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世存
摘要:目的:探討情志護理對于改善結直腸癌患者不良情緒的作用效果,分析其對于患者治療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70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常規(guī)護理+情志護理)和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4.29%>77.14%)、治療依從性(97.14%>85.71%)相對更高(P<0.05),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38.45±3.95)分<(52.28±4.11)分]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39.14±4.26)分<(50.17±4.51)分]相對更低(P<0.05)。結論:情志護理對于改善結直腸癌患者的不良情緒有著良好的作用效果。
關鍵詞:情志護理;結直腸癌;不良情緒
絕大多數的結直腸癌患者對于自身疾病存在恐懼的心理,同時在疾病認知方面存在不足。而受到相關并發(fā)癥的影響,患者容易產生不良情緒,使其對于治愈疾病失去信心。在不良情緒狀態(tài)下,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也會下降,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嚴重則會到導致病情的惡化。在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和護理過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十分重要,需要針對其不良情緒,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1]。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2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70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情志護理對于患者不良情緒的改善作用,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我院2016年2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70例結直腸癌患者,在治療恢復期間,分別接受常規(guī)護理+情志護理(35例)和常規(guī)護理(35例),行分組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6例和19例,最高齡75歲,最低齡43歲,平均年齡(55.82±4.49)歲。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17例和18例,最高齡77歲,最低齡42歲,平均年齡(56.35±4.18)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給予健康指導,加強對生活起居的管理,為其制定科學、健康的食譜,適當進行運動鍛煉。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給予其情志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①情志相勝:護理人員在與患者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中,面帶微笑,語氣親切、友好,語言詼諧、幽默,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氛圍,幫助患者釋放壓力。在健康宣教的過程中,以成功治療病案作為范例,增加患者的信心,并及時告知其病情好轉情況,使其心情喜悅,減少憂慮,達到以喜勝悲的效果。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工作,使其保持冷靜,能夠積極配合護理人員,聽取護理人員的意見。患者家屬對于結直腸癌的治療康復抱以樂觀的態(tài)度,能夠感染患者,使其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進而減輕其心理負擔。
②移情解惑: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談論與文化、娛樂、體育等方面相關問題,將患者的思想焦點從病情當中轉移出來。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通過書法、象棋、養(yǎng)花等方式放松身心,成為其情緒釋放的良好的途徑。為了讓患者更加深入的了解結直腸癌,在分析病情的同時,向其普及疾病知識,講解治療方法。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應該主動問詢患者的感受與想法,并對其疑惑的問題進行解答,消除患者在疾病認知上的誤區(qū)。另外,護理人員需要認真聽取患者的意見和想法,在護理過程中,應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耐心傾聽患者主訴,解決患者煩惱的問題,進而達到順情從欲的效果。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
3討論
結直腸癌是發(fā)生于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疾病,由于疾病復雜、難治,其治療期較為漫長。該過程中,患者不僅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同時還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不良情緒的產生,對于結直腸癌的治療恢復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情志不暢會引起臟腑氣血紊亂,導致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反而會導致病情的惡化和加劇。與此同時,不良情緒還會影響到患者的遵醫(yī)行為,不利于治療工作的開展。由此可見,在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恢復期間,需要實施情志護理,采取情志相勝、移情解惑以及順情從欲等方法,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在面對疾病和治療時,患者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有助于改善其預后[2]。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患者的情志護理,能夠減少不良情緒對于治療恢復產生的負面影響,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林. 中醫(yī)情志護理對結腸癌造口患者負面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7(4):491-493.
[2]陳萍,王仲霞. 中醫(yī)穴位按摩與情志護理對結腸癌術后進食及睡眠障礙的干預效果[J]. 四川中醫(yī),2016(2):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