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力格
摘 要: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改革越來越迫切,對當下的教育形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而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以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為著力點,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學生每天在學校的時間有限,如果利用這有限的時間去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為了解決這類問題,筆者嘗試利用微課彌補課堂空缺,讓學生足不出戶,促進有效學習,提高教育質量。本文將以初中數學為例,談論“微視頻與傳統(tǒng)課堂模式整合教學新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對于教育改革帶來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微視頻;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整合;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8B-0029-04
近幾年“教育現代化”一詞頻頻出現在各大會議中,成為新時代的寵兒。教育現代化的真正含義在于用現代先進教育思想和科學技術武裝人們,提升教育思想觀念,改進教育內容、方法與手段。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數學教師,響應教育現代化義不容辭。
筆者利用微課重構課程,構建融合網絡學習和面對面學習的混合式教與學方式,使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釋放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信心”和 “創(chuàng)造潛能”。微視頻教學對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起到了輔助和引導作用,而非替代。微視頻教學的初衷不在于將傳統(tǒng)的課堂搬到線上,而是將這種網絡技術作為傳統(tǒng)課堂的補充。將有限的時間無限化,使45分鐘的課堂得到延伸;將有限的資源無限化,使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對一”的輔導教師。
一、課前課——在線預習、課內生成
(一) “課前課——在線預習、課內生成”,為教師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會將課程伊始的5~10分鐘“讓”給學生預習、看資料,花費大量時間才使學生進入角色。而“課前課”則將這一環(huán)節(jié)移到至前一天晚上的數學作業(yè)中,第二天上課時,學生進入角色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對新知識學生也已經有了初步的見解。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點可以由對新知識的導入與傳授變?yōu)閷π轮R的辨析與強化,讓學生的思維高度從概念性理解變?yōu)殛P系型理解。
(二)“課前課——在線預習、課內生成”,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這種教學模式的有序進行需要學生在前一天探究新知、觀看視頻、理解新知,對于學生的自主性有很高的要求。這一點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模式有很大的風險性和挑戰(zhàn)性。為了第二天能夠順利地完成課堂學習,學生必須擺脫對老師的依賴性,在課前認真思考、理解新知識,讓自己“被迫”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為之后的學習鋪路。
(三)“課前課——在線預習、課內生成”,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傳統(tǒng)授課模式極有可能變?yōu)槔蠋煹囊谎蕴茫捎趯W生對于新知識沒有任何了解,在導入新課時,老師往往無法達到自己預期效果,容易“冷場”,學生在課堂的反應也不會多元化,更多的是聽老師的講解。而如果學生對知識已經有了自己的一番見解,那么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就會活躍起來,所有學生能夠“動”起來、“忙”起來,聽取其他同學對于知識的理解與自己的不同之處,集思廣益,合作共贏。
[案例]
本節(jié)課是筆者利用“課前課——在線預習、課內生成”的模式對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第8節(jié)《完全平方公式》進行教學。
六、思考:完全平方公式與之前的平方差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別
設計意圖:體會兩個乘法公式之間的區(qū)別,整理思路,以免感到混亂。
二、課中課——重點集萃、畫龍點睛
微視頻言簡意賅,能夠很好地將一個知識點在短時間內完整地提現出來,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好地促進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微視頻嵌套有很多種方式,利用起來也非常自由。
[案例]
本節(jié)課是筆者利用“課中課——重點集萃、畫龍點睛”的模式對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下)第二十章《數據的分析》第5節(jié)《數據的波動程度》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有刪節(jié))
片段1
師:如圖是甲乙兩人在一次射擊比賽中擊中靶的情況(擊中靶心的圓面為10環(huán),靶中各數字表示該數所在圓環(huán)被擊中所得環(huán)數),每人射擊了6次。
請你用列表法將他倆的射擊成績統(tǒng)計出來。
請你用學過的統(tǒng)計知識,對他倆的這次射擊情況進行比較說明,如果你是教練你會選派誰去參加比賽?
生1:
甲 1 1 9 9 8 80 0
乙 1 1 9 9 8 70 0
生2:從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角度分析,甲、乙平均分均為9分;甲、乙的中位數均為9分;乙的眾數為9分,甲沒有眾數。
生3:如果我是教練,我會選擇甲,因為乙有一個最低分7分,太低了,而甲的都挺高的。
生4:如果我是教練,我會選擇乙,雖然乙有一個7分,但是他10環(huán)的次數和甲的一樣,9環(huán)還比甲的多一次。
設計意圖:此時學生對于數據的分析只學習了三種方法: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給出這個例子是想讓孩子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并且無法說清誰對誰錯。這時引入新知識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片段2:
師:大家說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參賽名額只有一個,我們必須要從甲、乙兩人中選擇其中一個參加比賽。很顯然,大家利用了所有的辦法仍然不分伯仲,我們急需一個新的衡量方式。
播放視頻:此處播放的視頻,是筆者在課前根據本課需要準備和錄制的。視頻中提出了一種新的數據分析的辦法——方差,從穩(wěn)定性的角度去衡量一組數據狀況。視頻中簡單講述了如何得到方差公式的過程。
片段3:
師:同學們回想一下還有什么辦法可以體現出一組數據的波動程度?
