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摘要:要提升國民素質教育,最重要的群體之一就是面向青少年,博物館如何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在群眾旅游線路中雖然已經比較普遍,但因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樣,博物館配套的措施存在良莠不齊的現培訓教育,教育部門在政策上硬性規(guī)定指標考核,同時還需要加強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
關鍵詞:博物館 青少年 政策傾斜 交流合作
要提升國民素質教育,最重要的群體之一就是面向青少年,博物館如何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在群眾旅游線路中雖然已經比較普遍,但因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樣,博物館配套的措施存在良莠不齊的現培訓教育,教育部門在政策上硬性規(guī)定指標考核,同時還需要加強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yè)在各種政策支持下快速發(fā)展。博物館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的基本功能,其中教育功能是實現其社會功能的主要方式。要提升國民素質教育,最重要的群體之一就是面向青少年,博物館如何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博物館怎么樣向學校提供青少年課程資源?這都是我們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想起了之前在國家博物館參觀的一次經歷,北京的一所小學的歷史課,老師把學生帶到博物館親眼看實物展覽的春秋青銅器,而不是當年我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感覺離我很遠、一點也不生動的圖片。這樣如此直觀的教學形式是學校課堂難以比擬的,看到孩子們臉上流露出的驚嘆表情,這讓我莫名感動,這是一堂有溫度的歷史課。在博物館展覽中,博物館管理者探索研發(fā)了各種形式的展覽,面對青少年這一重要群體,吸引更多青少年觀眾來博物館參觀,讓他們享受博物館的觀展,愛上博物館的展品,在他們心中埋下傳播的種子,從而影響更多的人,切實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
一、青少年與博物館的關系
縱觀世界上著名的大小博物館,各有各自的歷史文化信息,對青少年在不同領域體現教育作用。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博物館早已成為了青少年學習國家歷史文化的平臺,利用周末或閑暇時分逛博物館已經成為民眾的一種普遍消遣方式。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在群眾旅游線路中雖然已經比較普遍,但大家大多是走馬觀花,在很短的參觀時間里難以真正停下腳步來接受文化的熏陶。加之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樣,博物館配套的措施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
(一)博物館是青少年的補充課堂
就像前文提到的有的歷史課直接帶學生進入博物館,學生們不僅親眼看到有些文物,也可以看到同一歷史時期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實物印證,加深及拓展了課本知識,這些都是對課堂的一種補充,是另外一個乃至于更為豐富的課堂教學。
(二)博物館與青少年不斷相互融合發(fā)展
博物館不僅是在為孩子們發(fā)揮著自身的作用,給他們傳授更多的知識,同時博物館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為青少年傳播文化的進程中,也會促進自身不斷創(chuàng)新展覽形式,不斷完善基礎配套措施,更好地發(fā)揮教育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博物館也完善了軟硬件建設,最終博物館也提升了自己的社會影響力。
二、博物館對青少年的積極作用
(一)有利于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
像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在2018年獲得了“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稱號,這是一項國家級的榮譽。我們建立了青少年教育資源庫和項目庫,研發(fā)出“小蘿卜頭主題活動”“紅巖故事匯”“行走紅巖”等6大主題系列特色課程,舉辦了“紅色小記者”、“紅巖少年說”等特色教育活動。與全國各地的高中小學校建立合作機制,創(chuàng)建紅巖班隊、周恩來班隊,年均接待青少年200余萬人次。通過接待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們,通過觀看展覽、聆聽講解、互動交流,這些都在實實在在的培養(yǎng)青少年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有利于豐富拓展青少年的知識層面
現在青少年主要接受的是學校的應試教育,大家在題海戰(zhàn)術中埋頭苦讀,學到的知識是課本上的應試教育,缺乏博物館的實物生動教育。通過走進博物館,孩子們不僅看到各種歷史文化的實物,也可以通過講解、視屏、手工去了解不同的知識,美術博物館、音樂博物館、地理博物館等各種博物館,帶給青少年的是不同的視野,這對全面培養(yǎng)青少年的品格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博物館教育功能存在的短板
我國的博物館教育目前還處在較低的水平,研究相關課題的學者較多,但真正與實際結合的還不夠,這不僅需要博物館學者研究,教育部門、公共管理部門也需要相互配合,更好地促進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一是博物館方面,對青少年的教育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F在博物館面向的群體是廣泛的,有的博物館只著眼于眼前的經濟利益,忽視青少年群體的展覽開發(fā),缺乏開發(fā)特色教育產品。在展覽及講解過程中,由于缺乏對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審美習慣的研究,成人化語言晦澀難懂。特別是在學生假期,針對性活動不夠,專題展覽活動數量少,這方面存在短板。此外博物館資金方面缺乏,一方面在軟硬件配備上難以重點配備適合青少年特點的設施,同時在研發(fā)教育活動上,聘請專業(yè)的教育性講解員也需要資金的支持。
二是教育部門對博物館的政策傾斜不夠。學校重視學生的應試教育分數,忽視課外活動,害怕課外活動影響孩子的成績。其實如果更好地規(guī)劃博物館教育考核工作,學校就會加強對這一塊的重視,相對來時也會增加課外實踐活動。
三是地區(qū)差異不平衡,博物館教育功能存在“貧富”差異化。博物館教育我們看到在發(fā)達地區(qū),北京、上海等比較豐富,在中西部偏遠地區(qū)的孩子很難有機會接受博物館教育。僅僅在一些幫扶活動中,邀請孩子們來到博物館,或者一些志愿者走進山區(qū)、課堂為孩子們講解。
四、在彌補短板上的思考
一是加強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隊伍的培養(yǎng)建設,不斷提升博物館教育服務能力和水平。針對青少年的特點來進行統籌規(guī)劃,針對性的設施建設,在假期舉辦專門的展覽;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可讓學校培養(yǎng)老師成為博物館講解員,對參觀展覽講解提供建設性幫助。同時也可讓博物館走進課堂,將移動展覽搬進學校,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展出,而不是依賴課堂走進博物館,讓學校更能合理安排時間進行教育實踐活動。
二是教育部門、文化旅游部門形成聯動,在政策上硬性規(guī)定指標考核,將博物館教育納入考評體系。同時利用新型網絡平臺,整合多方資源,在外圍層面從宣傳力度上給予大力支持。
三是加強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針對地區(qū)之間存在的差異問題,可以讓發(fā)達地區(qū)博物館和偏遠地區(qū)的博物館進行交流,我館目前就在與各地博物館進行展覽交流,將移動展板運到其他地區(qū),其他地區(qū)展板來到我館,這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方式,必將改變差異水平。同時利用“互聯網+”模式,網上的流動展館也是一個教育的平臺,可讓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孩子們通過網絡瀏覽也可以接受博物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