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摘要】呂思勉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經(jīng)歷便是教育教學,在此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今天對我們?nèi)杂兄笇б饬x。本文從呂思勉先生闡述的歷史教育目的、歷史教學方法和歷史教育的價值進行論述,以期為初中教學進行指導。
【關鍵詞】歷史教育 ?教學方法 ?初中教學
【中圖分類號】K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0-0059-02
呂思勉,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xiàn)代中國四大史學家”。他一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涵蓋小學、中學和大學,不僅學術研究成果豐富,而且對歷史教育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其教育方法對今天的歷史教學仍有借鑒意義。
一、歷史教育的目的
初中起始年級學生之前從未接觸過歷史學科,對新開學科充滿好奇,每當新課問及歷史是什么時,學生的回答往往認為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問到學生學習歷史的意義時,學生也無法回答。不過近年來《羋月傳》、《衛(wèi)子夫》、《武媚娘傳奇》、《甄嬛傳》、《延禧攻略》等宮斗劇的播出,學生對“歷史”還是比較感興趣的,有些學生對《檔案》等節(jié)目了解比較多,對《河西走廊》、《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有所涉獵。學生基于對以上內(nèi)容的了解,皆認為是對歷史的認知。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利用便利的影視資料,但是歷史靠史料說話,是一門嚴肅的學科,在授課前老師和學生都應該明確歷史的概念,以及學習歷史的目的,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1936 年,呂思勉編寫了《本國史問答》,書中對“歷史之定義及其價值如何”做了回答?!皻v史者,所以說明社會進化之過程者也。普通所謂歷史,乃指人類之歷史。人不能單獨生活,有人類即有社會,故人類之進化,即社會之進化。欲知現(xiàn)在,必溯原于既往。明乎既往,即知現(xiàn)在之所以然?,F(xiàn)在之所以然明,即事物之真相得。事物之真相得,則應付之術,不待求而自出。故歷史之定義明,其價值即因之而見?!痹谶@里呂思勉將歷史限定在人類活動中。關于歷史的定義也是當今基礎教育中學生需要了解的內(nèi)容。
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下,國民對歷史的學習大多是了解,除高等教育中歷史專業(yè)的學生能系統(tǒng)的學習之外,其他人幾乎沒有系統(tǒng)的學習歷史。初中生對歷史內(nèi)容的學習尤其比較簡單,中考成績所占比例也比較低,只有五十分,因此學生可以“說明社會進化之過程者”就達到了目的,“明乎既往,即知現(xiàn)在之所以然?,F(xiàn)在之所以然明,即事物之真相得?!蹦茏龅綇臍v史的演進中推演今天的歷史發(fā)展,即得到了能力的提高。
作為社會科學的歷史應該擔負起改良社會的重任,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更好的為社會做貢獻,因此,今天初中老師首先應明確教授歷史的目標,學生才能得到學習歷史的價值。呂思勉先生的觀點在今天仍舊適用,今天的教育仍舊可以借鑒。
二、歷史的教學方法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今天,新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無論這些方法怎么變,最終都是為歷史教育服務。呂思勉先生在長期的教學活動與教育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已經(jīng)比較成熟,在今天的教學中還在大量使用。我們可以根據(jù)呂思勉先生的回憶錄進行了解。
(一)提綱式教學
黃永年先生在青云中學念高二時,呂思勉先生正在授課?!霸谥v授上,呂先生也有其獨特的風格,他當時已是五十八歲的老先生,但課堂里從不設座椅,老是站著先在黑板上寫一段,然后從容不迫地邊踱方步邊講說?!?“把呂先生每次寫在黑板上的抄下來就是一部好講義。而且文字不長,要言不煩,抄起來也不吃力。他講課也同樣言詞清晰,語氣和平,而內(nèi)容處處引人入勝,筆記記起來也很省力。所以我感到聽呂先生的課簡直是一種學問上的享受?!秉S永年先生后來也成為了歷史大家,然而中學時期呂思勉先生的授課成為其一生的回憶,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精神的享受。
呂思勉先生的這種歷史授課方式類似于今天的板書,板書要求邏輯清晰、語言簡練、緊扣教學內(nèi)容,這種提綱式的教學方法是以簡短、關鍵的文字建構起所講授內(nèi)容的主干,使學生在整體上對課堂內(nèi)容有所把握,線索清晰,重難點突出,有利于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框架的建構,有利于學生課堂筆記記錄和課后復習。
現(xiàn)如今,教學課件充斥了課堂,由于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的應用,學生有時不免覺得走馬觀花,因此在現(xiàn)代技術的應用下,傳統(tǒng)的板書設計也不應缺少,教師不妨將這種傳統(tǒng)技能更多的應用起來,給學生一場精神盛宴,也給自己一場專業(yè)的磨練。
