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華 孫振誼
【摘 要】 目的:觀察中藥歸脾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12例心脾兩虛型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1組、治療2組;對照組口服艾司唑侖片及谷維素片治療,治療1組服用中藥歸脾湯,治療2組服用中藥歸脾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結果:治療1組與治療2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86.48%、94.7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4.86%(P<0.05);治療1組、治療2組PSQI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2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治療1組(P<0.05);治療1組與治療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8.10%、2.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03%(P<0.05)。結論:歸脾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可明顯改善心脾兩虛型失眠癥患者失眠、頭暈目眩、倦怠乏力、心悸健忘等癥狀,且不良反應率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失眠;心脾兩虛;歸脾湯;針刺;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255.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13-0104-03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病,在社會節(jié)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劇的今天,失眠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我國已經有超過1/3的成年人遭受失眠的困擾[1]。失眠可引起患者焦慮、抑郁,并導致精神活動下降,妨礙社會功能,失眠可加重或誘發(fā)心悸、胸痹、眩暈、頭痛、中風等疾病。西醫(yī)治療失眠選用鎮(zhèn)靜安眠類藥物,而長期服用安眠類藥物容易造成患者對藥物的依賴,不良反應多,易引起醫(yī)源性疾病。運用中醫(yī)藥與傳統(tǒng)醫(yī)療手段針刺治療相結合,調整人體臟腑氣血功能,改善睡眠狀況,不易引起藥物依賴,中醫(yī)藥結合傳統(tǒng)醫(yī)療手段治療失眠癥有很大優(yōu)勢。本研究旨在觀察中藥歸脾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臨床療效,為治療失眠癥臨床用藥提供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112例門診失眠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1組、治療2組。對照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18~62歲,平均(40.35±10.12)歲;病程最短13d,最長5年,平均(21.35±5.63)個月。治療1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齡15~64歲,平均(41.22±10.32)歲;病程最短11d,最長5年7個月,平均病程為(23.17±5.43)個月;治療2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齡20~67歲,平均(42.87±10.52)歲;病程最短15天,最長6年3個月,平均(22.76±5.13)個月。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2]西醫(yī)失眠診斷標準。②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醫(yī)失眠癥診斷標準:a.入睡時間>1 h,且睡眠不深,醒后難以重新入睡;b.每天睡眠總時間<3 h,且持續(xù)5 d以上;③辨證分型參照《中醫(yī)內科學》[4]心脾兩虛型失眠癥辨證標準:多夢易醒、四肢倦怠、頭暈目眩、心悸健忘、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④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對安眠類藥物有嚴重依賴者;②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者;③有精神疾病者;④孕婦及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予西藥谷維素片(廣東恒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Z44022693),每次20 mg,1日3次;艾司唑侖片(山東信誼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37023047),每次1 mg,1日1次,睡前服,治療2個月。
治療1組:以歸脾湯為基礎方,方藥組成:茯神30 g,龍眼肉、酸棗仁、黃芪各20 g,白術、黨參、當歸、遠志各15 g,木香、炙甘草各10 g;方藥加減:血虛較甚,加熟地30 g,芍藥15 g,阿膠30 g;情緒煩躁,肝氣郁結者加夜交藤15 g,合歡皮15 g,郁金10 g;心神不寧、心氣嚴重不足者,加五味子15 g,柏子仁15 g;脘悶胃納差者,加半夏15 g,陳皮10 g,厚樸15 g。煎服藥方法:加水約500 mL煎至150 mL,每劑煎兩次,藥湯混合,早晚各服一次,用藥2個月。
治療2組:在治療1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針刺治療,針刺選穴:百會、四神聰、安眠、神門、三陰交、心俞、脾俞、內關等。心俞穴采用斜刺法,脾俞穴采用直刺法,其余穴位平補平瀉法,1次/日,留針30 min,針刺5 d后休息2 d,治療2個月。
三組患者用藥治療過程中,均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合理飲食,規(guī)律作息,忌憂思惱怒,忌濃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1)療效判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 ,①痊愈:失眠多夢、眩暈乏力等癥狀全部消失,日常睡眠時間>6 h,醒后精力狀態(tài)良好,睡眠質量高;②顯效:失眠多夢、眩暈乏力癥狀明顯改善,睡眠時間>4 h,睡眠質量改善,睡眠深度明顯提高;③有效:失眠多夢、眩暈乏力癥狀好轉,睡眠時間>3 h,睡眠質量和睡眠深度有所改善;④無效,睡眠狀態(tài)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睡眠質量指標用PSQI評分量表進行治療前后評分比較,評定標準:痊愈:PSQI評分≤5分;顯效:PSQI評分6~10分;有效:PSQI評分11~15分;無效:PSQI評分16~21分。(3)中醫(yī)證候評分分為4級進行評定[5]:無癥狀為0分;輕度失眠癥狀為<10分;中度失眠癥狀為11~20分;重度失眠癥狀>21分。(4)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8.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數(shù)(%)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1組總有效率86.48%,治療2組總有效率94.7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均高于對照組的64.86%(P<0.05)。見表1。
