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摘要】現(xiàn)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把師生的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構建交互生成的課堂教學方式,真正把教與學結合在一起,既在老師的預設教學中,又在不斷地交互作用中,不斷地重組和生成、推進和提升課堂教學過程,使課堂具有豐富內涵,智慧靈動與生命活力。
【關鍵詞】“人—人”關系 ?體味文化 ?現(xiàn)代技術 ?教學設計 ?問題驅動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062-02
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把師生的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雙方都需要發(fā)揮主動性交互作用和相互規(guī)定。
交互原本是一個計算機術語,亦即人機對話。而交互生成是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深入融合進入課堂,利用交互式硬件設備,實現(xiàn)課堂教師授課和教學反饋同時進行,借助技術手段讓課堂建立起真正的“人—人”之間的特殊交往關系,實現(xiàn)育人目標,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來看一堂互動生成課堂教師課前的預期設計片斷:
案例 ?體味文化
探究一:學生利用手中的平板設備,查詢文化,展示“文化”“校園文化”“城市文化”“國外文化”。
預期探究結果:學生可能展示各種文物,校園石頭文化(本校有許多刻字的石頭),城市橋文化,美國的涂鴉文化等等,將學生展示的進行歸納總結,得出預期探究結果:文化現(xiàn)象無時無處不在,不同文化背景,文化各有特色。
探究二:利用學生生成的資源追問:①學校到處遍布的刻有“仁義禮智信”的石頭和未刻字的石頭區(qū)別?
預期探究結果:文化特點一: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xiàn)象,實踐的產物,不是自然現(xiàn)象
探究三:利用學生生成的資源追問:②老師要看的是文化,你們卻給我看了這許多的石頭,文物,圖畫,美食,為什么?
預期探究結果:文化特點二:文化需要載體。
探究四:①討論:高鐵上的霸座博士,公交車上的讓座民工,誰更有文化?
②仿造龍應臺的“文化是什么”,學生續(xù)寫文化是什么。
預期探究結果:文化特點三:文化是人的一種素養(yǎng)。
探究五:討論:文化的這種素養(yǎng)是人與生俱來的嗎?為什么?
預期探究結果: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后天教育培養(yǎng)形成的。
探究六:繼續(xù)利用學生展示生成的資源追問:有的同學展示的是文化,有的展示老師說不是,怎么判斷?如果學生答不上,可引導學生思考: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是不是文化活動? 流水線工人工作是不是文化活動?
預期探究結果:文化含義: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jīng)濟而言的,是精神現(xiàn)象。
這堂課知識點主要四個:感受文化現(xiàn)象;文化含義;文化特點;文化力量。這堂課實際的上課還是非常精彩的,從中可以總結出幾點構建交互生成教學的策略:
一、現(xiàn)代技術要為課堂添彩。
信息化技術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養(yǎng)孩子信息化素養(yǎng),提升孩子信息化能力,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責任。在這堂課中,老師恰到好處地運用交互設備:一是獲取知識,展示“文化”,網(wǎng)絡上相關信息紛繁復雜,學生要進行各種判斷篩選。二是討論交流,對知識進行深度探究。課堂時間畢竟有限,不可能每個人都發(fā)言,這時同學們手中的平板設備,就好比現(xiàn)在流行的“彈幕”,滿足學生發(fā)表評論的需要,向別人展示自己富有個性的言論,更有許多的靦腆的同學也可以靜靜彈上一幕。這其中許多觀點課后還可以繼續(xù)延伸討論?,F(xiàn)代技術開啟了全體發(fā)表個人看法和討論的渠道,課堂講授討論評價幾乎同步。師生之間達到比較有效的互動。教師也善于打開學生思路,及時捕捉課堂信息。
二、教學由問題驅動,大膽預設資源,大膽利用生成資源。
首先是教師“敢放”。面對充滿不確定因素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對撲面而來的各種無序,隨機,彌漫的信息進行判斷,捕捉,補充,重組,對學生的各種問題進行有效的回應反饋,所以,在課堂上老師要“敢放”,教師敢于面對和挑戰(zhàn)活起來的課堂,因為面對活起來的課堂需要教師高度的教學智慧,這種智慧是基于教師對學生問題的敏感性,洞察力和透析力,當教師敢放之后,就有許多生成的教學資源可利用,從而動態(tài)推進教學過程。
看這堂課的一段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都感受到了文化無處不在,我的老家正月初五要趕“五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鞭炮要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把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
生1:我們那吃餃子,叫“捏小人嘴”
師:是呀,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習俗。
生2:是封建迷信
師:封建迷信確實經(jīng)常以習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如算命,跳大神,它會使人頹廢,使人愚昧,所以,這文化的影響是具有雙重性的,有的文化低俗,大家要睜大眼睛,關鍵是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我們春節(jié)的更多的習俗是去舊迎新,是迎接新氣象,新希望。
生3:我覺得文化許多儀式好搞笑。
師:可是當你把一切儀式都摒棄掉,文化在哪呢?如果春節(jié)沒有了這許多的儀式,春節(jié)文化在哪呢?
