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憲章
當前的中學體育課程改革,對學生的體育能力評價有了更深遠的認識,通過中學生體育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在教學實踐中,能促使教師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能夠涉及的各種體育能力范疇,通過分層教學更好的結合學生各項能力指標的具體情況、個體差異,在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過程中,有意識的、有側重的把學生潛在的各項體育能力盡可能的發(fā)揮出來。課堂教學評價是新課程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實踐行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機制,課堂教學評價只有與新課程理念相一致,課堂才能變成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得到發(fā)展、個性得以張揚的園地。為此,構建課堂教學評價,引導課堂教學轉軌勢在必行。
一、評價方式的規(guī)范化
1.常規(guī)學習效果的評價:學生常規(guī)學習效果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保證體育教學正常開展所建立起的各種有效的規(guī)范性常規(guī)的學習效果。評價時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常規(guī)學習效果去展開評價。
(1)學生的課前常規(guī)的評價。評價學生是否能按要求穿著適宜的服裝;是否能按規(guī)定在課前抵達指定的地點、規(guī)定的隊形有序集合等候上課;是否能主動向教師說明見習的原因等。
(2)學生課中常規(guī)的評價。評價學生在各項學習內容的教與學中,能否按教師規(guī)定的練習隊形、學習分組、練習程序、行進路線、學練要求進行有序、有效和安全的技能學習和身體練習。
(3)學生課后常規(guī)的評價。評價學生在課的結束部分,能否進行必要的、有效的自評與互評,并能協(xié)助教師做好歸還器材、收拾場地等結束工作。
2.學習態(tài)度與行為表現(xiàn)的評價:學習態(tài)度是指學生參與體育學習所具有的興趣性、積極性、主動性、自主性的參與狀態(tài)表現(xiàn)。評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主要是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保持最佳的學習心境;是否能反映出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并由此而引發(fā)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向主動性與自主性學習的健康個性發(fā)展,評價的中心是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與表現(xiàn)。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xiàn)是指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思維發(fā)展、認知狀況、技能學習、體能發(fā)展等方面的績效性行為。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xiàn),主要是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做到了在運動中思維、在思維中運動,從而達到了觀察力、模仿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以及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是否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效地獲得體育知識、掌握一定的動作技術和技能,從而達到了智力、能力、體力上的發(fā)展與提高;是否能在合作學習中,增強了合作、保護與幫助的意識、集體團隊的觀念,從而取得了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諧發(fā)展的效應。評價的中心是學生在身體發(fā)展、知識技能、心理發(fā)展和社會適應的全面發(fā)展有效行為表現(xiàn)。
3.學習成效的評價: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論教,評課就應當重視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價。直接考量一節(jié)課的學習成效,在評課技術上有一定困難,必須依照能反映包括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水平在內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指標系統(tǒng),把一堂課整合起來作具體的分析與評價。體育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包含以下諸多元素:教學目標的制訂與達成、教學內容的處理與拓展、教學過程的先進性與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改善、學習評價的科學性和課的主要特色等,它涵蓋了學習的目標、內容、過程、效果等方面的評價元素。
二、教學評價的多樣化
如果教師在教學評價中采用單一的模式,則不利于評價功能的充分發(fā)揮,甚至還會出現(xiàn)教條主義。為了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體育教師必須改變這一局面,實施多樣化的、個性化的教學評價,教師可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及評價標準,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模式,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案例:教學“雙手胸前傳接球”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制定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第一,認知目標:初步了解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的相關知識;第二,運動技能目標:了解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動作要領,基本掌握傳接球動作的方法,能按要求開展傳接球游戲;第三,情感目標:通過自我目標設立和自我超越獲得成功感受,增強自信心。此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是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基本技術動作、上下肢協(xié)調配合和手對球的支配能力。教師進行評價時,首先要對學生的傳接球知識進行評價,然后對傳接球技能進行考核。接著,讓學生對自我表現(xiàn)和同伴進行評價,體現(xiàn)出他們的課堂主體地位。最后,再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評價,并給出意見,以促進教學相長。
三、評價過程的可視化
課堂即時評價過程的可視化在信息技術尚未達到如此先進時就受到廣泛的重視,彼時教師對學生的即時評價一般都是采取學生展示,其他學生觀摩的形式來完成。這樣雖然也可以將評價的過程變得可視,但是很多情況下這些動作由于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學生看到的效果并不是太好,而且評價的指向性也并不是很理想。在當前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背景下,將即時評價的過程變得更加可視在技術上已經基本解決,關鍵是提升教師對新技術的運用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發(fā)布課堂上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是做得很好的素材,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看見自己或者同伴的技能學習過程,提升體育技能學習的效果。
總之,體育能力的評價屬于目標參照評價范疇,因此評價的指標應全面,科學,盡可能地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能夠涉及到的能力范疇,具體地體現(xiàn)學生的體育綜合能力實現(xiàn)目標,切切實實地貫徹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精神,這樣才能為學校體育在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體育能力提供較為可靠的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