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誠信教育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誠信教育一直面臨只傳遞了誠信知識,卻難以促進學生誠信品質的養(yǎng)成難題。本研究在分析智慧課堂內涵、特征和德育課例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基于分布式認知理論提出了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高校誠信課程教學模式,應用該模式進行了高校誠信教育課例設計,并進行了教學實踐,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智慧課堂; 誠信教育; 德育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王盾(1984—),女,河北石家莊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48358540@qq.com。
一、引? ?言
“互聯(lián)網+”時代,技術的發(fā)展為教育形態(tài)重塑帶來了新機遇?!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提出要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lián)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tài)重構,開展智慧教育探索與實踐。智慧教育已成為新時期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主題之一,智慧課堂作為智慧教育的核心與實踐載體,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目前,關于智慧課堂的研究,或從理論的視角探討智慧課堂發(fā)展的關鍵路徑[1],或從技術的視角探討智慧課堂的服務框架[2],或從教育的視角分析智慧課堂的模式構建[3],等等。而圍繞智慧課堂教育教學應用的實踐研究并不多見[4]。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高校誠信教育為例,對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誠信教育的實施進行了探討,以期能為研究者和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基于智慧課堂的高校誠信教育
課例設計的原則
誠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tǒng),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屬于德育教育的范疇。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層面”的主要組成部分,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經刻不容緩。目前,高校德育領域專門針對誠信問題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問題發(fā)生機制研究、制度探討等方面,具體涉及誠信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研究還不多見。據此,本研究主要聚焦于誠信教育的具體實踐,借助智慧課堂開展誠信教育,以提升學生對誠信的認知,促進學生持續(xù)堅定地踐行誠信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因材施教原則——追求教育適切性
目前,國內從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到高等教育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多采用榜樣故事、道德說教和啟發(fā)式提問的方式授課。然而,相關教育實驗有力地證明了這種教育方式的不足之處。
哈佛大學教授科爾伯格和他的研究生們曾開展過一項教育實驗。他們運用訪談法,向被試者呈現(xiàn)一個兩難故事,并且提出探測性問題,用來激發(fā)被試者的最佳思維,然后根據訪談結果,將被試者的道德水平評定出來。按照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理論,被試者的道德水平被分為六個階段。特里爾(1966)把六年級兒童(根據前測情況,他們被均分到階段2、階段3、階段4)隨機劃分到三個實驗組中。三個實驗組都接受成人實驗者就兩個假設性道德沖突情景給出的建議。實驗組1得到高于其自身一個水平單位的建議,實驗組2得到高于其自身兩個水平單位的建議,實驗組3則得到低于其自身一個水平單位的建議。兒童在前測與接受處理一個月之后進行后測。特里爾發(fā)現(xiàn),在高于自身一個水平單位的實驗組中,運用高一個階段思維的人數顯著增多;在高于自身兩個水平單位的實驗組中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增多;在低于自身一個水平單位的實驗組中運用低一個階段思維的人數有增加,但是這種增加明顯少于在高于自身一個水平單位中使用高一個階段思維的增加數[5]。這個實驗說明,道德發(fā)展有著遞進性的特點,一個處于道德發(fā)展階段2的學生很難跳躍性發(fā)展到階段4,就如同知識學習要從易到難不能跳級學習一樣,道德的演進同樣具有階段性。
