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悠然
中國古典園林以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為代表,北方的帝王宮苑擁有恢宏之氣勢,南方文人名流私人的居住或隱逸之所也體現(xiàn)著極高的藝術品位及造詣[1]。江南的古典園林追求雅致自然、曲徑深幽的造園風格,不僅在材料選擇上追求精妙多樣,更在空間營造上追求意境悠揚。
瞻園(圖1)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風光帶的核心區(qū),乃江南四大名園之一,是南京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古典園林建筑群。瞻園以歐陽修詩句“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2],其內(nèi)共有大小景點二十余處,布局精妙典雅,以假山之精聞名遐邇,此外還有宏偉壯觀的明清古建筑群(圖2)。
瞻園的歷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朱元璋稱帝后將其賜予中山王徐達作為府邸,清朝時瞻園成為江南布政使辦公的地點,太平天國時期成為東王楊秀清的王府。瞻園的歷史跨越明、清、太平天國、民國與當代,和江南多數(shù)園林一樣,其發(fā)展背景復雜,在社會的變革中園貌幾度興廢,也因其歷經(jīng)滄桑變遷,瞻園素有“明清、民國歷史的活化石”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的劉敦禎教授帶隊開展了瞻園“起墜興廢”的修復工作,修復后的瞻園形成了園中有園、景中含景的風貌,既存留了原本的園林格局,又繼承和發(fā)揚了古典園林的造園精髓[3]。
瞻園坐北朝南,修復前面積相對較小,全園南北長、東西窄,橫向展開,修復后的瞻園面積約2萬 m2。瞻園雖面積不大卻頗具特色,其空間采用內(nèi)向布局的形式,主體院落以水體為中心,建筑、回廊、亭榭環(huán)列于水景四周,同時以假山打造園林視覺亮點,這種布局方式使園林的內(nèi)聚感分外強烈,營造出一種親切寧靜,同時又富有變化的空間感受。
修復后的瞻園分為東、西兩園,東園是為了滿足現(xiàn)代游人活動需要而擴建的區(qū)域,西園是在園林原有山水骨架的基礎上修復而來。作為小型園林,瞻園內(nèi)的自然地形景觀較少,景物多為在園林地理條件基礎上,通過人工分割組景建造的人工景觀,即借助人工的方法來圍合和組織空間,通過打造虛實相合之感,營造出較為生動形象的仿制自然山水,從而建成自然式的山水園。
為保護瞻園這一歷史文化遺產(chǎn),從20世紀60年代起,瞻園逐步展開了全面的保護及更新設計。瞻園的保護更新設計戰(zhàn)線較長,前后共經(jīng)歷四次修整,分別是一期西園工程(1958~1966)、二期東擴工程(1986~1987)、三期北擴工程(2002~2009)、四期太平天國博物館設計工程(2007~2009),其中一期、二期工程,由東南大學劉敦禎教授以“起墜興廢”為旨主持設計(一期帶隊劉敦禎,二期由其學生葉菊華帶隊),是直接基于600年前老瞻園遺存展開的設計,而三期、四期工程是在經(jīng)過一期、二期設計后,所得新園的基礎上進行的銜接及擴展,與瞻園舊址的聯(lián)系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只對一期、二期的設計內(nèi)容進行詳細分析。
經(jīng)過一期、二期的保護更新設計,瞻園被修整為東、西兩園,東園是為了滿足現(xiàn)代游人活動需要而擴建的區(qū)域,西園是在園林原有山水骨架的基礎上修復而來。作為小型園林,瞻園內(nèi)的自然地形景觀較少,景物多為在園林地理條件基礎上,通過人工分割組景建造的人工景觀,即借助人工的方法來圍合和組織空間,通過打造虛實相合之感,營造出較為生動形象的仿制自然山水,從而建成的自然式山水園。
