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基于此的個人自媒體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成為傳播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新的媒體時代已經走來,媒體素養(yǎng)和家校合作素養(yǎng)均成為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伴隨著媒體發(fā)展的不斷迭代和變化,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慣常的教師家校合作工作面臨新問題,迎來新挑戰(zhàn)?;谏虾J谢A教育階段1656名公辦教師的大樣本調查表明,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在生活中被信息化裹挾而習得,學校及有關教育部門亟待加強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提升的專業(yè)培訓。
關鍵詞: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新媒體素養(yǎng);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9A-0039-07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基于此的個人自媒體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成為傳播領域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新的媒體時代已經走來,媒體素養(yǎng)和家校合作素養(yǎng)均成為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伴隨著媒體發(fā)展的不斷迭代和變化,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慣常的教師家校合作工作面臨新問題,迎來新挑戰(zhàn)。尤其當新媒體溝通方式成為家?;拥男鲁B(tài)時,教師是否具備與新媒體時代相匹配的媒體素養(yǎng)?是否能夠熟練運用新媒體工具,使其提高個人生活效率的同時又利于家校合作實踐工作?從教師家校合作的工作特性出發(fā),為了準確把握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的表現與問題,筆者隨機抽取上海市16個區(qū)基礎教育階段1656名公辦教師進行了自編問卷的調查,發(fā)現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存在一些傾向性問題。為促進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學校家校合作的良性發(fā)展,學校及有關教育部門亟待加強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提升的專業(yè)培訓。
一、概念內涵和調查設計
家校合作視野中的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新媒體素養(yǎng)概念界定,有其專門限定的工作領域和性質特點。一個人的新媒體素養(yǎng)基本可以從四個維度來考量:(1)對于新媒體的識別和理解能力;(2)對新媒體信息的判斷和質疑能力;(3)參與和使用新媒體的能力;(4)對新媒體技術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能力[1]。在新媒體時代,教師是否能夠勝任學校的家校合作工作,重要指標之一就是教師是否能夠有效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家校間的互動與合作。具體來說,家校合作視野中的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指的是在開展家校合作實踐工作中,教師對新媒體應用的理解和認識,以及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家校日常溝通、服務指導家長的各項能力[2]。
根據上述的自定義,本次調查將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分為基本認識和基本能力:基本認識是教師對“新媒體”的認知,基本能力是以“信息支配、網絡表達和創(chuàng)新遷移”為要素的使用新媒體開展家校合作的能力。
二、調查內容和基本結果
(一)教師對新媒體概念的基本認識準確且保守
調查中,以教師對“是否為新媒體”及“是否能用于家校合作工作情境”兩個問題的回答得分為依據,“是”賦值1,“否”賦值2,因此得分越低,“判定為新媒體”和“用于家校合作的可用性”越高。如表1所示,調查結果表明教師的認知基本準確,他們運用的常識判斷基本符合“新媒體通常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tài)”[3]這樣的概念內涵。
調查表明,教師對新媒體是否適用于家校合作持保守態(tài)度。如表2所示,在教師心目中,有些傳統(tǒng)媒體依然是家校合作的常用工具。而有些生活中稍顯陌生的技術工具,教師們都不太確定是否能用于家校合作工作中。
其實,教師對新媒體的認知一定會影響他們在工作中的使用狀況。如表3的數據表明,教師日常與家長溝通中的工具使用頻率排在前七位的分別是電話、手機短信、微信、QQ、家校聯系報(冊)、飛信、學校網站。除了微信是典型的新媒體之外,教師日常運用較多的仍然是一些傳統(tǒng)媒體。
(二)教師對新媒體運用于工作的理解與認識程度不一
新媒體日益介入教師的生活與工作,然而對于這些日趨熟悉的新媒體,教師的工作理解存在差異。如表4所示,超過九成(92.46%)的教師認同(將“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的比例相加)“新媒體使生活、學習和工作更加便利”。78.02%的教師能夠認識到“網絡媒體造成虛假、不良信息的泛濫”。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將新媒體運用于家校合作,一樣存在利弊之分。多數教師看到了新媒體便利與優(yōu)勢的部分,而容易忽視其弊端。結果表明,近九成的教師(88.71%)認識到“班級家長群方便了教師組織各類活動”;64.98%的教師意識到“常用微信與家長溝通,增加了教師的工作時間、負擔和壓力”;63.10%的教師意識到“班級家長群方便了家長‘吐槽學校和教師”。