由此可見,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對全班學生提供同樣的榜樣故事,意味著給處于不同道德發(fā)展階段的學生提供同樣的高標準,就好比是給所有二年級學生講授同樣的四年級知識一樣,學生的接受率偏低。這一實驗同樣解釋了為什么對同一群學生講授英雄事跡,有的學生會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而同時在場的有些學生則體會不到崇高的情感,也不理解英雄的選擇,從而完全錯過了品德發(fā)展的機會。也就是說,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中,用榜樣故事法、講授法的方式來進行誠信教育,意味著沒有區(qū)分學生自身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直接將處于高階段的榜樣灌輸給所有學生,勢必會導致接受率低,甚至引起學生反感等教學后果。
(二)激發(fā)興趣原則——增強學習內驅力
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之間無法匹配的問題是長期以來德育教育無法破解的難題。正因如此,我國德育領域一直在探索各種德育模式,諸如“生活德育”“隱性德育”,試圖在“知”與“行”之間建立聯(lián)系。
韋伯的一個實驗可以證明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韋伯(1929)選擇兩群人進行比較研究,試圖把他們道德行為的差異與道德知識的差異聯(lián)系起來。首先,他要求得克薩斯大學的女生(他假定她們是“正直的”人)根據不道德程度給25種不道德行為進行排序?!鞍崤欠恰被颉坝问趾瞄e”這些行為被認為是壞的,盡管這些行為只被排在詞表序列的中間位置。偷竊與撒謊等其他行為被排列在靠近最壞的地方。然而,在所有這些不道德行為中,被她們評定為最壞的行為是今天甚至很少人知道其意義的行為,即“性反?!?。為了表明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之間被期望的關系,研究者隨后用同一詞表考察了他們能找到的最不道德的女人,即得克薩斯州女子監(jiān)獄的女囚。令他們感到驚奇的是,兩組女性評定的序列幾乎完全相同。盡管這兩組人群在生活行為的所有方面差別很大,但是她們在“知道”什么是正確的這一點上卻沒有差別[5]。也就是說,誠信知識不一定能夠轉化為誠信行為。就像韋伯實驗中的女犯人和女大學生同樣了解道德知識,對善惡的認知也是一致的,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選擇。
很多教師將誠信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誠信課程,使得學生在行為上變得更加誠實可靠。正是這一教學目標的設定,使得教師對誠信課程的設計循規(guī)蹈矩,難以達成預期效果。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只是完成了誠信知識的傳授,難以促進學生誠信品質的養(yǎng)成。究其原因,是因為德育教育的根本難題就在于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一個掌握了誠信知識的學生未必會成長為一個踐行誠信的人。高校誠信教育對象是大學生,他們從小學階段到中學階段的德育課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誠信知識”。因此,高校誠信課堂的教學目標需要轉換,不應再聚焦到講解誠信的內涵和外延,展示誠信的事例和榜樣,批判失信的行為和披露失信的后果,以上知識、信息已經無法充分激起大學生踐行誠信的熱情,而應將高校誠信課程的目標轉換到激起學生對誠信課程的學習興趣上,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信念。
三、基于智慧課堂的高校誠信課程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的參照,分布式認知理論為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德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20 世紀80 年代中期,赫欽斯(Hutchins)等人明確提出了分布式認知的概念,并認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領域的認知現(xiàn)象的一種新的基本范式。分布式認知認為,認知不僅包括個人頭腦中所發(fā)生的認知活動,還涉及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技術工具之間通過交互實現(xiàn)某一活動的過程,認為認知分布于個體內、個體間、媒介、環(huán)境、文化、社會和時間等之中[6]。分布式認知強調認知現(xiàn)象在個體參與者、人工制品和內外部表征之間的分布性,強調協(xié)作共同體內信息的共享,關注認知過程中環(huán)境、表征媒體、個體間交互的作用,重視具體任務情境和情境脈絡。分布式認知對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德育教學模式的啟迪在于三個方面:一是小組協(xié)作學習的組織及小組內信息的共享。組內信息共享是進行協(xié)作學習的基礎,也是參與者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二是學習過程中交互活動的設計。利用教學平臺支持的內容推送、彈幕、投票等功能,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互得到充分的保障。