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類文本閱讀在中考試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江蘇省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來看,文學類文本更加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命題符合新課標要求,具有教育的導向性,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反映了學生閱讀的真實狀況。擬結(jié)合教學實踐,提出應對中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策略。
關鍵詞:中考試題;文學類文本閱讀;應對策略
新課標提出:“語文要注重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v觀2019年江蘇省各市的中考試題,更加關注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題目更加具有“語文味”,所選的素材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和人文氣息。筆者結(jié)合2019年江蘇中考語文卷的命題特點,探討文學類文本閱讀應對的策略。
梳理2019年江蘇省各市中考文學類文本的選材,素材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提升。比如,揚州卷《瘸叔出行》,以瘸叔和石頭之間發(fā)生的小事展開敘述,從而表現(xiàn)出人物身上的高尚品質(zhì),折射出整個時代的美好;蘇州卷《淤泥偏自出芙蓉》,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文章帶有濃厚的文化氣息,作者通過淤泥和蓮花、君子愛蓮之間的關系,闡明為人做事的道理。
從所選的素材來看,江蘇省各市中考語文試卷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對美的體悟,注重文化的積淀。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要求學生觀察生活實際,積累文化知識,形成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一)注重整體感知
閱讀是一個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要有整體感知文本的能力。整體的感知能力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對整個文本有一個基本的把握,能夠圍繞中心人物進行簡單的情節(jié)梳理,從而分析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江蘇省各市中考試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無論選擇小說還是散文,都對學生整體感知能力進行了考查。筆者選取部分市區(qū)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試題進行了梳理。詳見上面的表格。
從梳理結(jié)果來看,試題重視對文本的整體探究。沒有直奔修辭、語言這些考查點,先從文本整體的脈絡上去考查學生的感知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比如,揚州卷要求“通讀全文,概括石頭這一人物形象”,需要學生梳理出重點的語句,概括具體的事件,弄清人物描寫的方法,從而去把握人物形象;鹽城卷設置題目如下“本文回憶了‘我與學生交往的幾個片段,請在橫線上補全相關內(nèi)容?!边@類題目需要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jié),然后圍繞題目限制的范圍進行整理;南通卷中考查語段的作用,設置題目如下“作者在寫蜜蜂之前,用大量筆墨描寫了山、云、水、茶、菌、花,用意何在?”這類題目需要學生梳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脈絡,形成整體的思路,然后再針對題目具體解答。
由此表明,2019年江蘇省各市中考試題注重對學生整體感知能力的考查,需要學生能夠圍繞文章的線索、人物的經(jīng)歷、具體的事件、關鍵性的語句去閱讀,展開對文章由表及里的分析,從而形成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正所謂“作者思有路,尋路識其真”,命題人在命題的時候也遵循了這一特點,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情況下做到有路可尋,有法可依。
(二)注重內(nèi)涵剖析
新課標提出透過文字背后去體悟文本深刻而豐富的內(nèi)涵。從江蘇省各市的設題上來看都關注了文本的細節(jié)之處,考查學生語言的體悟能力。筆者對部分市區(qū)的考題進行了梳理。
揚州卷:談談你對小說中“出行”詞含義的理解。
鹽城卷:1.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下面這句話。
