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南寧市興桂路小學“芬芳文化”的提出歷程和建構措施:在廣泛調研、反復討論、集思廣益和嚴謹推敲的基礎上提出“芬芳文化”理念,從構建學校管理框架、教學管理精細化、講好興桂故事三個方面筑牢“芬芳文化”根基,建構國家課程、研學拓展課程和校本閱讀課程相融合的“芬芳課程”框架,形成初具興桂氣質的“芬芳文化”,發(fā)揮文化育人的功能。
【關鍵詞】芬芳文化 民主性原則 基礎性把握 特色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053-02
南寧市興桂路小學毗鄰美麗的那考河畔,是2018年9月建成招生辦學的新學校。從學?;I備到招生辦學的一年多時間里,興桂人積極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堅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嚴謹而認真地開展學校文化的民主討論、學校文化的基礎構建和校本課程特色化實踐,使學校形成了初具興桂氣質的“芬芳文化”,并開始發(fā)揮文化育人的功能與價值。
一、“芬芳文化”確立的民主性原則
新興的興桂路小學要辦成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從學校走出來的孩子應當散發(fā)著怎樣的氣質、擁有何種品性?這個問題應由誰來回答?我校選擇了家長、孩子和教師,因為他們才是最有發(fā)言權的主體。
我校基于“自下而上”“開門辦學”和“廣納諫言”的原則,基于“將兒童放在學校正中央”的辦學思考,先后開展了3次社區(qū)訪問,5次向家長、孩子、社區(qū)街道和教師們發(fā)放了調查問卷。熱心的家長、社區(qū)居民、學生和教師在發(fā)放的1225份調查問卷中,給出了他們心中三個辦學哲學問題的答案:“我希望興桂路小學是一所環(huán)境好、教師好、學生優(yōu)秀的學校。”“孩子要品學兼優(yōu)、學有所成”“學生有禮貌、愛勞動、動手能力強。”“學校要重視養(yǎng)成孩子的好習慣,好習慣才有好人生?!?/p>
我校緊緊依靠全體教師,整理問卷、家訪和調研中收集到的信息,再用SWOT分析法對學校內部和外部條件、資源進行系統(tǒng)分析,進一步科學、理性地認知學校的優(yōu)勢、機遇與挑戰(zhàn)。與此同時,北京師范大學專家高玉琛先生、廣西教育學院陳向陽教授和南寧市興寧區(qū)教育局陸先武局長等人又給予了我校及時而更高層面的指導:學校文化主題的確立還應當立足于國家的教育方針,回應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部署。
“辦什么樣的學校?走什么樣的道路?育什么樣的人才?”在反復多次的大討論中,答案從模糊到清晰,但如何準確而富有個性地表述呢?我??嗫嗨妓骱驼覍ぃ喝绾伪磉_才能描繪興桂教育的夢想?怎樣表述才是富有興桂個性、符合興桂氣質的教育初心?
2018年3月17日,我校組織了第二次行政團隊關于文化主題詞的頭腦風暴,認真盤點收集到的詞匯信息,把有感覺的詞匯一一列出,如“快樂”“希望”“書香”“自信”等,但總感覺眼前的詞匯比較常見、普通,不能表達興桂人的辦學初心。就在一籌莫展時,我口中反復叨念:“咱們興桂有教育的責任和擔當,興桂即為振興廣西,只有桃李滿天下才能興桂!”大家繼續(xù)沉思,苦思冥想。這時后勤部陽潔主任張口說了一句:“興桂是要桂子飄香,一路芬芳!”芬芳?芬芳!大家開始聚焦“芬芳”二字,挖掘其內涵。
追根溯源,“芬芳”意寓花香而草木茂盛,又指美好的德行和名聲。唐詩“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贊美桂花馨香四溢,興桂校名中有“桂”字,“桂”即“桂樹、桂花”,“桂”又是廣西的簡稱。桂子“芬芳”,既契合家長、孩子和教師心中對學校的辦學期待,符合師生、家長與社區(qū)內在的精神追求,也契合學校本身的名稱和內涵氣質,回應了南寧市興寧區(qū)教育局“品學興寧”的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和“為創(chuàng)新人才奠基,為幸福學子鋪路”的目標導向,又積極呼應了國家“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
在歷經十五次文稿和133天研討論證之后,我校選擇并確定了“芬芳教育”?!芭d學啟智,桂子芬芳”是學校的辦學宗旨,意為:興起好學之風,啟迪創(chuàng)新之智,讓興桂學子養(yǎng)成友善、優(yōu)雅、高潔的美好德行?!捌返潞茫绢I強,勇創(chuàng)新”是學校的育人目標,我校致力于“讓孩子在最美的年華綻放各自獨有的芳華”,實現(xiàn)“芬芳的童年,最好的自己”的生命樣態(tài)?!芭d桂夢,見行動”為學校校風,“興桂愛,潤群芳”為學校教風,“興桂學,謀進取”為學校學風,三風一訓的表述凝聚了芬芳興桂人對教育的美好憧憬與追求?!胺曳嘉幕本瓦@樣從下自上,在廣泛調研、反復討論、集思廣益和嚴謹推敲的過程中悄然落地,在孩子、家長和教師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二、“芬芳文化”建構的基礎性把握
