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文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武漢市中心醫(yī)院康復科,湖北武漢 430014)
隨著近年來現代人群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水平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在目前來說,我國患者的平均發(fā)病年齡也在逐漸降低,相較于美國來說提前10余歲左右[1]。而卒中患者在發(fā)病時其年輕化趨勢顯著,隨著我國近年來醫(yī)療水平的不斷上升,雖然患者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但終究來說,這種疾病的致殘率較高,患者在發(fā)病后即使完成治療也容易殘留肢體功能損傷的狀況,對于患者生活能力會造成極大的影響[2]。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足下垂患者表現為踝關節(jié)背屈不充分,步行時可能出現障礙等狀況[3]。故而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當做好相應的促進治療,這樣才能保證患者康復[4]。該次研究,選擇該院中2016年9月—2018年9月間的120例腦卒中足下垂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探究將肌肉效貼配合康復訓練治療方案應由于腦卒中患者足下垂的治療效果,分析起臨床應用意義。現將結果與方式歸納如下。
該次研究實驗對象為該院收入的腦卒中足下垂患者。將其中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樣本中開展實驗,通過兩組隨機均分法將患者記錄為對照組(n=60)與實驗組(n=60)。對照組中患者的男女性別比為(36:24),患者的年齡信息區(qū)間介于 46~72 歲,患者的年齡數據均值為(62.9±4.8)歲;實驗組中患者的男女性別比為(32:28),患者的年齡信息區(qū)間介于45~73歲,患者的年齡數據均值為(63.1±5.1)歲。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腦卒中足下垂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具有正常的認知功能;患者和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患者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器質性疾??;患者無法進行治療長期隨訪;患者在治療前或開展實驗前接受過其他治療方案。
該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無其他慢性疾病。所有研究對象在進入實驗時,患者的個體化信息經對比分析未見明顯差異,其細微差異不對該次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具有較好的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在入院時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方案,主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癥特點和個體信息進行相應的治療方案選擇,同時在治療時兩組患者均配合常規(guī)康復訓練,主要對患者進行頸前肌、腓骨長短肌等部位的力量訓練,對患者的小腿三頭肌進行抗痙攣治療,通過康復訓練方式盡可能糾正患者的肌力不平衡,使患者患肢的協調能力得到改善,促進患者步行能力完全恢復。
實驗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加用肌內效貼方案配合治療?;颊呤紫缺3盅雠P位,患者逐步保持中立位,并采用一型貼布,從患者的脛骨外側面起,在自然拉力的引導下使患者骨前肌向下,繞過患者踝關節(jié),停止于患者足部內側。具體包扎以及敷貼方式可根據患者的病癥狀況和特點進行調整。在患者應用肌內效貼時,應當每2 d進行一次更換,所有患者連續(xù)治療4周。
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癥狀況,對療效進行判定。痊愈:就要完成后,患者的踝關節(jié)活動,正常患者的后踝背屈角度提高4°以上,患者能夠進行正常行走。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后踝背屈角度提高2~4°,患者的踝關節(jié)基本能夠進行正?;顒?,患者能夠進行正常行走。無效:治療完成后,患者的病癥狀況未見改善,其后踝背屈角度提高不足2°。
采用該院中自主制定的運動功能評分和步行能力評分,對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調查,其滿分均為2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對應指標越為良好。記錄患者的Bathel指數。
該次研究中所有實驗數據均由統計人員錄入Excel表格后,采用SPSS 19.00統計學軟件進行實驗統計學計算。文中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選擇t、χ2值進行統計分析,若各實驗結果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在實驗結果中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足背屈改善總有效率為 58(96.67%),對照組為 37(61.67%),即實驗組患者有效率明顯更優(yōu),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病癥改善狀況對比
(2)而在實驗結果中,實驗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步行能力評分以及Bathel指數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指標對比(±s)
組別 運動功能評分(分)步行能力評分(分) Bathel指數對照組(n=60)實驗組(n=60)12.6±3.2 18.5±1.2 11.9±2.6 19.1±0.7 53.65±11.25 65.96±10.96
腦卒中是急性腦血管疾病之一,在中老年群體中非常多見,是因為腦部血管突然發(fā)生破裂或血管狹窄、阻塞而使血液不能正常流入大腦,從而引發(fā)腦部組織損傷,所以又被稱為腦血管意外或中風,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5]。而在患者腦卒中的影響下,患者很容易出現足下垂的狀況,對患者的正常步態(tài)和步行能力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患者在治療時其踝扭傷以及跌倒風險也有所增加[6]。
在常規(guī)治療方案中,主要選擇神經肌肉促進技術、電子生物反饋、肉毒毒素注射、針灸按摩以及外科手術等方式進行治療,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踝關節(jié)肌功能,糾正患者的足下垂狀況。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治療方式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不同時期給予相應的治療方案,這樣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癥狀況[7]。
而肌內效貼在應用時可無須根據患者的病程恢復時期,直接進行藥物應用。肌內效貼主要應用于運動損傷的防治治療中,現代臨床上已經廣泛應用于運動醫(yī)學和康復醫(yī)學領域[8]。相較于傳統的白貼來說,肌內效貼彈性較好,在進行固定時能夠更為穩(wěn)定地固定于患者的病灶部位。同時這種固定方案透氣性和防水性均良好,在臨床上也未見相關的過敏報道,大多數患者具有良好耐住性,屬于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技術。
這種方案主要是粘貼于患者的皮膚上,使患者的皮膚產生皺褶,進而增加患者皮下組織間隙,促進患者的淺筋膜組織通透性加快,患者的淋巴以及血液循環(huán)對于患者的水腫消退來說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肌內效貼在應用過程中還能夠對患者皮膚機械感受器進行刺激,加強患者的機體感覺輸入,改善患者平衡功能,使患者在行走時的狀況更為良好,避免患者步態(tài)不穩(wěn)的現象發(fā)生。而腦卒中大部分患者存在感覺障礙癥狀,選擇膠布貼于患者皮膚,對于患者皮膚有良好的加壓作用,加強患者的感覺輸入能夠有助于提高患者踝關節(jié)的本體感覺,使患者在接受步行訓練時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貼扎治療可依靠膠布本身所具有的改善患者筋膜通透性的效果,使患者的淋巴以及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促進患者末梢循環(huán)改善,使患者在進行步行訓練時其懷足腫脹狀況有所改善,提高患者步行訓練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腦卒中足下垂患者進行治療方案選擇時,不僅應當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以及康復訓練,還可配合肌內效貼進行使用,這樣能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足下垂程度,對患者下肢功能恢復和日常能力改善難說均有積極的意義,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