(三)教師使用新媒體開展家校合作的能力有差異
1.教師的網絡表達能力最強,創(chuàng)新遷移能力最弱
教師使用新媒體開展家校合作的能力,又分信息支配能力、網絡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遷移能力。我們將每個能力維度獲得的“平均數”除以“項目數”得到“項目平均數”,該分數高低反映的是教師運用新媒體開展家校合作能力的高低。項目平均數分數越高,則表明該項能力水平越高。如表5的調查數據顯示,教師的網絡表達能力最強,其次是信息支配能力,而創(chuàng)新遷移能力最弱。這與我們的常識判斷基本一致,即教師在人際溝通的部分做得較好。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7.64%的教師基本能做到“使用網絡語言、網絡符號與家長進行網絡上的信息溝通”,81.71%的教師會“斟字酌句、仔細檢查面向家長發(fā)布在新媒體平臺的各類信息,如通知等”。但在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各項新媒體技術促進家校間互動交流部分,教師的表現要相對差一些,58.64%教師會制作學科方面的音頻、視頻等資料,供家長輔導孩子選用,只有40.28%的教師會利用一些App搭建班級網絡學習社區(qū),如“荔枝電臺”,及時指導家長和學生。
2.教師在家校網絡“群”中以溝通信息為主
教師的網絡表達能力最強,這一結論在教師使用QQ、飛信、微信等群的調查數據中再次得到印證。我們將教師使用QQ、飛信、微信等群的頻率和效果進行四級計分。從表6中可以看到,使用情況排在前六位的分別是:發(fā)布學校及班級通知、與家長個性化交流學生情況、記錄保存班級活動精彩瞬間(照片、視頻等)、方便家長表達想法和提出建議、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與表現、家長間相互交流信息經驗;而排在最末尾的三位分別是:發(fā)布原創(chuàng)的教育觀點和評論、推薦生活教育等實用信息、家長自發(fā)組織各類親子活動。教師運用家校網絡“群”基本還是以家校間溝通信息為主,教師主導的家庭教育指導功能實現較少。
關于“群”的運用,教師的使用情況與實際效果的關聯度如何?調查數據經相關雙樣本檢驗后發(fā)現,教師使用QQ、飛信、微信群的頻率與他們自身對使用功能效果的認可有著高度的一致性。除了“記錄、保存班級活動精彩瞬間(照片、視頻等)”和“方便家委會開展家長工作”兩項P值>.05,不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他各項P值均是<.01,具有極其顯著性差異。
3. 教師使用新媒體開展家校合作受年齡、家長特點影響較大
新媒體是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產物,教師使用新媒體的能力一定與自身對信息技術的接受度、敏感度密切相關。按照常識判斷,年輕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要優(yōu)于年長教師。本次調查也表明,年齡的確是影響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年輕教師的新媒體使用能力較年長教師有較大的優(yōu)勢。如表7所示,以信息支配能力為例:21-25歲這一年齡段的教師與46-50歲和50歲及以上兩個年齡段的教師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值< .05);26-30歲的教師與41-45歲、46-50歲和50歲及以上三個年齡段的教師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P值< .05)。
新媒體運用于家校合作,自然離不開教師與家長間的人際溝通。教師所帶班級家長的學歷程度不同,教師相應所反映出的新媒體運用的信息支配、網絡表達、創(chuàng)新遷移三項能力均有顯著性差異。以表8調查的教師信息支配能力來看,將家長的不同學歷閾值分成I、J兩組進行差異性比較:學歷“較低”與“較高”相比,差異性極其顯著;“較低”與“一般”相比,差異性顯著;“一般”與“較高”相比,差異性極為顯著??梢?,所帶班級家長學歷程度較低的教師信息支配能力均不及所帶班級家長學歷程度較高的教師,教師面對不同學歷層次家長時的信息支配能力的差異均有顯著性。
三、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的現狀分析
通過本次覆蓋上海市的大樣本教師調查,我們對家校合作視野中的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現狀有了基于數據的判斷,既看到了教師運用新媒體開展家校合作的優(yōu)勢,同時也發(fā)現了一些傾向性問題。
(一)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在生活中被信息化裹挾而習得
當社會進入以社交媒體為主體的“Web2.0”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在生活中熟悉、精通并廣泛使用新媒體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教師亦是普通大眾,在生活中接觸并運用新媒體,也會自覺將新媒體用于日常的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由此,教師在生活中被信息化裹挾而自然而然習得了新媒體素養(yǎng),他們對于新媒體概念判斷基本準確,熟悉常用的新媒體技術,并且嘗試在家校合作中運用一些新媒體。但在自然習得的狀況下,教師缺乏對新媒體本質特點的深刻理解,缺乏對新媒體運用于家校合作工作領域的專業(yè)自覺意識。
目前,新媒體不僅超越了傳統(tǒng)媒體,而且突破了傳媒和通信工具角色,成為促引全球發(fā)生革命性變革的高度社會化媒體[4]。新媒體的媒體特性,讓每個人都可以從真實的世界走進另一個精彩紛呈的網絡世界,網絡的虛擬和現實的真實交錯重疊,幻化出新的矛盾和沖突。新媒體其實是迅速地把人類帶入了一個新的網絡時代:個體制造信息、個體發(fā)布、個體承受影響并擴散到盡可能多的其他個體[5]。由于信息來源紛繁多元,信息內容過于龐雜,在信息的制造、傳播、影響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極易產生信息的錯誤、失真情況。目前,教師缺乏對媒介屬性轉型的理解,亦缺乏對新媒體“雙刃劍”特點的深刻認識,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會空間秩序的改變適應不良。如調查數據所示,只有78.02%的教師能夠認識到“網絡媒體會造成虛假、不良信息的泛濫”,只有63.10%的教師意識到“班級家長群方便了家長‘吐槽學校和教師”。
