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兵
【摘 要】新課改強調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不論從學科的角度,還是基于新課改的需要,都應該科學合理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而研究性學習這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方式是促進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和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方式。本文分析了高中化學的教學現(xiàn)狀,著重展開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給出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方法的途徑。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教學;研究性學習
當前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影響了高中化學教學的成效。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得到提倡。研究性學習正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方式,對這一學習方法的探討,能夠為高中化學教學和學習質量的提升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高中化學的教學現(xiàn)狀
源于應試教育的一貫傳統(tǒng),通常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以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yōu)槟康?,即使教學中倡導主動學習,但仍不能充分融入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缺少探究性、自主性學習的普遍性開展,難以充分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部分教師不能夠根據學生的需求針對性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的探究,難以到達綜合性指導的要求,還存在因為教學理念不夠先進而忽視培養(yǎng)學生鉆研分析能力的情況。
二、高中化學應用研究性學習法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提升實際能力為特點,可以在化學這門實踐性強、開放性的學科中得以恰當應用,對改變高中化學教學中的不良現(xiàn)況、提升學生素質、培養(yǎng)新型師生關系和改進學科教學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
不同于應試教學下學生被動聽講的情況,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是開放式的,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自主動手參與實踐,學生在主動的探索中能夠培養(yǎng)動手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掌握處理信息的方式,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從而學會綜合應用學科知識。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帶著主動探究的熱情開展化學的研究性學習,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
(二)幫助建立新式師生關系
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改變了以往一味灌輸?shù)慕虒W方式,不再以教師為主體,而是讓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促進者而存在,教師對教學目標予以明確后,指導學生進行課堂內容的探索,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積極參與,自主進行鉆研,教師起到主導性作用,對學生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是一種平等、民主的狀態(tài),共同完成課題的研究。
(三)改進化學學科教學
在以往的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常是被動地學習,對課程和學習趣味性不高。課堂上采用研究性學習法可以讓學生擺脫以往被動學習的束縛,可以把化學知識和社會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把現(xiàn)實情景帶入課堂,豐富課堂內容,進而提升課堂質量。而且這種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方式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也為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更多選擇,能夠營造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環(huán)境。
三、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一)問題探究法
高中化學教學需要緊緊抓住問題這一主線。從提出問題到指出科學原理,再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直至得出結論。這種始終以問題為驅動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也能讓學生沿著科學的邏輯思路進行自主探索,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在“化學能與熱能”這節(jié)課上,教師可用多媒體演示奧運火炬的傳遞,提出化學能和熱能能否互相轉化的問題,接著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物質的化學變化和能量變化的本質這一科學原理后,再引導學生解釋課堂之初提出的關于火炬?zhèn)鬟f的問題。
(二)發(fā)現(xiàn)學習法
發(fā)現(xiàn)學習法是學生自主獲得新的信息或得到新的結論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由學生主動探究完成。詳細來講就是學生在學習或動手實驗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不同于教材的結論或者其他的實驗狀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其思路設計實驗,并對實驗或者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行討論分析,找到原因,從而實現(xiàn)預期效果。
比如,在“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這節(jié)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幾次不同的探究性實驗。第一次,在稀硫酸中插入鋅片‘第二次,在稀硫酸中插入銅片;第三次,在稀硫酸中平行插入鋅片、銅片,再一次將用導線連接起來的銅片及鋅片插入稀硫酸。通過觀察每次實驗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并根據學生推測形成的原因,進行實驗條件的變化,找到最優(yōu)實驗條件。
(三)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借助化學實驗和已掌握知識,提前明晰實驗目的的前提下,讓學生動手進行化學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借助任務仔細觀察、摸索,并將得到的結論進行總結,這樣,學生對實驗過程和結論會有更深程度的把握,實際操作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種探索的過程比單純由教師講解更能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在目標任務的驅使下,能夠促使學生利用各種感官搜集信息、學習新知,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比如,在“甲烷”這節(jié)課的學習前,教師應先明晰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難點是探究甲烷的化學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系等。然后讓學生通過甲烷燃燒的實驗、甲烷分子的模型與多媒體視頻總結甲烷的化學性質,掌握甲烷分子的結構式。
(四)開放實踐法
化學課本身和生活有著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社會中化學的應用隨處可見。開放實踐法就是鼓勵學生利用課本知識的積累,從日常生活中提出與化學相關的問題,通過查找資料、收集信息、設計實驗步驟等,開展自主性摸索,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思維,給學生開放的、多元的、豐富的研究范疇,讓其發(fā)現(xiàn)和探究生活,產生新的認知和深刻的認識。
比如,在講解“金屬的腐蝕和防護”這節(jié)課之前一周,布置給學生一個科學探究小實驗,讓學生在課下時間探究不同條件下鐵釘?shù)纳P情況,實驗條件為放置同樣的鐵釘在水中、潮濕空氣中、干燥空氣中、油中,觀察鐵釘?shù)淖兓闆r。這種借助身邊的生活現(xiàn)象進行易于操作的實驗,能夠讓學生得出“鐵釘遇到氧氣或水,均可被腐蝕”的類似結論,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分享和參與積極性,使課堂效率更為高效。
四、結束語
在高中化學的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新課改的理念、教學方法融入進去,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本文以研究性學習作為探索的出發(fā)點,采用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這種方法在高中化學課堂的應用進行嘗試性分析。相信,隨著這種研究性學習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進一步的廣泛應用,可以進一步帶動學生思考、探究的積極性,可以有效提高化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化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立.論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7(22):98
[2]童楊.淺談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與教學融合實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14):23
[3]褚玉潔.高中化學素質教育與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