張瑾瑜
[摘 要]交往行動理論是德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貝馬斯的重要成果,在研究當中,其將社會學傳統(tǒng)、米德符號互動理論同德國理性主義哲學進行了結合,并形成了該結果。在高校教育活動開展當中,也需要能夠?qū)υ摾碚撘鹬匾暎瑢⑵鋺糜诮虒W中。在文章中,將就交往行動理論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
[關鍵詞]交往行動理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交往行動理論是德國社會學傳統(tǒng)、理性主義哲學同當代語言哲學的綜合,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開展中,通過該理論的應用,則能夠?qū)λ颊n教學實效性進行構建,進而提升思政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因此,要重視該理論,做好其研究與應用。
一、交往行為理論
在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項理論中,其所提出的交往行為打破傳統(tǒng)主客體關系,即強調(diào)在理解的基礎上在主體間產(chǎn)生互動。其認為,在交往行為中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主體是兩個以上具有行為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人;第二,在交往行為中,語言是傳播的工具;第三,平等交流是主體交往的主要形式;第四,交往行為的目的即是在理解共同的基礎上形成認同與共識[1]。
(一)構建主體間性模式
在哈貝馬斯理論中,其認為主體間性是兩個以上主體的交往關系,在主體間,將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形成認同與理解。強調(diào)雙方能夠在一個尊重、平等基礎上,在經(jīng)過相互溝通形成共識與理解的關系。在理論當中,其強調(diào)的“主體間性”模式即是“主—客—主”模式,該模式對主客體間的平等關系進行實現(xiàn),在交往中對客體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進行激發(fā),在使主體間更好地溝通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交往目的。
(二)語言交往作用
在交往行為理論中,語言是交流當中的重要媒介,在主體間,通過真實、有效話語的應用對主體的內(nèi)心世界與思想進行傳達,以此獲得認同與理解?!凹唇煌黧w一方用可領會的語言向另一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言說者提供的語言必須真實可靠,以便聽者能理解所表達的意思、接受言說者的話語;言說者和聽者通過正確的言語交流表達真實的內(nèi)心意愿,最終達到互相認同。”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學生在教學活動當中,即需要以準確、真誠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方面,則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求與想法對教學方法進行調(diào)整,在對學生需求進行滿足的情況下提升教學效果。
二、教學途徑
(一)道德教育
在交往行動當中,語言是重要的媒介,在雙方進行交互時,將通過語言符號為媒介,無論是語言符號還是語言本身,都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而服務的,積極形成主體間的理解與一致,在保持合作的基礎上進行一體化發(fā)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經(jīng)從以往的灌輸式教育向著新的方向發(fā)展,在思政語言環(huán)境與范圍方面具有了積極的拓寬。在信息時代中,網(wǎng)絡的普及與興起對大學生的交往以及生活模式產(chǎn)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新環(huán)境的思政教育中,不僅要體現(xiàn)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也要在提供實際生活支持的同時為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社會交往提供支持,使其在虛擬環(huán)境當中也能夠獲得正確的引導,以此在交往中獲得正確、規(guī)范的價值引導。同時,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網(wǎng)絡也成為了學生生活當中的重要部分,該種媒介不僅對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開拓了新的渠道,同時也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即要求學生能夠在傳統(tǒng)課堂的基礎上通過網(wǎng)絡課堂進行學習。但在該方式中,因?qū)W習內(nèi)容較為乏味,且缺少有效的監(jiān)督,學生很可能存在不會主動對思政相關知識進行學習的情況。對于該種情況,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做好層次性把握,結合先進性與廣泛性,保證在思政教育引導中具有良好的余地。具體來說,需要對于不同類型、不同情況的學生開展針對性教育,不僅能使思想教育在實效性以及針對性方面具有好的表現(xiàn),且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其他教育類型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夠單純地進行正面宣傳,而需要在現(xiàn)實世界真實全貌的基礎上向?qū)W生展示美德以及客觀存在的不良現(xiàn)象。只有將學生的生活實際同思政話語運用進行結合,才能夠?qū)W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在使其結合親身體會獲得成長。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需要將專業(yè)課程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使學生在日常教育的基礎上參與到不同社會政治活動當中[2]。
(二)精神交往