三是教學過程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適時、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精選素材資源創(chuàng)設德育教育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本研究中,我們基于分布式認知理論,結合智慧課堂的特征、誠信課堂的設計原則以及高校學生誠信教學的實際,設計了基于智慧課堂的高校誠信課程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基于智慧課堂的高校誠信課程教學模式由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構成,清晰呈現(xiàn)了每個階段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在課前階段,教師靈活應用信息技術設備開展學情分析,發(fā)布契合學習者道德水平的課程任務;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在組內協(xié)作交流的基礎上完成任務。在課中階段,教師應用智慧課堂設備和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設疑、情境模擬—再次設疑、案例分析—討論答疑和播放視頻—總結釋疑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逐步進入德育教育情境,在深入思考、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深化認識,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在課后階段,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設備發(fā)布任務,并對個別學生開展針對性的輔導;學生在完成課后任務的同時,固化自己的道德行為。
與傳統(tǒng)德育課程教學模式相比較,基于智慧課堂的高校誠信課程教學模式緊密結合德育教學原則,更注重分組教學和因材施教,在課前和課后環(huán)節(jié)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課中學生充分參與活動,發(fā)表觀點,體現(xiàn)主體性;更注重對學生課堂參與熱情的激發(fā),在課堂交流互動過程中深化學生對誠信的理解,增強學習內驅力,啟迪學生智慧。
四、基于智慧課堂的高校誠信教育課例設計
(一)教學對象與教學目標
本課例以高校大學生為授課對象,一方面,大學生經過多年的德育教育,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誠信知識”;另一方面,大學生普遍具有思維活躍、善于交流、善于接納新事物、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強等特點。
本課例的教學目標在于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課程教學提升學生對誠信的認知,促進學生持續(xù)堅定地踐行誠信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通過課程教學激發(fā)學生對誠信課程的興趣,增強誠信課程學習內驅力。
(二)教學媒體與教學方法
本課例選用了“課堂派”在線課堂管理平臺,在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開展課程教學。“課堂派”在線課堂管理平臺集課堂點名、課堂互動、作業(yè)管理、資源管理、討論答疑、考核評價等功能于一體,不受操作系統(tǒng)限制,使用方便。在課程授課過程中,講述法、討論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恰當結合,靈活運用,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通過豐富的資源支持保障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學過程設計
在大學生誠信教育課例的教學過程設計中,我們一方面通過視頻、音樂及極具趣味性的教學案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對誠信課程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對誠信的認知水平;另一方面通過精心設計小組討論、課堂辯論主題,應用在線課堂管理平臺的投票、發(fā)彈幕等功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程教學活動之中,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主要流程如圖2所示。
五、基于智慧課堂的高校誠信教育課例實施
(一)實施過程
1. 課前
分析學情,發(fā)布任務。教師根據教學計劃進行備課,并通過在線課堂管理平臺發(fā)布任務,讓學生自由分組認領課前作業(yè);學生小組合作收集資料,組內共享信息,完成課前作業(yè)任務。課前預熱作業(yè)具體安排情況見表1。
2. 課中
(1)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設疑。教學過程中采用音樂導入,將課前環(huán)節(jié)學生自己二次創(chuàng)作的歌曲現(xiàn)場彈唱。學生以郝云的《突然想起理想這個詞》為母版進行改編,以風趣幽默的歌詞和輕快活潑的音樂為課堂營造了一個愉悅輕松的氣氛。隨后,為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設計了四個有趣的問題,并啟用在線課堂管理平臺的投票功能進行現(xiàn)場互動:
“假如讓你穿越到高考前一周,你會背下試題的答案嗎?”
“靠著這些答案,進入了理想的大學,你偶然間得到了件隱身衣,請問,你會使用隱身衣,悄悄走進女神或男神的宿舍嗎?”
“假如你發(fā)現(xiàn)睡在你上鋪的兄弟或姐妹,是靠著答案跟你同校,靠著隱身衣搞定了你的女神或者男神,你會舉報嗎?”
“假如你發(fā)現(xiàn),你的室友甲靠著背答案跟你同校,你的室友乙舉報了甲,他倆的行為哪個更令你不齒?”