西園由老瞻園修復而來,凝結著瞻園的精華,山、水、石為其主景,主體建筑靜妙堂將景區(qū)分為南、北兩區(qū),兩區(qū)間由曲廊、溪澗相銜接。因瞻園幾經(jīng)易手,在歷史的變遷中僅有明、清時代的山水骨架得以保留,為適應時代需求,南京市政府對西園(即增建東園之前的瞻園)進行了整建,整建過程充分利用原布局特點,在保留原有的山、池、建筑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我國傳統(tǒng)的造園理論和手法,對園林各景進行全方位的疏通、優(yōu)化、升級,極大程度地拓展了園址面積,也增加了園林的觀賞性及藝術性。
在西園的規(guī)劃設計中,設計師既要繼承中國古典園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避免老舊私家園林過于封閉與曲折的缺點,進而滿足現(xiàn)今人民群眾游覽活動的需耍,因此布局強調(diào)通達疏闊,同時輔以緊密曲折的小空間,在最大程度上豐富園林景致,西園的改造升級圍繞其主體建筑靜妙堂展開:
(1)在靜妙堂東南方修建了一組較為封閉的入口庭院,該入口庭院與東園南部的建筑區(qū)相接,入口庭院的建設在勾連東、西兩園的同時,一改堂南殘缺、荒蕪的景象,使游者入園后不致對園內(nèi)之景一覽無余。
(2)打造新湖增加園區(qū)水池面積,園區(qū)將原靜妙堂北側連貫規(guī)整的水池一分為二,并一直延伸拓展至靜妙堂南側,稱為北水池(圖3)和南水池(圖4),大小兩池間以步石相隔,似分非分,構成環(huán)繞靜妙堂的水系,同時在南水池南岸打造假山一座(簡稱南假山)與靜妙堂隔水相望,并與堂北原址遺留下的假山(簡稱北假山)(圖5)形成對仗。
1
2
3
4
1. 瞻園
2. 水池周邊的建筑景觀
3. 北水池
4. 南水池及南假山
(3)由于城市發(fā)展,市內(nèi)高樓增多,瞻園原有的北假山不足以遮擋園外的高層建筑,嚴重影響觀賞體驗,故在假山頂疊加一石屏進行視線阻擋,同時在北假山東北角新堆一座假山作為烘托,假山下挖一水池,與北水池連通,構成連貫的山水景致。
(4)將西園東側僵直的亭廊拆除,以蜿蜒的曲廊代之,打造“曲徑通幽”之感,創(chuàng)造視覺延伸的效果。曲廊作為建筑的延伸,采用半通透設計,通過廊周圍的山石、植物、小品設施等,平衡建筑間的疏密關系,使其達到張弛有度、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效果。同時在靜妙堂北側過于開敞的公共空間增加若干小景區(qū),通過合理的空間劃分達到“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通過上述處理,西園宛然成為一片山水重重的自然景色:靜妙堂成為全園的主要觀賞點,也是游覽者駐足休憩的活動中心;堂南的草坪自然過渡至南水池,水池盡頭為南假山,南假山與靜妙堂構成對景關系;堂北的公共廣場接緊北水池,水池北端為北假山,北假山亦與靜妙堂構成對景關系,這種不對稱平衡的做法,展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的園林布局方式的精粹;北水池為西園北部的中心,建筑皆環(huán)列于水池四周;堂北公共空間的東、西兩側增加的若干小景中(圖6),東側以亭廊為主,西側以假山為主,極大豐富了西園景致。
由于瞻園原址較小,修復后的西園無法滿足現(xiàn)代游客的游覽需要,遂在原址與西園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東擴設計,其工程內(nèi)容是:在園林東部及東北部開辟出新的建筑群、草坪、亭廊及水院等空間,在增加全園游賞內(nèi)容的同時,拓展園林的游客承載力[4]。
