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丹
【摘 要】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樂教育是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中學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yǎng)高質量、高水平的跨世紀合格建設人才的切實有效措施。初中是學生心理發(fā)展逐漸趨于成熟的時期,更是學生逐漸形成自我鑒賞能力與審美意識的關鍵時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更多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對學生發(fā)展影響深遠。
【關鍵詞】初中音樂;音樂教學;樂感培養(yǎng);音樂鑒賞
【中圖分類號】G633.95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040-01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與推進,教師更注重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音樂教學作為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必須掌握的一門文體類課程,具有豐富的藝術性特色,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夠培養(yǎng)出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鑒賞水平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因此,如何在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樂感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學生以后音樂知識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根據實際音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yǎng)展開簡要的分析。
一、初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音樂鑒賞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
現階段,我國的初中音樂鑒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便是音樂鑒賞的內容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從而導致了學生樂感培養(yǎng)難度較大。教師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無法滿足當前教學改革背景下的教學體系。同時,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部分初中學生已經接觸到了多元的音樂,但對于許多音樂作品的理解不夠到位,教師如果一味地根據課本內容進行教學,不僅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也達不到學生音樂鑒賞教學與樂感培養(yǎng)的目的。
2.音樂鑒賞教學形式單一。
初中正是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中期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心理發(fā)育已經較為成熟,具備了較強的自我主觀意識,而音樂作為一門充滿藝術性特色的課程,主要鍛煉的是學生樂感、審美能力及創(chuàng)造力。目前,教師的教學形式僅僅是延續(xù)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學習,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主動選擇音樂的機會,從而無法引發(fā)更多關于音樂的主動思考,感受不到音樂背后蘊含的情緒和音樂的魅力,最終失去音樂學習與鑒賞的興趣,這對于初中教學中樂感的培養(yǎng)和鑒賞能力的提升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
3.教學目標欠缺深刻理解。
初中音樂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豐富的音樂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樂感,掌握基礎的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然而現階段的音樂鑒賞課程中,大部分教師缺乏對于教學目標的深刻理解,僅僅將教育層面停留在課本的音樂鑒賞與理論知識上,并沒有引導學生展開更多關于音樂風格、創(chuàng)造背景、情感表達等方向的鑒賞學習,無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消化樂理知識,對于提升學生的樂感和音樂鑒賞能力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樂感的措施
1.豐富音樂作品的鑒賞。
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豐富的藝術性文體課程,需要學生從多個層面角度進行鑒賞與感知,從而形成自己的音樂審美。因此,在進行初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與當下的時代背景,選擇出學生感興趣且情感表達豐富的作品,引導學生聆聽,幫助學生分析作品背后的含義,有意識的培養(yǎng)出學生的樂感與鑒賞能力。比如,當鑒賞七年級下冊的《海港之夜》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歌曲中所描繪的海港環(huán)境,繼而了解歌曲想要傳遞的思想情感與畫面,并延伸出其他相似的音樂作品,練習學生自主理解與思考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引發(fā)學生的音樂興趣,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樂感。
2.適當配合歌舞游戲。
學生活潑、好動,每學會一首新歌、一支新舞,都會歡呼雀躍許久。教師要適時引導,使學生在理解歌詞的基礎上,用動作、姿態(tài)來詮釋他們所理解的音樂。如有的歌詞簡單明了,教師不妨讓學生自編自演,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在歌舞游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對一些難度較大、動作比較復雜的群體舞,教師要適時介入,使學生明白只有集體協(xié)作才能跳好群體舞。又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的欣賞歌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樂曲,跟著音樂哼唱旋律,即興創(chuàng)編孔雀舞?!对鹿庀碌镍P尾竹》歌詞優(yōu)美,旋律輕柔,表現了傣族同胞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化身為一只只美麗、靈動的小孔雀,仿佛置身于神秘、美麗的西雙版納叢林,感受到濃濃的傣族風情。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拓展課外音樂知識,如漢族秧歌、蒙古硬肩、維吾爾族脫帽、朝鮮聳肩、藏族弦子等,引導學生將這些民族舞蹈動作進行整合,使學生陶醉在優(yōu)美、曼妙的舞姿當中,對祖國的繁榮富強、美麗富饒產生自豪之情,在歌舞游戲中提高樂感。
3.使用靈活的教學手法。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效率,教師應將更多時間交給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索音樂內容,多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造討論交流問題的機會,將被動學習音樂變?yōu)橹鲃犹剿饕魳?,這樣能夠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音樂欣賞體驗。在新媒體時代,教師除了把握住課堂教學,還應將眼光投放到課余時間的教學之中。QQ、微博、微信、貼吧等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網絡平臺,這些平臺能夠為教學提供豐富的文本、圖像、音頻等資源,并且使教學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為學生構建了有效的知識交流與探索的平臺,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下與教師交流的機會。例如,在學完《雪絨花》這首歌曲之后,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并沒有在課堂上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而是交給學生課下自主完成。通過建立班級交流群,許多學生在課下通過全民K歌、唱吧等軟件將歌曲錄制完畢,并且分享到微信群中,教師在群里點評每位學生演唱情況,學生之間也相互分享了各自演唱經驗,交流了心得體會,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是學生心理發(fā)展逐漸趨于成熟的時期,更是學生逐漸形成自我鑒賞能力與審美意識的關鍵時期,因此,初中階段的音樂教學對于學生的樂感、未來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新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手法,采用內容豐富的音樂作品,靈活運動多種趣味性強、參與度高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樂感,最終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