在交往視域中,思政教育活動即是教育者同受教育者在思政教育話語媒介的基礎上,經(jīng)過解釋、相互理解與平等對話最終形成一致的交往過程,是主體到主體間的結構。在此過程中,對于師生雙方來說,即通過語言媒介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在心理上拋卻身份不同存在的差異,通過平等對話的建立進行交往,互相走入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當中。解釋的任務,即是幫助他人的語境解釋能夠在自己的語境解釋當中得到包容,在修正的情況下確定生活世界,以此對不同語境解釋達成一致??梢哉f,平等對話是雙方在位置相同情況下相互接納以及敞開心扉的過程,由雙方在該基礎上對共同的話題進行尋找,積極做好深層次交流,在追求心靈生活的情況下避免出現(xiàn)膚淺交談的情況。
在實際思政教育活動開展中,師生間需要以雙向平等的方式開展對話,以此使雙方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溝通與理解。在主體理解當中,語言在此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交往主體來說,正是語言交談與對話的主題,通過語言媒介的應用,幫助雙方在相同交往規(guī)則下進行交流,進而獲得相互的理解與信任,形成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社會發(fā)展中,同社會成員間的了解與溝通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要求師生雙方在主觀世界交流的過程中,也能夠同社會現(xiàn)實世界以及客觀世界達成一致,使思政教育在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情況下保證同社會發(fā)展一致。對此,在具體交往行動中,其實質(zhì)是使雙方能夠通過語言媒介在活動中取得一致,進而獲得相互的理解[3]。
(三)互動交往
在對話當中,選擇適當?shù)恼Z言是主體間實現(xiàn)行為合理性目標的重要途徑,即在相互理解的情況下達成共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中,同主客體的參與具有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缺少兩者的參與,則將缺乏意義。在實際工作開展中,如何對主客體關系進行深刻把握,對兩者的主體性進行把握,則將直接對思政教育的目的與效果產(chǎn)生影響。從該方面考慮,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也需要與時俱進把握主客體關系,體現(xiàn)時代性。第一,雙向互動。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已經(jīng)發(fā)展形成了全新的雙向互動關系。在該模式中,需要主客體雙方能夠相互學習、溝通與幫扶,并在社會地位上具有平等的特點。同時,其也具有均等的信息接收機會與渠道。在現(xiàn)今網(wǎng)絡技術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在教育、社會資源傳遞中,傳統(tǒng)方式也向著即時傳遞方向發(fā)展。在該情況下,需要能夠?qū)δ壳八颊逃械膯蜗蚴┙痰确绞竭M行積極的改變,在保持和諧、平等的情況下進行雙向交往與交流。第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其中的主客體間的關系并非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在相關條件滿足要求時即能夠相互轉(zhuǎn)化。該種轉(zhuǎn)換情況對于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在交往行動理論視野中,高校思政教育要想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與境界,就要充分體現(xiàn)出主客體的主體性,并使其能夠自覺進行自我教育。第三,主導主動關系。在思政教育中,主客體具有雙向互動交流的關系,也具有不同的作用。從傳統(tǒng)意義角度來說,教育者依然處于主體地位,其在教育當中具有主動權以及天然的優(yōu)勢,能夠結合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思政教育方式,通過語言載體的應用實現(xiàn)教育的效果與目的。通過良好教書育人環(huán)境的營造,能夠更好地對思政教育環(huán)境進行組織,對于思政教育進展與效果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實際教育當中,客體主體性也具有主觀能動性,這對于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具體來說,其最終歸屬點與出發(fā)點,即是受教者在該過程中提升思想素質(zhì)以及對于其行為規(guī)范、思想的影響。其最終效果也將在受教育者當中體現(xiàn)。作為受教育者,在相對自由的環(huán)境中,也具有選擇自己教育方法以及內(nèi)容的權利。在客體主動配合的情況下,對于思政主體在教育方法、內(nèi)容的制定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高校思政教育,也是主客體交流、配合以及相互參與的過程,雙方也在此過程中具有相互促進與制約的關系,都具有相應主體性[4]。
三、結語
通過對交往行動理論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未來高效思政教育活動開展中,要對交往行動理論相關內(nèi)容引起重視,通過科學的交往行動不斷提升課堂氛圍與學生參與度,進而獲得更好的思政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曉梅,王鶴巖,劉陽.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設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70- 73.
[2]渠長根,劉梅英.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2(6):938- 942.
[3]韓俊香.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考核評價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35):101- 102.
[4]胡恒麗.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開展社會互動的思考[J].職業(yè),2012(35):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