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使得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6]。當公與私不再像傳統(tǒng)那樣涇渭分明的時候,教師的私人空間會逐步暴露在家長面前,家長與教師之間原本的工作關系,也就不可避免地混雜了朋友間的私人關系。然而,就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僅有50.82%的教師會從保護私人空間的角度,在微信中針對家長設置朋友圈權限。如果教師對新媒體本質缺乏認識,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私人空間面臨的潛在威脅意識不強,在工作情境中不能時時強化職業(yè)角色意識,不僅難以達到較好的家校合作效果,反而會在無意識中遭受新媒體之害。隨著親師關系需要更多新媒體互動和合作時,教師還是迫切需要在人際互動的情境中,不斷更新自己對新媒體的理解與認識。
(二)教師運用新媒體開展家校合作處于家校溝通的淺層次階段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國家政策的出臺,家庭教育及政府的家庭教育指導上升到提高學校辦學質量重要保障的高度。國內外家校合作實踐經驗表明,家校之間的信息傳遞與溝通僅僅只是家校合作的基礎內容,除此之外,學校必須要加強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鼓勵與動員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教育。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內涵,若從學校層面走向教師個體層面,家校溝通是親師合作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內容。教師要學會借助新媒體,開展普及性專業(yè)指導、個別化咨詢服務、團隊式親子等活動,宣傳發(fā)動家長資源、解決突發(fā)性事件等。
僅僅運用新媒體工具與各類家庭進行信息的交換與溝通,還遠遠不能滿足教師有效開展家校合作工作的需求。教師工作常處于信息傳遞與溝通淺層次的具體原因有二:第一,聚焦于社交功能的App得到普及與廣泛應用。如微信、微博等主要以社交為重點的即時通信軟件,本身就是普通大眾所熟悉、所常用的人際交往平臺,教師只是將一般的人際互動自然轉換到家校合作的溝通情境,運用多種社交App工具來傳遞家校之間的信息。第二,教師運用新媒體開展家校合作的意識與能力欠缺。除了聚焦于社交功能的App,新技術其實給我們提供了其他多樣主題、功能各異的軟件。即使功能相同,可供用戶選擇的工具也異常豐富。這其實為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打開了無限的空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盡管功能不同,但目標一致。圍繞兒童健康成長這條主線,合理有效地綜合運用新媒體技術,成為家校合作走向深度合作的有力助推器。如小學語文教學開展作文練習,有的教師會巧妙地在暑期布置親子作業(yè),鼓勵學生借助各種記錄類App工具,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完成寫作,并及時在班級“群”中展示和交流,既提升學生作文寫作的興趣,也促進其作文寫作的能力。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在家校合作中的自媒體“把關人”角色在強化
根據傳播學理論,在信息流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價值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傳給受者[7]。通俗地說,每一個信息的傳播者都會或限于自身理解,或從自身角色定位出發(fā),對流動到自己這里的信息加以過濾和篩選。這種對信息的加工處理過程即傳播學意義上的把關,就像足球運動中的守門行為一樣,而有這種傳播行為的人就被比喻為足球場上的守門員,即“把關人”。在紙媒盛行的傳統(tǒng)媒體時代,任何正式的組織都有層級鮮明、各司其職的分級把關人來對信息進行控制和鑒別,因此“把關人”對于一個組織的宣傳推廣、信息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傳統(tǒng)媒體時代組織信息控制的重要喉舌。而在以用戶為中心的新媒體時代,由于新媒體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的網狀結構,“一個組織一個權威的把關人”的局面變成了“網狀結構中人人皆是信息傳播者、人人均是把關人”。
政治學上有一種著名的觀點:所有的權力壟斷最后都是一種信息的壟斷[8]。從學校公眾形象和信息傳播角度,新媒體使得昔日的“把關人”——學校的校長在大多數情況下喪失了官方發(fā)布信息的話語權,比如在學校組織的各種場景中,由于家長和教師的自媒體傳播,活動可以不受校方審核的控制,成了直播的現場。學校組織網絡中處于節(jié)點的教師個體成為學校與家庭聯系合作的第一線,被新媒體推動著成為面向家長的信息傳播把關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學校形象和組織品牌。從本次調查可以看出,作為“把關人”,教師的信息支配能力還有待加強,需進一步提高認識、占有、整合、傳播信息的能力。
具體而言,第一,教師要謹慎傳播信息,避免禍從己出。運用新媒體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教師在網絡中傳播的各類信息應該都與教育有關。即使是一些與學校和自身班級相關聯的事務性通知信息,也需要教師小心謹慎地加以對待,避免由于不恰當的文字表達、錯字漏字而影響家長的閱讀感受。對于一些來源不明的網絡信息,教師更不可隨便轉發(fā)。第二,教師要學會引導家長輿論,避免網絡謠言的傳播。隨著家校網絡“群”的日益普及,教師對于“群”的動態(tài)要加以高度重視,并保持謹慎的回應態(tài)度。首先,對于群里家長們的自由言論需要教師時刻保持教育警覺,任何信息經過核實后才能及時給予反饋。當出現不確定信息、模糊信息、錯誤信息而導致家校間矛盾、沖突的時候,教師需要對網絡上事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經常性地保持了解,以便能第一時間掌握家長們對事件發(fā)展的所思所想。任何有關問題和矛盾需要跳出虛擬環(huán)境及時加以處理,當然處理的結果也需要以網絡信息的形式告知家長。第三,教師要學會利用新媒體認識和發(fā)現有用信息,為深入了解學生和家庭助力。家長在新媒體上發(fā)布的信息,如日記式的自述故事、生活中的特殊事件、吐槽的育兒問題等等,都能夠給予教師一定的信息線索,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理解學生背后的家長及他們所秉持的家庭教育理念。