(2)情境模擬,再次設疑?,F(xiàn)場互動讓學生興趣大增,之后簡單回顧了在課前讓全體學生預習的電影《夏洛特煩惱》,并在課堂上用較短時間(約5分鐘)和學生一起重溫這部集合了屌絲男逆襲、穿越、死而復生等各種人生體驗的電影,拋出一個更加深入的誠信問題:
“假如,你就是電影中的夏洛,面臨著一個選擇,你可以選擇一覺醒來,回到殘忍不堪的現(xiàn)實。也可以選擇在夢中不再歸來,繼續(xù)維持名不副實的樂壇老大的地位。當然,我們把電影中那些煩人的艾滋病和劈腿環(huán)節(jié)都給你免了。請大家和自己身邊的同學討論一下,你是選擇回去還是一直沉浸在夢境中?舉藍色手牌代表選擇回去面對不堪忍受的現(xiàn)實,舉紅色手牌是留在夢境?!?/p>
學生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深入思索,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彈幕”表明自己的立場。
(3)案例分析,討論答疑。通過前面的情景設疑,學生求知求真的渴望被充分喚起,此時,適時引入案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誠信”。教學中選擇的案例是:
“有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他的母親因病去世了。孩子的親人是告訴他:‘你媽媽去世了,她現(xiàn)在在天堂,但是她一直在關注著你、祝福著你,但是去世就意味著媽媽不可能再回來了。還是換一種說法:‘你的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等你大一些,她就會回來。同學們覺得哪個方式更有利于這個孩子心理健康?”
教學中應用在線課堂管理平臺的“彈幕”和投票功能進行現(xiàn)場互動,最后教師分享見解。
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出很大的分歧。這個其實就是一個關于“誠實與勇氣”的測試。數據來源是一組對失去母親的孩子成長中的對比調查,很多人認為孩子年幼或許承受不住現(xiàn)實的打擊,認為那些一開始就聽到殘酷事實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抑郁癥等心理問題,但事實卻是這組中大部分孩子都成長得很好。而另外一組活在謊言中的孩子反而有很多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比如強迫癥、神經官能癥等。因為,雖然別人不斷告訴孩子善意的謊言,但他們還是能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來推翻他們聽到的謊言。這讓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面對還是該逃避,他們就這樣被困在這個謊言中無法自拔。相反,那些知道真相的孩子,他們的哭鬧是被理解的,他們的傷痛是被認可的,他們能夠得到應有的安慰,這反而能夠讓他們有力量走出傷痛、健康成長。
(4)播放視頻,總結答疑。為了能夠激發(fā)學生自己探索誠信的定義和邊界,并且進行深入的思考,我們錄制了15名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對這個問題的一對一采訪視頻,在誠信課上播放給全體大學生看,小學生在這個兩難問題上的表現(xiàn)非常有趣而感人。視頻展示后,我們組織了關于改編版本的“海因茲偷藥”的現(xiàn)場辯論,學生激揚的風采、深入的思考激起了在場全體學生的陣陣掌聲,更激發(fā)了他們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熱情。課后的調查問卷顯示,小學生采訪視頻和大學生現(xiàn)場辯論是整節(jié)誠信課最有記憶點的部分。辯論后繼續(xù)運用在線課堂管理平臺的投票功能,讓全體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表態(tài),辯題是:“如果你的媽媽生病了,生命垂危,有一個醫(yī)生有能夠治病的藥,但特別貴,你沒有足夠的錢去買,醫(yī)生又不肯降低價錢賣給你,想得到這種藥救媽媽只能偷,你會偷嗎?為什么?”