(二)自主式教學
這里說的自主式教學,其實是一種提倡自學的方式。教學活動的完成需要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教”與“學”一樣重要。1916年,呂思勉與莊啟傳合著的《高等小學用新式歷史教授書》的編輯大意中指出“本書采用自動主義編輯,故多列預習一項,又于教段中多采啟發(fā)式,務養(yǎng)成兒童自力研究之習慣?!边@里說到的“預習”即是指學生的“自學”。呂思勉先生認為“求學問之工具,乃各人自己制造,為教師者,只能于其自造工具時,略加輔助耳。”學習某一學科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己學習以及吸收的能力,關注學生,關注學生長遠發(fā)展的培養(yǎng)。
這種理念在今天應該大加推廣,教師在教學中始終對學生貫穿“預習”習慣,上課時才更能抓住重難點進行突破,同時教師應該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加以斧正。自學也是學生思維發(fā)散的過程,如果一有疑問便詢問老師,則完全失去了獨立的思考空間,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未來,只有會學習的人才是不會被社會淘汰的人。
(三)問答式教學
呂思勉先生的問答式教學可以看做是自學式教學的補充。在自學式教學的基礎上,呂思勉先生在無錫國專任教時,通常在一節(jié)課結束時讓學生提出下節(jié)課講解的知識點,寫成紙條讓班長轉交。在這些問題中,呂思勉會選擇其中幾個難理解的問題,進行答問式的講授。在平時上課時,教師難免把握不準學情,再加上班里學生水平不一,每節(jié)課所關注的問題自然不一樣,選擇疑難問題的解答尤其重要。
對于一線教學的教師來說,準確的把握學情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基礎,這樣因材施教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有用,教師只要有一點對學生正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有些許提升便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如今,我們大可以借鑒呂思勉先生的問答式教學,雖然只有少部分學生有問題意識,但能稍有引導,一定會有進步,對于沒有問題意識的學生,教師課前和課后的提問就尤為重要,這有助于引導學生學會問問題,學會學習,最終促進其成長。
(四)茶敘法
呂思勉先生在中學教書的時候,經(jīng)常在課后課下,與學生談論中國輝煌的文化,評論中國歷史人物,到光華大學后這種方法成熟,每周日與學生找一僻靜處,提出學術問題并與學生深入討論,高談闊論、暢所欲言,這種方法不僅促進了呂思勉先生的學術進步,也提攜了學生。這種方法有助于引導學生以后的專業(yè)研究。
除以上的教學方法之外,呂思勉先生也提倡興趣法,“性之所近者:一見即能感覺其趣味,即能得著門徑,從此加功,自然能悟入深處,且彼自然深嗜篤好,不待迫促而孜孜不能自已;性不相近者則不然:一見其事,即覺漠然;既不感覺氣味,亦無線索可得?!比魏螘r候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教學,往往事半功倍,這種極其關懷學生個體,關注學生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指引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要一味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歷史是一門腳踏實地的學科,現(xiàn)實教學中存在一定難度,呂思勉先生的教學方法,在今天仍有指導意義,值得后輩學習。
三、歷史教育的價值
從古至今,教育都注重價值,尤其對社會的價值,而呂思勉先生更注重受教育者的價值實現(xiàn)。他認為受教育者“于今日社會,粗能了解處世做人不至茫無把握”,這也是如今說到的為學生長遠發(fā)展考慮,學習歷史就是要知道自己應該走什么樣的路,盡怎樣的責任,學會做人,學會生活,才會為社會做出貢獻。他認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實為一體,不知過去,又安知現(xiàn)在,真知現(xiàn)在,又安有不知將來者邪”,學習歷史更應與現(xiàn)實相結合,不可割裂,學好歷史,過好現(xiàn)在,讓未來不再迷茫。
呂思勉先生一生致力于歷史教育事業(yè),他將歷史教學和研究結合起來,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又不斷推進研究。不論是對歷史的認識,還是實踐中獨特的教學方法,在當時促進了一批學生的成長,其中不乏錢穆、黃永年、王玉祥等歷史名家,可見呂思勉先生的教育還是很成功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從歷史中傳承,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爭取在歷史教育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蕭功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呂思勉先生的治學方法給我們的啟示[J].歷史教學問題,1998(01).
[2]孫敏震.呂思勉先生歷史教學思想與實踐述論[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