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范大學數(shù)學學院 (郵編:650092)
(Ⅰ)求數(shù)列{an}的通項公式;
(Ⅱ)求數(shù)列{an}的前n項和.
所以an=n-2或an=-n.
所以{an}的通項公式為an=n-2或an=-n,n∈N+.
(Ⅱ)當an=n-2時,易知{an}為等差數(shù)列,且a1=-1.
當an=-n,易知{an}為等差數(shù)列,且a1=-1.
以上為原題及參考答案,事實上幾乎所有考生在答卷上也是這樣做的.乍看題目及答案都很完美,真的是這樣嗎?
下面先研究幾個簡單,但形似而質異的問題,以便幫助發(fā)現(xiàn)錯誤的原因.
例2 解方程(x-1)(x-2)=0.
解這是一個標準的一元二次方程,顯然,方程有兩個解,即x=1或x=2.方程的解集為{1,2},是一個二元集.
例3 解關于x的方程(x-n)(x-2n)=0,n∈N+.
解這同樣是一個標準的一元二次方程(只不過方程中含有參數(shù)n).所以,方程有兩個解,即x=n或x=2n.因為n≠2n,所以方程的解集為{n,2n},是一個二元集.
有人認為:由于n可以取任意一個正整數(shù),所以解集{n,2n}實際上就是正整數(shù)集,從而任何一個正整數(shù)都是方程的解.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事實上,雖然n取不同的值時其解集也有所不同,但在這里要動中有靜,應把n看成是“常數(shù)”;另一方面,從方程角度看,既然這是一個關于x的二次方程,它的解當然最多只能有2個,而不可能是無數(shù)個.
例4 求x,使得方程(x-n)(x-2n)=0對任意正整數(shù)n都成立.
錯解有人認為答案就是x=n或x=2n,即例4同例3是同一問題.
顯然此方程組無解. 所以不存在x,使得方程(x-n)(x-2n)=0對一切n∈N+都成立.
例5 求x,使得方程(x-n)(x-2)=0對任意正整數(shù)n都成立.
例6 已知數(shù)列{an}滿足(an-n)(an-2n)=0,求數(shù)列{an}的通項公式.
解數(shù)列{an}的通項公式為an=n或an=2n,n∈N+.
有人認為:例6同例4結構相同,特別地,若把例6中的符號“an”看成例4中的符號“x”,則例6同例4就完全一樣,因此答案也應該相同,即無解.這樣的認識問題出在哪里?實際上,在數(shù)學中符號“an”具有特別的含義,它是數(shù)列{an}的通項,實質上是一個函數(shù)an=f(n),因此不能把符號“an”看成平凡的符號“x”.本質上,(an-n)(an-2n)=0是一個函數(shù)(數(shù)列)方程,通過解該方程,求出來的an要對一切正整數(shù)n使得(an-n)(an-2n)=0恒成立.
例7 已知數(shù)列{an}(1≤n≤3)滿足(an-n)(an-2n)=0,求數(shù)列{an}的個數(shù).
錯解數(shù)列{an}的通項公式為an=n或an=2n,n∈N+,1≤n≤3.
所以滿足要求的數(shù)列{an}共有2個,它們分別是an=n,n∈N+,1≤n≤3;an=2n,n∈N+,1≤n≤3.
上述解答看起來簡單明了,可卻是錯誤的,問題在哪里?
正解事實上,例7題目的含義為:求an,使得對于從1到3的每一個正整數(shù)n,都有(an-n)(an-2n)=0成立.
所以an=n或an=2n,n∈N+,1≤n≤3.①
①式所表達的意思是:對于從1到3的每一個正整數(shù)n,只要an=n和an=2n中至少有一個成立即可.又因為n≠2n,所以數(shù)列{an}中的每一項都有兩種可能的取值,既可以從an=n中取,也可以從an=2n中取.即n=1時,an既可以取1,也可以取2;n=2時,an既可以取2,也可以取4;n=3時,an既可以取3,也可以取6;從而數(shù)列{an}的個數(shù)就有23=8個.即以下8個數(shù)列都滿足題意:1,2,3; 2,2,3;1,4,3;1,2,6;2,4,6;1,4,6;2,2,6;2,4,3.借助圖象可以更好理解問題的實質:對于取定的n值,其縱向上有兩個點(一個是圓點,另一個是方格點),an的值可以是這兩個點中任意一個點的縱坐標.
