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讓人沉醉于舌尖的歡愉,又讓心靈得以放松。祖國疆域遼闊,南北食材不盡相同,口感細(xì)節(jié)追求上人們各有喜好?;疱佊蟹N彈性的魔力,在一口鍋中統(tǒng)一了大部分中國人飲食偏好。志同道合的幾位好友圍爐而坐,熱氣騰騰的煙霧,樸實而香氣四溢,邊燒邊吃,極富情趣的飲食場景祖國大江南北皆可見。在口味上,又能百鍋千味?;疱伒牡诇饶芎唵?,也能繁復(fù);食材既可單一,也可多樣;不過是湯底、食材和蘸料的組合,各地都演化出獨具地方特色的火鍋文化。
重慶
麻辣鍋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請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船工們乘坐小船,日復(fù)一日地穿梭在河道中。深夜靠岸停泊時,為了充饑驅(qū)寒,他們在灘壩上以野炊形式架鍋而食,炊具簡單,不過一鍋,鍋中盛著水湯,投入各種食材,再加上辣椒、花椒暖身祛濕。這便是川渝一代火鍋的雛形。船工發(fā)明的吃食,一傳十、十傳百在長江沿岸各碼頭流行開來,并風(fēng)靡至今。
紅湯鍋底,是川渝人對麻辣火鍋的執(zhí)著。麻辣火鍋是紅湯鍋底最有力的代表,其中最地道的當(dāng)屬老火鍋。何謂“老”?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在使用牛油湯底后“洗油”,也就是濾掉殘渣,高溫煮沸后再循環(huán)使用。久而久之,這種烹飪方式形成了對老鍋底的一種堅持:一次性的紅湯鍋底缺乏老火鍋口感上的厚重與層次感?,F(xiàn)在,老火鍋以另一種方式在堅守:油不“老”,但牛油在鍋底中的占比地位絕對穩(wěn)固。
牛油火鍋的油水比例一般是6:4,有的會提高到7:3。厚重的牛油能較好地封存住鍋底鮮香的口感。除卻牛油,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是辣椒、花椒所帶來的嗅覺原香與口感刺激。牛油火鍋至少有三種不同種類的辣椒調(diào)制,分別凸顯鍋底的色澤、香氣、辣度,各家老店各有秘方配比,合成麻辣十足的“霸氣”湯底。
麻辣火鍋到了成都,則出現(xiàn)新的呈現(xiàn)方式——清油火鍋。用菜籽油代替牛油,并加入數(shù)十種香料炒底料,如茴香、白蔻、八角、草果等,增添更為豐富的風(fēng)味。相較于牛油鍋底,油水比例一般為4:6的清油鍋底口感則更為清爽。無論牛油還是清油,都和川渝人的熱辣性格一般,對麻辣口感追求得直接爽快。兩種紅湯火鍋味道不分伯仲,都是火鍋愛好者不容忽視的美味。更別說麻辣火鍋三寶:毛肚、鴨腸、黃喉。一片爽脆的毛肚下鍋,三秒起筷,經(jīng)過沸騰的麻辣鍋底一涮,讓紅鍋愛好者大呼一聲:爽!
