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教育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應該更為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以增強學生的體質為己任。本文就此對小學體育教學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旨在給廣大體育教育者帶來一些建議和啟發(fā)。
關鍵詞:小學體育;優(yōu)化;器材
小學體育是學生強身健體的啟蒙,只有開啟一個良好的開端,才能為陽光體育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體育課程的優(yōu)化策略有哪些呢?
一、更多的器材,更新的課堂
我們都知道體育課上不可缺少的便是各種各樣的體育器材,籃球訓練需要籃球、跳繩訓練需要繩子、乒乓球訓練需要乒乓球、障礙跑訓練需要屏障等等,離開了體育器材,體育課就會變得十分的單調。鑒于此,很多教師更是對體育器材有了較為嚴重的依賴。但是我們都知道學校為體育教學提供的器材畢竟是有限的,很多時候學校所提供的器材與實際教學還是有著很大的出入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教師就該怨天尤人?還是該“任命”呢?當然不是,器材不合適,教師就可以和學生一起改編器材;沒有器材,教師就可以和學生一起設計和創(chuàng)造器材,總之,教師和學生一起開動大腦,用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器材一定會更有意義。
例如,“廢紙”在體育課堂上就有著各種各樣的用途。廢紙可以被折疊成各種形狀,學生在跑步訓練中帶著各種形狀的紙張迎風而跑;廢紙可以被疊成一疊,放在學生的頭上、胳膊上、腿上,以此訓練學生的平衡能力;廢紙可以被揉成一個小團,在小團外面再揉一個大團,最后用膠帶粘好,就成了一個球,學生可以借此訓練自身的投擲水平。此外,廢紙還可以被剪、拼成各種形狀,在很多的體育場景中都可以加以利用。除了廢紙,還有廢舊的布、塑料瓶子等也都是體育器材的原材料。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和學生一起動手設計體育器材,讓我們的學生不僅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更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和敏捷的大腦。
二、更多的形式,更廣的興趣
體育課由來已久,鑒于其并非應試教育的必修課程,使得廣大教師和學生對其有著太多的忽視和太多的誤會,教師認為應該將體育課讓給更有“實用性”的主課,學生認為體育課就是放松娛樂的課程,殊不知體育課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新課改倡導小學教育要注重勞逸結合,文化課和藝術課應該巧妙地加以結合起來,才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高效的學習和成長氛圍。在我看來,體育課應該以何種形式呈現(xiàn)于學生的面前非常的重要,形式更多,學生才會有更多的新鮮感,才能擁有更多的興趣。
比如,在跳遠訓練項目中,我們很多教師習慣于讓學生直接進行訓練,然后拿出一個尺子測量學生跳遠的尺寸,這樣的教學雖然無可厚非,但是從小學生的心理角度來說,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能并沒有被激發(fā)出來,甚至于部分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帶有很強的應付性和排斥性。我在教學中就通過一番巧妙的設計改變了跳遠的興趣。我先將跳遠的場景設計成一條長長的河流,這條長長的小河被分成了一個個不同的部分,一部分的寬度在一米,一部分的寬度在一米二,一部分的寬度在一米五,一部分的寬度在兩米……學生站在河流的一側,河中有大蟒蛇、鱷魚等可怕的生物,學生需要跳過這條河流才能避免被這些可怕的生物吃掉。由此可見,跳遠訓練經(jīng)過一番巧妙地設計成了一個非常真實的情境,學生并沒有聯(lián)想到枯燥的跳遠運動,而是沉浸在過小河的情境中去,本來只能跳過一米的學生在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完成了一米二的跳遠任務,更多的學生都是在原有的成績上上升了一個臺階。所以說給體育更多的形式,學生就會有更多的興趣,體育課就會有更多的精彩。
三、更多的元素,更好的效果
體育課上絕非僅僅是體育,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認知中,體育課無非就是跑一跑,跳一跳,從千篇一律的課前準備到一成不變的自由活動,學生可以說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見證了體育課的“千年不變”,試想:這樣的體育課有何意義呢?這樣的體育課又怎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動力呢?在素質教育學科融合的背景下,我們的體育教學不僅要和其他學科相融合,更要和生活相結合,在體育課堂上融入更多其他的元素,以期取得更多的教學效果。
“喊數(shù)抱團”游戲是小學體育課堂上經(jīng)常會玩的一個游戲,這個游戲主要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反應速度,同時也起到活躍課堂氛圍的效果。但是長久不變的“喊數(shù)抱團”游戲并不是那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時教師就需要往這一游戲中加入更多的元素了,我在教學中與數(shù)學學科的“加、減、乘、除”相結合,學生需要先心算出我所出示的算式,然后再完成接下來的游戲過程,這對于學生來說就有了更多的挑戰(zhàn)??梢哉f只有讓體育課堂更加的豐富,才會取得一個更好的效果。
四、小結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擁有的強健的體魄,小學生才能在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因此,作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要注重對體育教學的優(yōu)化,爭取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體育訓練氛圍,讓他們的身心健康獲得長遠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張晴晴,女,漢族,本科,教師,職稱為中小學二級,邳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