東園為縱深狹長的“五進”格局,以建筑、庭院作為主體,布局明朗開闊,包含有建筑區(qū)、草坪區(qū)、廳廊區(qū)三個區(qū)域,與這三個區(qū)域相對應,整個東園被劃分為南、中、北三部分:南部為建筑區(qū),由小廳、大廳、樓廳和庭院組成,南部空間格局較為獨立,建筑占比較重,西側開有通向西園的門洞;中部是寬闊的草坪區(qū),草坪區(qū)的設立為游客及市民提供了疏闊的公共活動場地,使園林的實際使用功能更加貼合現(xiàn)代游覽需求;北部為亭廊區(qū),幾重相互疊落的曲廊盡頭連接一方亭,可通向水院。
5
6
7
8
5. 北假山
6. 園內(nèi)小景區(qū)
7. 西園“奧如”的入口空間
8. 曲廊
中國古典園林崇尚“入門奧如”,“奧如”與“曠如”對立,皆乃柳宗元提出的空間概念,“奧如”即深奧婉轉,“曠如”即平曠開闊,這是優(yōu)秀園林所應具備的空間特質(zhì),園中既要有深邃委曲的幽閉空間,又要有寥廓高遠的開敞空間,空間的營造需因地制宜,宜曠則曠,宜奧則奧,同時二者相互交融,達到“曠而不敞”“奧而不邃”,曠奧相宜方為上佳之作。
在入口空間營造“奧如”氛圍,是通過抑景手法提供欲揚先抑的景觀感受,進而著重展現(xiàn)園內(nèi)布局精妙的“曠如”空間,這種通過對比強化空間的藝術操作,是中國古典園林,尤以江南園林為甚的建造模式,這一模式和中國園林獨有的意境追求密切相關,中國園林講求“心有林泉”[5],所謂“林泉之心”就是主體擺脫世俗功利觀,以閑靜的心境來看待山水,把山水作為自己的審美對象體,而不是自己的功利實用品,因此中國古典園林基本上以建造“居塵而出塵”的城市山水園林為目標,收促的入口環(huán)境、或蔽或曲的“奧如”空間可以避免園外的世俗塵囂流進園內(nèi),亦可避免園內(nèi)的清幽瀉出園外。
在瞻園的整體改造升級中,為滿足現(xiàn)代游客以交流活動為主的功能需求,東園的布局開門見山、空間敞闊,而在原址上改造升級的西園卻將“入門奧如”的造園理念發(fā)揮淋漓(圖7)。西園門廳布置有漏窗一組,窗后以山石花木遮擋視線,若影若現(xiàn)的園內(nèi)景色激起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穿過入口門廳,蜿蜒的游廊便鋪展開來,這條由入口綿延至園內(nèi)的游廊由起伏的復廊、曲廊(圖8)組成。它們承載著院內(nèi)主要的交通之能,并延展出曠奧相宜的多變空間,曲廊兩側的景致對比強烈,一側是由粉墻、漏窗圍合出的半封閉空間,一側是由植物、山石堆疊出的半開敞空間(圖9)。游廊將院內(nèi)建筑、景致一一串聯(lián)(圖10),架構出園林的整體脈絡,游廊的圍合方式隨園林空間的轉化而起伏,延綿錯落的游廊避免了封閉狹長的交通流線帶來的乏味之感,同時也巧妙引導著游人游覽的節(jié)奏。
步入瞻園,視域隨著腳步的移動逐漸擴大,所見之景由細微至開闊、由幽暗至明亮、由掩映至清明,“曠如”之景隨之舒展于眼前,巧妙的視覺對比帶來起伏的心理感受,眼界一舒的視覺體驗使豁然開朗、風光如畫之感更甚,這是一種視覺和心理上的雙重審美過程。
但可惜的是,在瞻園二期(即東園)的設計中,為滿足現(xiàn)代游客以交流活動為主的功能需求,東園入口的布局開門見山、空間敞闊,且將西園入口與其打通合二為一,西園入口原有的布局已被破壞,這是因時代發(fā)展所導致的園林功能需求的變化,以及為適應變化所做出的讓步。
瞻園作為古典園林的典范,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巧妙高深的造園技法更是體現(xiàn)著造園者獨特的智慧,瞻園生動再現(xiàn)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是名副其實的“明清、民國歷史活化石”。同時,瞻園的整修也充分濃縮了江南古典園林的造園精華,在推陳出新的同時高度發(fā)揚了我國園林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奧妙的空間格局使其成為優(yōu)秀的園林典范。
9
10
9. 園林開放空間
10. 連廊及漏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