經過辯論學生發(fā)現(xiàn),誠信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不偷,放任母親病死;偷,便陷入了不誠實甚至違法的境地。一方學生提到,考慮到偷藥的社會影響,如果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道德情感去偷、去搶、去殺人的話,那么這個社會就亂套了,所以這個藥是不能偷的。另一方學生提出,法律從來都是社會的最低標準,只有沒有道德的人才需要用法律去約束。衡量這個故事的兩方,一個是一名見利忘義的商人的個人財產——藥,另一個是至親母親的生命,對比財產和人的生命,認為生命的價值遠大于個人財產,所以在這樣的情況,偷竊是不合法但是合情的。在這樣極端的情景下,應該優(yōu)先保全的是“生命”。因而反駁對方同伴的觀點,主張偷藥,但是救完媽媽以后就自首,先救人再接受法律的懲罰。
學生在辯論階段的表現(xiàn)非常精彩,辯論環(huán)節(jié)后還設計了平臺互動彈幕和現(xiàn)場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fā),為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后總結以提升學生的誠信意識創(chuàng)造了絕佳時機。
3. 課后
任務發(fā)布,個別輔導。為深化學生對誠信的理解,課后安排了如下作業(yè):
請以“誠信”為主題,自由創(chuàng)作一份作品。作品可以是文字隨筆,可以是繪畫作品(拍照上傳),還可以是創(chuàng)意設計(圖片、視頻皆可)。
教師通過在線課堂管理平臺收集和統(tǒng)計學生作業(yè),了解學生對誠信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情況,并積極與學生溝通,對個別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二)實施結果
在課程開始之前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只有21.6%的學生愿意主動選修誠信課程,有49.7%的學生認為誠信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誠信水平。在誠信課程學習之后,我們再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愿意主動選修誠信課的學生上升為32.4%,有89.2%的學生認為誠信課可以提高學生的誠信水平。前后兩次的問卷顯示,學生對誠信課程更感興趣,大部分學生在主觀上認為誠信課程提高了自己的誠信水平。
六、總? ?結
上述高校誠信教育課例圍繞“誠信”這一主題,對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類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探索,其主要特點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課前根據學生興趣分層設計課程作業(yè),課中應用設備構建智慧課堂學習環(huán)境。學生對誠信課程的學習興趣是有差別的,有的學生對誠信話題充滿了強烈的求知心理,有的學生對這一話題完全沒有進行過思考,也毫無興趣。教師利用學生的興趣差別分層設計作業(yè)。線上發(fā)布個人必做作業(yè)和小組選做作業(yè),讓有濃厚學習興趣的學生申請參加小組作業(yè),進行更多的探索和認知。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在線課堂管理平臺的互動模塊,將學生手機、教師電腦和課堂投影連接起來,使得學生可以在課上通過“彈幕”發(fā)表意見,教師可以通過屏幕隨機抽取學生回答問題,包括匿名開放題、投票題、拍照上傳答案題,形成了一個及時互動、有效聯(lián)結的課堂環(huán)境。此外,教師在線上提供學習資源,將課程的方案、教程等資料上傳至平臺,方便于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將自己所獲得的資源上傳平臺,不斷豐富課程學習資源。
二是讓技術深度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在傳統(tǒng)的德育課堂中,美德從產生德行的真實情景中抽離出來,被抽象為一些榜樣、理論和概念口號。而在上述高校誠信教育課例中,應用在線課堂管理平臺輔助教學,該平臺集課堂點名、課堂互動、作業(yè)管理、資源管理、討論答疑、考核評價等功能于一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良好的課堂設計和與之匹配的技術支持,在線課堂管理平臺與課程教學恰當融合,從而使學生置身于一個“被激活”“被賦能”的主動狀態(tài)中。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要求:學校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研究基于智慧課堂的高校誠信課程教學實踐,通過技術融合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內驅力,有利于促進誠信知識向誠信行為的轉化,能夠為高校誠信教育的開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劉軍.智慧課堂:“互聯(lián)網+”時代未來學校課堂發(fā)展新路向[J].中國電化教育,2017(7):14-19.
[2] 吳曉如,劉邦奇,袁婷婷.新一代智慧課堂:概念、平臺及體系架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9(3):81-88.
[3] 劉邦奇,李新義,袁婷婷,董晶晶.基于智慧課堂的學科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與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4):85-91.
[4] 劉邦奇.“互聯(lián)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73.
[5] L·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心理學[M].郭本禹,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 周國梅,傅小蘭.分布式認知——一種新的認知觀點[J].心理科學進展,2002,10(2):147-153.
[Abstract] Honest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Hones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only transferring the knowledge of honesty, not solidifying the integrity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mart classroom, design 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distributed cognitive theory, this study proposes a teaching mode of honesty course in smart classroom.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hones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
[Keywords] Smart Classroom; Honest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