潮汕
牛肉火鍋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與麻辣火鍋相比,潮汕牛肉火鍋像是另一個極端。潮汕地區(qū)的吃食,大多追崇“鮮”,強調(diào)以食材本身取味,注重清淡、養(yǎng)生、原汁原味。享用火鍋時,他們大多以牛骨、白蘿卜、苦瓜、玉米、黃豆等食材作為湯底。涮食材的順序也較為講究,大都遵循“牛肉丸-涮肉-喝湯-涮肉-蔬菜-粿條”這樣的順序。若打亂順序,被阿婆看到肯定會說你,“味道都沒出來,放什么菜呀”。
牛肉火鍋雖誕生于潮汕,但潮汕并不是牛肉主產(chǎn)地。潮汕人“種田如繡花”,解牛也是如此,食不厭精。潮汕人對牛肉的精細(xì)處理、巧妙運用讓潮汕牛肉火鍋店門庭若市。一般來說,潮汕牛肉火鍋會選用3至4歲自然放養(yǎng)的土黃母?;蚴情幣?,肉質(zhì)細(xì)嫩。云貴川地區(qū)出產(chǎn)的牛肉為佳,因為這些地區(qū)牧草長勢隨季節(jié)變化而有所不同,牧草茂盛的季節(jié)牛肉脂肪較多,反之則肉瘦。牛的脂肪隨季節(jié)交替滲透到肉中,形成肥瘦相間,鮮而不膩的口感。
師傅現(xiàn)場切肉是潮汕牛肉火鍋店的一大特色。潮汕牛肉火鍋對牛肉的新鮮度追求相當(dāng)嚴(yán)苛。屠宰后的牛體內(nèi)細(xì)胞失去氧氣供應(yīng)后會產(chǎn)生乳酸,對人無害,卻會影響牛肉風(fēng)味。涮火鍋的牛肉,從宰殺到餐桌上控制在4小時內(nèi),一些追求極致的火鍋店甚至將時間縮得更短。切肉師傅必須專業(yè),分解牛肉要做到肉、筋分離,相當(dāng)考驗師傅的刀工和耐心,這也正是潮汕牛肉火鍋的精髓之一。牛身上不同部位的肉切法也不同,吊龍要大片切,三花趾、五花趾則要切得薄一些。
牛肉下鍋順序一般遵循從瘦到肥,從嫩滑到筋道。第一口不宜食用太肥膩的部位,否則會導(dǎo)致越吃越無味。肉下鍋時先用筷子打散,燙肉講究“三吊水”,一吊血水,二吊纖維,三吊酸性。三次吊完,就是牛肉最美味的時刻。肉吃得差不多時,將粿條下鍋,粿條連湯盛入碗里,加上芹菜粒、炸蒜、配上牛肉,一碗正宗的牛肉粿條下肚,身心的疲憊都會因美食而置之腦后。
北京
羊肉火鍋
一碗麻醬撒香蕈,三盤肥羊酒滿盅。
北京的冬天,一定少不了一群人窩在火鍋店里吃銅鍋涮羊肉的場景:大銅鍋,紅炭火,薄厚恰好的羊肉卷成筒狀,鍋中一涮,蘸上麻醬,一口下肚,美味又溫補。民間相傳,北京羊肉火鍋與忽必烈頗有淵源。蒙古大軍征戰(zhàn)途中,忽必烈見將士們思鄉(xiāng)情切,為鼓舞士氣,他命廚子準(zhǔn)備羊肉。正值此時,部隊卻突然要開拔,廚子急中生智迅速將羊肉切成薄片,在鍋中涮熟,撒上細(xì)鹽呈出。忽必烈享用完后,大呼美味,翻身上馬,一戰(zhàn)取得大勝,“涮羊肉”因此成為宮廷佳肴。
北京銅火鍋涮羊肉,地道的稱呼是“銅鍋涮肉”。銅鍋分為三部分:上部分為通心煙囪,中部為盆狀鍋體,下部為爐體支架。銅鍋體高膛大,容炭量大而不飛灰。使用時,在鍋中加入湯底,再把燒紅的炭夾入炭爐進(jìn)行加熱。有些傳統(tǒng)銅鍋,還會有一個壓火帽,用帽把控火候。
北京羊肉火鍋的湯底不算太復(fù)雜,主要在清湯里加蝦皮、棗、桂圓、黃花菜、姜、蔥、枸杞等既提鮮又沒有太大異味的食材,這樣的湯鍋不會掩蓋羊肉的本味,而將羊肉的鮮提升到極致。也正是如此,北京火鍋相當(dāng)考驗羊肉的品質(zhì)。