四、提升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的建議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fā)現教師在運用新媒體開展家校溝通方面,還存在角色定位不明、能力素質不足、主動學習精神不強等問題。對此,從教師角度來說,新媒體的運用要盡快地從生活習慣走向專業(yè)自覺。目前,教師運用新媒體開展家校合作的素養(yǎng)基本是在生活中自然習得和遷移而來,故教師缺乏對新媒體本質特點的深刻理解,缺乏對新媒體運用于家校合作領域的專業(yè)自覺意識。教師需盡快從生活走向專業(yè)、從經驗走向科學,對新媒體用于專業(yè)活動要有深刻的理解與認同,主動接受并能夠積極主動地運用,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家校合作活動。
從學校角度來說,亟待加強提升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的專業(yè)培訓。當家校面對面溝通逐步被虛擬世界的網絡溝通所替代時,教師的新媒體素養(yǎng)往往成為影響家校溝通效果,進而影響家校關系的關鍵因素。與家長在虛擬空間中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教師常自覺扮演一個自然人——網民角色,而忽視自身人民教師的職業(yè)角色,隨之帶來網絡交流中語言的隨意性、非嚴肅性問題。這總是能令家長找到依據,來質疑教師是否專業(yè)和敬業(yè)。在追求教育質量,注重家校關系,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今天,學校領導者積極主動地為教師搭建新媒體素養(yǎng)培訓的平臺至關重要。從培訓內容上看,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的主題培訓應該跳出信息化素養(yǎng)培訓的通識課程框架;從培訓對象上看,學校應該跳出班主任的培訓范圍,而擴大到全體學科教師。此類專項培訓的目的不僅是教會教師掌握信息技能,更是為了幫助教師認識與理解新媒體,并主動養(yǎng)成工作中審視自身專業(yè)行為的習慣。
參考文獻:
[1]焦道利,馬永峰.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雙語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現狀調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9):40.
[2]郁琴芳.家校合作視角下教師新媒體素養(yǎng):內涵、結構與價值[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24):80.
[3]李淮芝,蔡元.新媒體的數字化生存和發(fā)展[M].北京:測繪出版社,2011:2.
[4]尹韻公.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8.
[5]郁琴芳.Web2.0環(huán)境下家校合作的新趨勢與新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9(1):76.
[6]方玲玲,韋文杰.新媒體與社會變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4:21.
[7]劉開源,潘子健. 從“把關人”理論談高校輔導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J].新聞界, 2010(4):92.
[8]陸小華.新媒體觀——信息化生存時代的思維方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1.
責任編輯:李韋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personal self-media has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media, media quality and family-school cooperative literacy have both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nnotation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With the constant change in the generation of media, the tradi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faces new challenges and new problems. A survey of 1656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basic education reveals that teachers literacy of new media has been acquired in life by the coercion of information, in which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departments concerned need urgently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teachers new media literacy.
Key words: teacher professional literacy; new media quality;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