小結例2是一個標準的一元二次方程問題,其解集為二元集{1,2};例3是個含參數(shù)的一元二次方程問題,其解集為二元集{n,2n};例4、例5是方程恒成立問題,其本質為解一元二次方程組,其中例4的解集是空集?,例5的解集是單元素集{2};例6、例7盡管也是恒成立問題,但例6、例7是(數(shù)列)函數(shù)方程,因此要用函數(shù)的觀點來看待,即“an”是隨著n變化而變化的函數(shù).因此它們的求解并非像例4、例5那樣去解方程組;例7中滿足題意的an為①式,但滿足題意的數(shù)列的個數(shù)不是2個,而是8個,這是例7與例3不同的地方.
根據(jù)上述錯因分析可知,例1中,(Ⅰ)的解答是正確的,即{an}的通項公式為an=n-2或an=-n,n∈N+.但其含義為數(shù)列{an}中的每一項都有兩種可能的取值,既可以從an=-n中取,也可以從an=2n中取,因此滿足題意的數(shù)列{an}有無數(shù)個.從而問題(Ⅱ) 求數(shù)列{an}的前n項和,就變成了要去分別求無數(shù)個數(shù)列的前n項和了,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例1本身就是道錯題.
例8 已知不等式|3x-a|>2x-4對x∈[0,2)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圍.
錯解原不等式轉化為3x-a<4-2x對x∈[0,2)恒成立,或3x-a>2x-4對x∈[0,2)恒成立.
所以a>5x-4對x∈[0,2)恒成立,或a 所以a≥6,或a<4. 故a的取值范圍是(-∞,4)∪[6,+∞). 錯解的原因參見例9. 正解注意到當x∈[0,2)時,2x-4<0. 又因為|3x-a|≥0顯然成立,所以a可以取任意實數(shù),即a的取值范圍為(-∞,+∞). 例9 已知命題p:任給實數(shù)x,恒有|x|>-2成立;命題q:任給實數(shù)x,恒有x<2或x>-2成立.命題r:任給實數(shù)x,恒有x<2成立,或任給實數(shù)x,恒有x>-2成立.判斷p、q、r的真假. 解容易知道p是真命題. 任給實數(shù)x,對于x<2和x>-2,至少有一個是成立的,所以命題q是真命題. 因為“任給實數(shù)x,恒有x<2成立”是假命題;“任給實數(shù)x,恒有x>-2成立”也是假命題.根據(jù)邏輯中的或取規(guī)則“兩假便假”,可知r是假命題. 值得注意的是:p是簡單命題;理解q時,務必要把“x<2或x>-2”看成一個整體;命題p等價于命題q;r是復合命題;q與r并不等價. 例10 定義在R上的函數(shù)f(x)滿足|f(-x)|=|f(x)|,判斷f(x)的奇偶性. 錯解由題意得f(-x)=f(x)或f(-x)=-f(x), 即對于R內的任意一個x都有f(-x)=f(x)成立,或對于R內的任意一個x都有f(-x)=f(x)成立. 所以f(x)是奇函數(shù),或者是偶函數(shù). 正解題意為對于R內的任意一個x,都有|f(-x)|=|f(x)|. 即對于R內的任意一個x,都有f(-x)=f(x)或f(-x)=-f(x)成立, 也即對于R內的任意一個x,f(-x)=f(x)和f(-x)=-f(x)至少有一個成立即可,其含義為當自變量x取相反數(shù)時,函數(shù)值在相等、相反、既相等又相反(此時函數(shù)值為0)三種情況中至少滿足一種. 所以f(x)可能是奇函數(shù),也可能是偶函數(shù),也可能是既奇又偶函數(shù),也可能是非奇非偶函數(shù). 恒成立問題,與一般的解方程、解不等式問題很容易混淆,但它們是兩類不同性質的問題.特別地,含“或”的恒成立問題:“?x∈M,p(x)∨q(x) ”并不等價于“?x∈M,p(x)或?x∈M,q(x) ”.前者的含義為:對于M中的任意一個x,p(x)和q(x)中至少有一個成立;后者的含義為:對于M中的任意一個x,p(x)都成立,或者對于M中的任意一個x,q(x)都成立. 顯然,前者推不出后者,但后者可以推出前者. 數(shù)列方程與一般的方程在意義上有所不同.如數(shù)列方程an=n實際上是函數(shù),其表示數(shù)列1,2,3,4,…;而方程x=n是一個平凡的方程,表示x就等于n. 含“或”字的數(shù)列方程與含“或”字的一般方程在解的個數(shù)上也是不同的.如由方程(x-n)(x-2n)=0,n∈N+,解得x=n或x=2n,方程的解集為{n,2n},是2個元素的集合;而數(shù)列{an}滿足(an-n)(an-2n)=0,解得an=n或an=2n,此時數(shù)列{an}的第n項,既可以取n,也可以取2n,因此滿足要求的數(shù)列{an}的個數(shù)有無窮多.5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