肉片以專業(yè)師傅手工切的羊肉為好,機器刨的羊肉下鍋易散,手切羊肉要求“薄、勻、齊、美”,自然舒展、鮮紅的肉片盛在食器中,紋理清晰可見。“立盤不散,翻盤不掉”,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羊肉沒有注水,有粘性,纖維也沒有被破壞,才能附著在盤上。清鍋涮羊肉,湯底不可有浮沫,越涮湯底越亮,則說明羊肉品質(zhì)上乘。寒風(fēng)凜冽的冬天,銅鍋涮肉加上三兩好友,待到清湯沸騰時將紅白相間的鮮羊肉放鍋里溜一遭,大塊吃肉,讓羊肉的香醇在口腔里放肆撒潑個痛快,才有底氣和窗外的白雪吹胡子瞪眼。
蘸料搭配的奧義
麻辣、鮮甜、爽口,如果說沸騰的火鍋鍋底在涮肉之時賦予了食材的底味,那么與之搭配而食的蘸料則是“點化”食物的關(guān)鍵一步。來自不同地區(qū)的香辛料,以不同比例組合搭配。蘸料雖然無法成為食物本身,但與食物相互依托,更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食材的千滋百味。火鍋愛好者的個性蘸料搭配秘方,也成為人們圍桌吃火鍋時的熱聊話題之一。
油碟
油碟常與麻辣火鍋搭配。油碟不僅可以緩和麻辣火鍋中的重麻重辣,還能降低剛涮出鍋食物的溫度,以免燙傷食道。最重要的是,幾乎無味,不會喧賓奪主,能較好地維持多種香料熬制出的鍋底本味。
蒜泥+香油
略帶辛辣的大蒜,剁碎成泥,搭配香油潤滑。單醬料試吃并無鹽味,僅有些許天然的辛辣口感。食物蘸上后有少許蒜泥的顆粒感,香油包裹著食物表面,將鍋底的香味鎖入其中,入嘴溫?zé)崴?/p>
干碟
干碟常見于川渝地區(qū),麻辣火鍋足夠給勁,干碟則能使麻辣更上一層。干碟無水無油,如同烤串上桌前的一撮神來之筆,毛肚、黃喉、腰片、鴨腸在干碟里滾上一圈,會成功將食物升華至另一領(lǐng)域的口感。
辣椒面+花椒面+花生碎
辣椒面與花椒面混合,加重辣度,與花生碎混合,配合出酥脆的口感。食物裹上醬料送入口中,辣味干燥而迂回,刺激感強,使辣味更有層次感。
汁碟
汁碟大多搭配濃湯火鍋,比如粵式海鮮鍋、骨湯火鍋、粥底火鍋等。因為味道清淡,湯底濃郁,汁碟成為進(jìn)一步提升食材味道重要一環(huán)。醬油汁、耗油汁打底,再搭配上各人喜好的調(diào)料,味道十足。
姜末+生抽+香醋+糖
適用于口感鮮甜的粵式火鍋。醬油和耗油為主增加咸味,姜末去腥,香醋解膩,糖味提鮮。不但增添一味鍋底缺少的醬香味,又能助消化,讓食客胃口大開。
醬碟
醬碟出現(xiàn)地域廣泛,南北各地都有人愛。對于醬碟的追隨者而言,“萬物皆可沾”,濃郁的醬料包裹著熱乎乎的食材,是享用火鍋時的點睛之筆。
芝麻醬+花生醬+韭菜花+豆腐乳
北方麻醬就是以芝麻醬與花生醬調(diào)配得來,口感如脂膏,加上腐乳和韭菜花特有的醬香風(fēng)味,適用于北方涮肉火鍋。鍋底沒有太多香料掩蓋,醬碟能掩蓋肉的腥膻,而不影響肉本身的鮮香。
沙茶醬+炸蒜+香油
沙茶醬是潮汕牛肉火鍋的靈魂。褐色的沙茶醬口感綿稠,搭配香油增加滑度,蒜末過油后,去掉了辛辣味,凸顯蒜香,三種調(diào)料搭配佐餐。沙茶醬掩去牛肉的腥氣,爽快地襯托出肉香,讓彈牙的牛肉越發(fā)香醇。
個性碟
無論醬料如何搭配,火鍋蘸料界還有一句真理:蘸自己的料,讓別人說去,自由隨性是才是吃火鍋江湖的魅力。無需考慮鍋底如何,調(diào)料搭配全看當(dāng)天心情。有對油碟念念不舍的北方人,也有對麻醬癡癡相戀的南方人、對醬油心生好感的各路食客。更有老餮,面前放好幾款蘸料,不同食材搭配不同蘸碟,一頓火鍋搭配出多種口感??戳诉@么多,下班后你確定不來一頓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