生5:七年級時學習過“極差”,一組數據中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
師:“極差”既然可以體現數據的穩(wěn)定性了,還要“方差”做什么呢?利用極差說明以下兩組數據的波動程度0,1,1,1,1,1,1,1,1,10;0,9,0,9,0,9,0,9,0,9
生6:第一組數據的極差為10,第二組數據的極差為9,所以第一組數據的波動程度更大,但是事實好像并不是這樣
師:所以“極差”好像也并不是我們想象得那么靠譜
師:那么你們現在回頭看看剛開始時的問題,如果你是教練,你會派誰去參加比賽呢?
生7:甲的方差為2/3,乙的方差為1,成績相等,但甲的成績更穩(wěn)定,派甲去參加比賽。
分析:筆者在本節(jié)課的中段嵌入微視頻,利用有趣的圖文示例為孩子們答疑解惑,說明方差的來龍去脈。方差公式的推導過程并非重點內容,但學生需要知道大概情況,以便于理解方差公式的含義,所以此時利用微視頻對方差公式的得出進行略微的講解既不會過于浪費時間又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課后課——拓展延伸、提高認知
(一) “課后課——拓展延伸、提高認知”,體現課堂上需要再次審視的重點內容
以平行四邊形的教學為例。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時,發(fā)現學生往往只重視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判定定理,中位線定理的內容以及應用而不重視證明過程,而在知識的應用過程中的證明方法其實都來源于教學過程所用到的證明思路,如果學生對知識的“來龍”一清二楚,何愁不知道“去脈”呢!所以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所以筆者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發(fā)布了證明性質、判定定理的微課,其中包含了課本上的證明方法,以及一些其他的證明思路,擴充知識面。讓學生在課后繼續(xù)觀看。
(二)“課后課——拓展延伸、提高認知”,解決在校遺留問題
筆者在2018年期中期末測試前做出近三年來的考試真題難題解析,例:實驗教育集團2016—2017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數學測試難題講解微課;實驗教育集團2014—2015第二學期期中數學測試難題講解微課;實驗教育集團2013—2014第二學期期中考試數學試題難題講解微課,觀看次數都達到了400次以上,還有一些同學留言說到:“格格老師,能否在期末考試前也出這樣一系列的真題講解?”可見,學生對于歷年真題的講解有相當大的需求。而微課卻恰恰滿足了他們。
(三)“課后課——拓展延伸、提高認知”,避免假期作業(yè)淪為“雞肋”的尷尬
不論是假期作業(yè)還是平時作業(yè),都有“作業(yè)”一詞,就意味著要檢查、要批改、要講評、要反饋。但實際情況卻與此相差甚遠。學生敷衍家長、老師,不是龍飛鳳舞的胡編亂造就是小猿搜題作業(yè)幫,認認真真保質保量完成的人少之又少。而老師們等到開學后收假期作業(yè),也沒有精力批改,更不可能花費大量課上的時間講解難題,而開學之后孩子們在接受新知識的壓力下也無法抽出時間整理假期作業(yè)中的錯題。久而久之假期作業(yè)淪為“雞肋”,不能不留但又不知道該留什么。學校方面檢查老師們對假期作業(yè)的批改情況也是流于形式,既無時效性也無實際意義。在新教育技術背景下,我們完全有能力去改變這一現狀,但前提是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應該積極創(chuàng)新、刻苦鉆研。
[案例]
本章內容是筆者利用微視頻的模式對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下)第十六章《二次根式》進行教學。
學生觀看新授課 → 做相應的練習題后對答案 → 微信群里反饋錯題 → 教師根據錯題情況制作習題課視頻 → 學生觀看習題課后整理錯題 → 觀看下一節(jié)新授課。
如此循環(huán)往復,對一整章的內容自覺進行預習→學習→復習。將內容全部整理在量身定做的《微課學習筆記》上。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差異,要先對學生進行用微課學習新知識的策略和方法, 幫助學生尋找到最適合他們自身特點的獨特的學習方法,在微課的引導下把核心學習過程還給學生。筆者認為這樣的假期作業(yè)是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學生既不會因為那一本本厚厚的假期作業(yè)練習冊而犯愁,也不會把假期作業(yè)當作一種壓力來完成,反而在寒暑假期間學習下一學期的新知識,充滿了新鮮感,老師也能夠隨時監(jiān)控,不會再因為開學后“堆成山”的作業(yè)感到頭疼,假期作業(yè)變得“有名有實”。
總之,微視頻的出現給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發(fā)展帶來了多種可能性。學生掌握知識、增長技能、體會過程都需要時間,基礎差的學生甚至需要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的時間和過程。
所以,課前、課中、課后安排微視頻將傳統(tǒng)和現代相結合,45分鐘的傳統(tǒng)課堂與5~10分鐘的微視頻對接,在校面對面教與學,與微視頻學習互應,依據個人情況自由調整,從而解決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僅僅5~10分鐘的微視頻對內化知識較慢的同學創(chuàng)造了反復“聽老師講課”的機會, “微視頻與傳統(tǒng)課堂模式整合教學新模式”對義務教育非選拔性教育很有幫助,是對基礎性教學的“負責”,更是對十九大提出的“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最好的詮釋。
參考文獻:
[1]王強.微課程在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的開發(fā)與應用[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7,(3).
[2]潘建明.聚焦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的自覺數學課堂[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
[3]吳舒潔.微課的定位及其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應用[J].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