那一刻,在我眼中,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麗的蠟梅花。
2.朗讀下面這句話時,“彼此”一詞用重音朗讀,請簡析理由。
我和小胖這些孩子的對話也像雪花一樣落進彼此心里。
南通卷:體會文章標題“釀甜”的含義及作用。
賞析第④自然段中的畫線句。
有的平滑如傘,有的菌褶如書冊,有的布滿微雕般的蜂巢氣孔,像活著的珊瑚。
這些考題都從文本的細節(jié)著手,要求對文本的語言、修辭進行闡釋鑒賞,注重對文本背后深刻內(nèi)涵的理解。這就要求學生閱讀時要結(jié)合語句前后的語境,進行細嚼慢咽,從而品味文字背后的內(nèi)涵。我們發(fā)現(xiàn)即便是對某類詞語的考查,也需要學生具有凝神屏氣的耐心,回歸文本進行前后解讀,才能準確地把握詞語的含義。比如,鹽城卷試題看起來是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句子,但是需要學生在明確修辭后結(jié)合語境推敲“這群孩子為何是美麗的臘梅花?”“體現(xiàn)出了我對孩子怎樣的情感?”學生僅僅記住修辭手法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還必須進行語句的鑒賞。所以,試題更加注重對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深刻鑒賞能力的考查,注重學生感知語言和體悟語言能力的考查。
(一)注重培養(yǎng)整合信息的能力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有效地提取信息,然后進行有效地整合。整合信息的能力是建立在學生對文字信息提取的基礎上,所以提取信息是關鍵。如何提取信息?需要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圈點勾畫,找出文本的關鍵句,梳理文本的中心人物和事件,進行拉網(wǎng)式的篩選,從而提取出重要的信息。最后,根據(jù)文題整合答案。所謂的整合并非摘錄好詞好句,而需要圍繞問題進行二次建構(gòu)。揚州卷要求學生通讀全文,概括石頭這一人物形象,我們以這道題為例。首先學生需要通過全文篩選出描寫石頭的語句:
1.石頭來送年貨,鼓勵他說:“瘸叔,......我封個大紅包賠你!”石頭說這話時緊盯著瘸叔,一雙眼睛閃閃發(fā)亮。
2.石頭是個大學生,......他總想幫一把。他三番五次來勸瘸叔:窮不能窮志氣,輸不能輸信心。
3.老遠就沖他道喜:“恭喜瘸叔!......好兆頭!”話音沒落,就拉著瘸叔與魚來了個新年自拍,還貼著瘸叔耳根意味深長地說:“這魚喲,市面上稀罕得很!”
從上面篩選的語句可以看出,第一句表現(xiàn)出石頭“古道熱腸”,第二句通過語言描寫可以看出石頭胸懷大志,第三句從石頭自拍的動作可以看出其“天真、陽光、善良”。由此學生可以整合三點答案,還缺少一點,需要學生整體去梳理文本。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是“石頭幫助瘸叔在新年收獲欣喜”,那么“石頭是如何幫助的呢?”學生可以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梳理,很順利可以看出石頭通過巧妙的方式讓“瘸叔收獲了驚喜”,由此可以看出石頭的“聰明機智”。同時,我們在整合答案的時候需要注意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展開,避免答案的重復。
(二)注重培養(yǎng)欣賞評價的能力
綜觀各市的中考試題,大多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即使是考查修辭和寫作特色也是建立在文本鑒賞的基礎上,沒有空洞地設置“使用什么修辭,怎樣的描寫方法”一類的問題。由對學生固定知識的考查轉(zhuǎn)向?qū)W生綜合分析文本能力的考查。
學生的欣賞和評價是建立在能夠圍繞文本進行追問的基礎上。如果學生能夠緊扣一個問題切入,由表及里地進行追問就可以全面地解決問題。以揚州卷為例,問題是“談談你對小說中‘出行詞含義的理解?!边@一題目是一條詞語含義解析題,由于“出行”一詞出現(xiàn)在文章的標題之中,學生要圍繞標題進行設問“瘸叔出行到哪里?”“他什么時候出行?”“他出行收獲了怎樣收獲的?”圍繞這一連串的問題,然后結(jié)合文本去一一梳理,我們不難理解“出行”一詞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新年外出找個好彩頭”的行為,一是指在出行中又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之火。同樣,南通卷的題目設置意圖就更加明顯了,圍繞標題梳理脈絡,作者從云南的茶寫到云南的花再想到花的媒人蜜蜂釀蜜,最后想到放蜂人不辭辛苦地勞動,從而表現(xiàn)文章的主旨:甜蜜的生活怎樣獲得,靠辛勤的勞動獲得。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在平時閱讀教學中不斷地強化,需要學生在熟悉各類文本文體特點的基礎上明晰命題人設題特點和方向,從而全面精準地解答。
作者簡介:陳小明(1976 —), 男,江蘇省啟東市鶴城初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