學校建校之初的首要任務是建立運行良好、穩(wěn)定高效的教育教學大秩序。為此,我校以“從規(guī)范走向創(chuàng)新”為學校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想,以“高標準、優(yōu)品質、有特色”為工作目標,確立了一年時間內完成學?!敖ㄕ鲁?、立規(guī)范、有亮點”的工作任務。
(一)完成基本制度設計,構建學校管理框架
從2018年5月到11月,我校經過三輪行政會議討論及三次全體教工大會討論,對學校制度進行討論、修改和完善,完成了興桂路小學的《學校章程》《師生一日常規(guī)》《績效分配方案》和《崗位競聘辦法》等學?;局贫冉ㄔO,學校有了管理運行的“基本法”,構建了學校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教學管理精細化,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
針對學校教師80%為新教師,教育教學“零經驗”的現(xiàn)狀,學校組織實施幫扶“三個一”工程,以夯實對年輕教師教學業(yè)務精細化、全過程的示范引領。“三個一”為:為每位新教師配備一位“師傅”;師徒之間落實每周一節(jié)推門課;以“一課一得”的方式開展師徒結對幫扶。學校行政團隊提出了鼓勵新教師成長的“三給”原則——“給目標、給方法、給鼓勵”,以扎實而細致的幫扶給予剛剛走上講臺的教師以幫助、關心和支持,讓他們少走彎路,實現(xiàn)工作狀態(tài)快速入軌,業(yè)務能力穩(wěn)步提高,幫助新教師站穩(wěn)課堂。
(三)講好“興桂故事”,沉淀“芬芳文化”
新學校雖然還沒有悠久的歷史,但要有凝聚人心的故事。我校開設“芬芳講壇”,讓青年教師講述自己與興桂路小學結緣的故事,講述身邊“芬芳”的人與事,積蓄積極、向上的“芬芳能量”。
每月第一周教師業(yè)務學習是興桂路小學雷打不動的“教師讀書會”,讀書會有三個板塊:“教育資訊分享”——讓教師掌握最新的教育動態(tài)資訊,以保持鮮活的信息儲備;“好書推薦”則引導教師進行專業(yè)閱讀,營造教師讀書的良好學習氛圍;“名作賞析”板塊則由藝術組老師主講藝術作品,讓大家了解世界名作,開拓教師的藝術視野,提高教師的審美水平。每月第一周的教師讀書分享旨在引領全體教師熱愛閱讀、堅持讀書,“試問桂子何秀雅,卷簾輕邁書香時”,要穩(wěn)穩(wěn)地站立講臺,“芬芳教師”都應有幾本支撐自己的書。
三、“芬芳課程”的特色化實踐
課程是學校育人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學校在“芬芳課程”中以“陽光、靈動和創(chuàng)造”為理念,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并依托地域資源、社區(qū)資源和教師資源,將課程設計拓展到學校圍墻之外,讓課程不止于課堂,初步建構了國家課程、研學拓展課程和校本閱讀課程相融合的“芬芳課程”框架,拓寬學生成長的場域。
(一)基于“以大閱讀奠基”的課程理念
我校以校訓“興學啟智”中的“學”為導向,努力建構書香校園?!芭d桂領讀者”閱讀課程注重多角色參與、多層面驅動、多平臺展示。我校初步建設了“興桂領讀者”的“有聲朗讀”與“靜心悅讀”兩個系列課程。
“有聲朗讀”之一是校園晨讀。每天早晨七點半至八點,興桂校園廣播里的晨曲是教師、家長、孩子的朗朗書聲,每周一個主題,每天準點播出,并于每周日由學校微信公眾號推送,以聲音、文字和圖片線上傳播朗讀的生動形式走進千家萬戶,極大地鼓舞了朗讀者和學校的每一位小聽眾;“有聲朗讀”之二,在學校中庭建成“興桂領讀者”小舞臺,每天在課間以班級小組為單位,讓孩子在這里展示美文朗讀。我校以這樣時時、處處呈現(xiàn)的閱讀,讓孩子走近經典,鍛煉學生的膽量,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在“靜心悅讀”系列讀書活動中,好書推薦、“讀書明星”評比和班級讀書分享會則以常態(tài)化、制度化和多元化的形式讓孩子將芬芳閱讀變?yōu)槿粘A晳T。學校日漸形成“晨讀書、午習字、暮自省”的良好閱讀氛圍,更積極引領了家長親子讀和社區(qū)積極讀。
(二)基于“家國情懷”育人目標的研學拓展
興桂路小學旁是美麗的那考河,那考河是廣西重要的生態(tài)名片。我校利用這一社區(qū)優(yōu)勢資源,以“生態(tài)美、行動美”為主題,開展“玩轉那考河”研學課程活動,讓孩子進行學科知識拓展與應用的綜合性學習實踐。在前期的課程中,各年級組教師圍繞那考河“環(huán)保、綠色”這兩個關鍵詞整合學科知識,設計研學任務,在課程實踐中,孩子開展了那考河文明公約制作、那考河地圖繪畫、那考河海綿蓄水體系研究等活動,研學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凸顯了研學課程的三個特點:一是引導了全體教師參與課程活動設計;二是強調了學科知識的生活應用;三是德育與科學教育有效滲透實踐,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地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我校期待的“芬芳”是有教養(yǎng)的品行,是有詩意的生活,是有智慧的教育。興桂人將不斷探索,立體式地建構“芬芳文化”,讓“芬芳理念”更務實,讓“芬芳行動”更精準,讓“芬芳桃李”迎春開。
作者簡介:唐玲(1975— ),女,苗族,廣西融水人,大學本科學歷,廣西特級教師,研究方向:學校管理與教師成長。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