生4:好像沒有了,我特別喜歡西方男士求婚的儀式。(眾人笑)
師:所以啊,文化總是附著在一些具體的載體上的,大家來尋找一下福州文化吧。
生5:福州魚丸,肉眼,漆畫,紙傘。
師:對,知道真多,說福州文化,大家一定會告訴我一些具體東西。
在這一段中,老師那看似隨意地評價,點撥,成功地引領學生探索生活的樂趣,也借由學生的“儀式感”問題,成功地把教學順理成章地推進了一步。
其次,教師要有挑戰(zhàn)性問題,由問題驅動。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直接引入教學。當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會油然而生,問題的導入要為每個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個學生有可能運用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認識水平,智慧來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同學生間的方案的差異性,又成為了互動的資源。
再看課堂實錄:
師:文化是什么,龍應臺說:“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只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大家能不能仿造龍應臺的“文化是什么”,續(xù)寫文化是什么。
生1:他喝完的飲料瓶,他是以拋物線姿勢拋入垃圾桶還是走近垃圾桶邊去扔下。
生2:給乞丐的錢他是扔下還是放下。
生3:公共場所他是大聲喧嘩還是小聲交談。
……
學生對這一問題幾乎可以說人人都在躍躍欲試,課堂生成的資源異常豐富,既有效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落實,同時在生生的互動中潛移默化地使核心素養(yǎng)種植在學生心中,借助知識的載體,完成育人目標。教師在拋給學生問題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挑選問題。學生中正確的答案,獨特的見解容易引起教師關注,但學生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或敏感話語容易忽略,其實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錯誤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教育資源。以往的教學中,即使學生出現(xiàn)錯誤,教師因為有預設的答案,預設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往往會回避學生的錯誤。學生的錯誤,恰恰體現(xiàn)教學的作用,否則,都是正確,學生可以不必來學校。但畢竟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解決每一個錯誤,所以,教師要當堂研讀學生錯誤的性質,一般來說,大部分可能的錯誤,要進行分析解決,,對錯誤的分析要具有促進生成的意義,體現(xiàn)三觀上的錯誤的要及時矯正。
三、教學設計要有助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堂課老師對教材先后順序重新進行了安排,從原本的文化現(xiàn)象到文化含義再到文化特點調整為從文化現(xiàn)象入手,學生能感受到的文化特點,再從中總結出文化含義。這樣的安排,讓每一位學生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轉化,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有助于學生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F(xiàn)在新課標采用的是議題的方式,給一個議題,借助現(xiàn)代工具,展示推導,從線性思維到立體思維,也就是在分散的、看似無聯(lián)系的事物之間,洞察深入、隱秘、內在的因果聯(lián)系,最后從感悟中去總結,去升華到理性思維,樹立具有科學精神理性精神的素養(yǎng)。
總之,從學生生命成長的角度來理解,生命的成長,家人可以幫助,促進成長,但無法替代。課堂的生命也如此,學生如果被動地接受老師賜予的東西,會養(yǎng)成盲從的性格,無法獨立思考。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要在老師的預設教學方案的實施中,又在不斷地交互作用中,不斷地重組和生成、推進和提升課堂教學過程,使課堂具有豐富內涵,智慧靈動與生命活力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吳亞萍,王芳編著.《備課的變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10
[2]湯敏.《慕課革命》[M].中信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