2.2 3組睡眠質量(PSQI)和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PSQI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治療1組、治療2組PSQI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治療2組改善更為顯著,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3組不良反應的比較 對照組不良反應率27.03%,明顯高于治療1組8.10%和治療2組2.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2組低于治療1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失眠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時間不足、睡眠深度不夠,以及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精力,輕者入睡困難,或時睡時醒,或醒后難以入睡,重者徹夜難以入睡。失眠在《內經》稱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臥”,《難經》稱為“不寐”?!峨y經·四十六難》認為老人不寐的病機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wèi)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失眠病位在心,病機為臟腑陰陽失調、陽不入陰,具體臨床有虛實之分,虛證多因氣血失和,陰血不足,血不養(yǎng)心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勞倦過度,損傷心脾,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以致心神失養(yǎng)。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宜補益心脾,養(yǎng)心安神,選用歸脾湯治療本證的目的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二是氣血并補,但重用補氣,意在生血,方中黃芪配當歸,寓當歸補血湯之意,使氣旺則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yǎng);三是補氣養(yǎng)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方中黃芪甘、微溫,補脾益氣;龍眼肉甘溫,既能補脾氣,又能養(yǎng)心血,共為君藥。黨參、白術甘溫補氣,與黃芪相配,加強補脾益氣之功;當歸甘辛微溫,滋養(yǎng)營血,與龍眼肉相伍,增加補心養(yǎng)血之效,均為臣藥。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與補氣養(yǎng)血藥配伍,使之補不礙胃,補而不滯,俱為佐藥。炙甘草補氣健脾,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周云南[5]運用歸脾湯加減治療頑固性失眠,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睡眠狀況;劉國強[6]運用歸脾湯加減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治療組總有效率及中醫(yī)癥候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PSQI積分顯著下降。
針刺是傳統(tǒng)醫(yī)學常用的治療手段,臨床上許多學者運用針刺治療失眠癥,取得良好的效果。閻琪[7]取百會、四神聰?shù)妊ㄎ贿M行針刺,發(fā)現(xiàn)針刺能夠改善患者的內循環(huán),改善失眠癥狀。王亞新[8]針刺神門、三陰交、四神聰為主配合中藥治療心脾兩虛及肝郁化火型失眠,發(fā)現(xiàn)治療后癥狀減輕,睡眠時間延長,總有效率97.5%。針刺治療失眠以調腦安神、寧心安神為治則,督脈總領一身之陽氣,選取督脈經穴可以調節(jié)各臟器恢復正常生理功能,腦寧則神安[9]?!鞍贂?為諸陽之會,取百會可調補中氣,平衡陰陽,是寧心調神之要穴;“四神聰”是經外奇穴,是陽氣聚會之處,調節(jié)頭部經氣的運行,改善大腦功能的失調狀態(tài),達到益腦安眠的作用;“神門”為心之原穴,心主神明,取之以寧心安神;“內關”通于陰維脈,陰維脈有保持肢體動作矯健的作用;“三陰交”滋陰潛陽,使陰陽趨于平衡;“安眠”為特效經驗穴,可安神,調睡眠;“心俞”配“脾俞”能補心益脾,使心安而不寐除。
本研究中治療1組單用中藥歸脾湯加減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治療總有效率為86.48%,治療2組在運用中藥歸脾湯的基礎上聯(lián)合針刺治療,治療總有效率94.73%,療效明顯得到提高。運用中醫(yī)藥與傳統(tǒng)治療手段針刺相結合,調整人體氣血陰陽、臟腑經絡的平衡來治療失眠,以期達到改善睡眠質量和調理整體狀態(tài)的效果,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失眠的思路不謀而合,且不良反應小,患者的依從性高,沒有安眠類藥物嗜睡、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藥物依賴等副作用,僅有一例患者出現(xiàn)頭暈頭痛,經過用藥調整,癥狀也隨之消失。因此,運用中藥歸脾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的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曉東,時晶.失眠的診斷與中西醫(yī)治療[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26(11):2642-2643.
[2]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19.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186.
[4]王永炎.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35.
[5]周云南.歸脾湯加減治療頑固性失眠39例[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1998,6(30).
[6]劉國強.歸脾湯加減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9)11.
[7]閻琪,劉蘭英.針刺治療失眠癥選穴思路[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7(22):2256-2258.
[8]王亞新.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失眠80例[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9(5):46.
[9]王家陟,彭楚湘.現(xiàn)代針刺治療失眠的選穴相關性研究[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1,20(1):60-61.
(收稿日期:2019-04-27 編輯:楊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