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欣
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重要內容的自由學習觀,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由學習,與新課標理念相契合。將羅杰斯的自由學習觀運用到中學歷史教學中,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自由學習觀 人本主義 自由學習
羅杰斯將學習分成兩類:一類是類似于心理學上的無意義音節(jié)的學習,一類是意義學習,羅杰斯提倡的意義學習的關注點在于學習內容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更多的是以“教師為中心”,只關注學生的成績進步,而不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但羅杰斯的自由學習觀的本質是以學生為中心,貫徹人本主義精神,為學生營造出自由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將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運用到具體的中學歷史教學中。
一、設計歷史問題
羅杰斯的自由學習觀提及要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可以讓他們面對各種與生活息息相關或有實際意義的問題,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所以在歷史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且落于實際的問題,幫助學生培養(yǎng)問題意識,只有腦中有疑問、有好奇心,學生才會探尋原因;帶著問題尋找答案,對歷史有更深刻的理解。于教師而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還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九年級上冊《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蒸汽機與工廠制度的確立這一目為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模擬出一個人物——手工工廠主David.讓學生站在這個人物的角度上思考幾個問題,分別是“瓦特為什么要改良蒸汽機”“他是如何改良的”“改良后的蒸汽機是怎樣運用到生產領域的”和“蒸汽機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以這一系列問題貫穿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一步步了解瓦特如何改良蒸汽機及蒸汽機帶來的影響。利用問題建構課堂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樹立問題意識,讓學生充分參與歷史課堂,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師生一起挖掘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
二、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羅杰斯認為:“涉及學習者整個人(包括情感與理智)的自我發(fā)起的學習,是最持久、最深刻的?!雹倨鋵?,他是強調只有學習者全身心投入學習中,才能起到更加深刻的作用。另外,羅杰斯還提出,讓學生直接面臨實際問題是促進學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通過設計場景讓學生扮演角色。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歷史情境,讓他們有歷史代入感,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實現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七年級上冊第六課《動蕩的春秋時期》為例,歷史老師在講到春秋五霸時可以讓學生以歷史興趣小組為單位,設計歷史情景劇和扮演角色,主要圍繞春秋五霸時期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臥薪嘗膽、問鼎中原、一鳴驚人等,小組之間相互配合,通過合作將情境呈現在歷史課堂當中,比歷史老師在課堂上生硬地講述歷史故事更有趣味。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提高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能力,不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讓學生主動往老師引導的方向靠攏,達到“自由學習”的目的。
三、提供歷史學習資源
促進自由學習不只是將目光放在教師身上,更要放在學生上。學習促進者不能只將精力放在組織教案和講解上,而且要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各種資源上。在以往教學中,教師有著絕對的權威,學生只能無條件服從,但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并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羅杰斯認為:“如果我們不是把時間花在計劃規(guī)定的課程、講解和考試上,而是放在富有想象地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上,那就能提供各種新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處于一種他們可以選擇的、最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學習環(huán)境?!雹谀敲丛谥袑W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該為學生提供哪些學習資源呢?
首先是史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都表明了運用史料進行中學歷史教學是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必要途徑,中學生需要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具備獲取與分析歷史信息的能力,獲取歷史信息則需要應用到史料,可見史料資源的重要性。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史料,進一步擴充歷史教科書里的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以高中專題一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這一課為例,當講述“商鞅變法”這個重要知識點,對于它,大家都了解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是書中只是對商鞅變法的背景及內容進行簡單的介紹,難以突出它在歷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商鞅變法,可以向學生展示這些史料輔助教學:“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避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說惠王日:“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愿大王圖之。——《戰(zhàn)國策·秦策一》”根據這一材料,讓學生從其他角度了解商鞅變法,引導學生思考,再結合書中的內容,讓學生對商鞅變法背后的歷史原因及重大作用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史料結合、論從史出的能力。
其次是多媒體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可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設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給予學生自由學習的吸引力。以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zhàn)爭為例,在講到虎門銷煙的時候,教師可以拋出“為什么虎門銷煙是銷煙而不是燒煙”問題,然后播放一段虎門銷煙的電影片段,讓學生通過視頻了解這一過程,要比教師口頭敘述的效果好很多,學生也會加深對虎門銷煙的印象。歷史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的資源還有很多,比如史書等。除了書籍等資源外,人力資源也是一種,人力資源包括可能有助于學生和學生感興趣的人,當然,最重要的是歷史教師本人,所以歷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我歷史修養(yǎng)和能力,這樣才能在學生需要解答的時候,分享自己擁有的知識和經驗。
四、合理開展歷史探究活動
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不僅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且表明學生只是擁有相關科學的知識體系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明白科學并不是書本中的絕對的、完全的和永久性的東西,教師要幫助學生成為學習中的“探究者”,在科學領域中有所發(fā)現,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探究精神,讓他們意識到科學這條路是永無止境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歷史探究的環(huán)境,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究,再通過自己的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另外,開放式的歷史探究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動蕩的春秋時期》為例,在教師講完春秋五霸之后,可以讓學生探究:“從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春秋霸主的成功中,你能得出哪些個人啟發(fā)和國家走向富強的啟示?”學生可以通過各個角度分析,比如從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中學到發(fā)奮圖強、堅定意志、永不言敗的精神等,通過這種探究性活動,學生對春秋五霸的認識不僅局限于對史實的了解,而是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所以在歷史課堂中合理開展探究性活動,不僅會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自由學習。
五、提升學習者的自我評價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學評價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羅杰斯強調,學習者的自我評價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自我評價是學生實現自由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它能夠幫助學生正確了解自己學習的現狀,總結反思,并調整下一步的學習計劃。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自我評價,讓學生形成自主評價意識,自主反思并取得改變。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這是學生提高自我評價能力的關鍵。比如以課程標準為參照,以《動蕩的春秋時期》一課為例,課程標準對這一課的要求是“知道春秋時期諸侯國的戰(zhàn)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參照課程標準評價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當然,自我評價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參照過去的自己,或參照同伴的知識掌握情況,用何種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感覺到自己有責任追求特定的學習目標,促進自身個性發(fā)展。
在新課改背景之下,自由學習觀對中學歷史教學富有啟迪意義。以往的歷史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情感與個性的發(fā)展,羅杰斯的自由學習觀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即“以學生為中心”,要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給予學生更多學習上的“自由”,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學習的氛圍。在具體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歷史問題、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為學生提供歷史資源、合理開展歷史探究活動和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等方式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由學習。
注釋:
①②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0,394.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彭雙惠,羅杰斯的自由學習觀及其當代價值[J].學理論,2018(9):190-192.
[3]郝國元,羅杰斯自由學習思想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