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藩先生創(chuàng)辦并指導
中國古代自戰(zhàn)國起,實行由國君任免文武官吏的制度。任官時發(fā)給印璽,免職時收回,同時建立了酬勞官吏的俸祿制度。
秦始皇吞并六國,在全國范圍內(nèi)建立了統(tǒng)一的官僚制度。凡能“辟地”“勝亂”“力農(nóng)”者,可以仕進為官。睡虎地云夢秦簡《為吏之道》所載:“審民能,以任吏”,表明秦代任官的標準。除皇帝掌握對官吏的任免權(quán)外,官吏之間也可以薦舉,但須負連帶責任,以示慎重。《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記載:“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p>
至漢代采取察舉和征辟兩途任官。察舉是兩漢選拔官吏的常設(shè)制度,始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賢詔。惠帝、文帝也先后下詔求“孝悌力田”“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征辟始于西漢而盛行于東漢,除皇帝下詔征辟外,公卿、州郡長官也可以征辟士人為官,但如舉非其人,也要負連帶責任。
此外,博士弟子經(jīng)過考試為官的,稱為“郎選”。兩千石以上的高官,任滿三年還可以保舉子弟一人為郎,稱為“任子”,所謂“子弟以父免任為郎”。漢武帝時,為了解決戰(zhàn)爭的經(jīng)費支出,實行“貲選為官”,實際就是賣官鬻爵。
漢代無論中央和地方官吏都按品級由國家統(tǒng)一發(fā)給俸祿,而且免除各種賦役。西漢銓選官吏很少有籍貫的限制,如朱買臣以會稽人任會稽太守。但有身份限制,商人不得為官,宗室子弟也不得擔任公位高官。兩漢官吏皆重久任,無限期,如于定國任廷尉十七年。
漢初,為了加強皇帝集權(quán),雖百石小吏也由皇帝任命。其后,隨著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演變,丞相也握有高官的調(diào)任權(quán)。漢代任官的方式有“假”,即代理之意;有“兼”即兼攝;有“領(lǐng)”即兼領(lǐng),如領(lǐng)尚書事;有“行”是以本官代行缺額官職務(wù);有“試守”即以一年為試用期,稱職再正式任命。從任官方式中反映出,一者表示慎重,力求授官得人;再者防止官僚隊伍增長過快,造成財政的危機和百姓的負擔。至東漢時期,政治腐敗,使一度盛行的察舉制度,完全流于形式。葛洪在《抱樸子·審舉》篇中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p>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享有法定特權(quán),由此而產(chǎn)生了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其制始于魏文帝時吏部尚書陳群所立九品官人法,即在州設(shè)“賢有識鑒”的大中正,郡設(shè)中正,由他們按門第將本地人物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凡出身上品,可以任高官,由此出現(xiàn)“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xiàn)象。
隋朝建立以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建立秀才科,令諸州每年選定三人。煬帝時建立進士科,科舉取士制度開始確立。
唐朝適應(yīng)封建經(jīng)濟與官僚政治的高度發(fā)展,改進了科舉選官制度,以便廣泛吸納各階層的才學兼優(yōu)者參加政權(quán)??婆e考試比起保證門閥特權(quán)的九品官人法,具有民主性,是歷史的進步,因而擴大了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基礎(chǔ),選拔了一批寒門出身的士人,如馬周、孫伏伽、張應(yīng)素等。凡是科舉及第取得出身者,須經(jīng)吏部再試宏詞拔萃入等,方可入仕、授官。不應(yīng)此試者,可由吏部按期召集,試以“身”(取其體貌豐偉)、“言”(取其言辭辯證)、“書”(取其楷法遒美)、“判”(取其文理優(yōu)長),合格者注授適當?shù)墓偃?。除中央掌握銓選權(quán)外,地方州縣長官也有任命僚屬的權(quán)力。一經(jīng)地方任用,吏部即給予銓選合格的待遇。此外,五品以上的京官和諸州總管、刺史,均有薦舉人才的義務(wù),但如“貢舉非其人”,或“應(yīng)貢舉而不貢舉”,均要判處一至三年徒刑。
為了培養(yǎng)官僚的后備力量,中央和地方大興學校。唐玄宗時期,將國家教育法制與學校體制正式編入《唐六典》中,詳定各類學校的教師、學生員額,招生對象以及學習內(nèi)容、教師和學生待遇等。唐代學校對于官僚預(yù)備隊伍的教育、培養(yǎng),起了重要的作用。對于專業(yè)性強的官職,設(shè)有特定的選官程序,譬如技術(shù)專業(yè)官職由本部門機關(guān)詮注委任,而后送吏部備案。司法官的委任,吏部須與刑部尚書共同研究決定,然后注擬。太常博士的委任,須與太常卿商擬決定。
任命官職以“告身”為法定憑據(jù)。按唐制,“告身”一般由中書省中書舍人起草,有一定的規(guī)格。但中葉以后,官爵冗濫,有權(quán)任官者手握空白“告身”,視賄賂多少而隨時填寫。
宋初,仿唐科舉制每歲一舉,從英宗起改為三年一舉,自后遂成常法。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擴大統(tǒng)治基礎(chǔ),積極網(wǎng)羅人才,增加了科舉錄取的名額,而且一經(jīng)錄取便可為官,按名次的高下,定官品的等級。除科舉外,還實行恩蔭法,凡皇族宗室和高官的子弟、親屬都可按恩蔭授官,數(shù)量多而濫。
明于吳元年(1364年)定“文武科取士之法”。洪武十五年(1382年)定制每三年開科取士,考中進士即授予官職。除科舉外,薦舉和充當吏員,也是任官的途徑。文臣有功還可以任子,武官亦可世襲。從明代宗起,捐納草、粟也可得官。至穆宗,又實行納銀入監(jiān),即所謂“例監(jiān)”,使得吏治大壞。
清朝仍以科舉為選官“正途”。正科之外,有時增加特科,如“博學鴻詞科”“經(jīng)濟特科”等。有些官職如詹事府、翰林院、吏部、禮部各司郎官,必須科甲正途出身始能充任。凡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員稱為“特簡”,由大臣互推稱為“會推”,功臣或殉難官員的子弟可以襲蔭得官。賢能廉潔之士也可經(jīng)薦舉入仕,乾隆時曾多次下令命廷臣密舉賢能。
張晉藩
清朝還廣泛實行捐官制度。康熙十三年因平“三藩”叛亂,實行捐納,以補軍費之不足,三年內(nèi)捐納知縣五百余人。為了防止冗官擾民,規(guī)定:“捐納官到任三年,稱職者具題升轉(zhuǎn),不稱職者題參”,但實際上無法貫徹。捐官制度雖然為清政府補充了一項臨時財政收入,但卻使封建官僚機構(gòu)惡性膨脹,而且“官不安于末秩,士不安于讀書,眾志紛然,群趨于利”,進一步敗壞了吏治。
清朝官吏任用的方式有:署職:初任官試署二年(后改三年),稱職,再實授。兼職:大學士例兼尚書,總督兼兵部尚書、右都御史。護理:低級官兼高級官。加銜:于本官外另加品級稍高的官銜。額外任用:是皇帝對個別官的優(yōu)渥。
清朝不僅禁止本省人在本省為官,即使不同省但距離原籍五百里以內(nèi),也須回避。地方官員中不歸吏部銓選者,由督撫選拔,報請批準。清代內(nèi)外官可以相互升轉(zhuǎn),并有一定的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