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
【摘 要】以前的課堂,教師習慣于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缺少參與、思考的機會,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課堂教學效果也不好。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師可以采用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物理;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
以往的課堂教學,多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缺乏參與、思考的過程,思維受到了極大限制,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新課標要求教師秉承“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的理念,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性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中有參與、思考的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打造高效的初中物理課堂。
一、開放性課堂教學,感受學習魅力
物理與人們的生活分不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也有自己的看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為學生設計開放性課堂,在熟悉的場景中,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產生主動參與、思考的欲望,這樣的課堂既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的記憶,又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習的魅力。
如在教學《摩擦力》時,講到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教師先向學生提出要舉行一對一的拔河比賽,并選最高的男生和身材矮小的女生。有學生小聲嘀咕:這還用比,結果已經出來了,肯定是男生勝唄。這時,教師讓參賽的男生在手上涂抹些滑石粉,比賽開始后,學生驚奇地發(fā)現,繩子的記號不斷向女生一邊動,結果女生贏了,其他學生很吃驚。教師讓男生把手洗干凈后,撒上一層沙粒,當教師發(fā)出“開始”的口令后,男生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仍舊是女生贏了。兩次比賽結果都出乎預料,他們很不服氣這個結果,也引發(fā)了他們思考的欲望,學生發(fā)現輸贏就在涂抹的滑石粉以及撒的沙粒上,這樣就得到了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師利用生活現象,設計開放性課堂。在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積極思考,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又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了物理學習的魅力。
二、開放性課堂教學,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正是在問題的驅使下,才有了思考的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性課堂,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有效的思考、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和諧課堂的形成。
如在教授《浮力》時,講到浮力受哪些因素影響時,教師以提問的形式設計了開放性課堂,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把一塊鐵塊放到燒杯中時,鐵塊會落到燒杯的底部,接著,又給學生展示了一艘巨輪在大海上航行的場景。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鐵塊放到水中會沉到水底,而巨輪也是用很多噸鋼鐵制成的,卻能漂浮在大海上,這是為什么呢?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浮力知識,自然就會自己提出問題:浮力的大小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這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熱情,學生積極地思考起來,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了討論、交流,這時,教師也走入學生中間,聽取學生們的發(fā)言,并引導他們修正交流中出現的錯誤,由于教師的加入,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熱情,最終認識到了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師利用問題,設計開放性課堂,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有了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并在師生的交流中強化了理解,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開放性課堂教學,提升實踐能力
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基礎,更是為物理錦上添花。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利用實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性課堂,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手腦結合的過程中,提升實踐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如在教授《氣體的壓強》時,教師利用吸盤掛衣鉤、杯子、紙片和水為學生演示了實驗,使學生認識到了大氣壓強是真實存在的,為了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多種實驗器材,創(chuàng)設了開放性課堂,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大氣能產生壓強。教師事先為學生準備好了滴管、水瓶、廣口瓶、帶有兩個玻璃管的膠塞、注射器、膠帽、小氣球、皮筋、膠管、抽氣筒,當把這些器材擺在學生面前時,學生興奮起來并主動進行思考。有的學生拿起滴管和水瓶,用手擠壓滴管的膠頭部位,放開手后膠管中進入了一些水;有的學生拿起注射器,把活塞壓到注射器的底端,然后,把膠帽套進了注射器的底口,這時,再想拉出活塞已經不可能了;還有的學生把小氣球套在了膠塞上的一個玻璃管上并用皮筋固定好,然后,把膠管接在另一玻璃管上,再把膠塞塞緊在廣口瓶中,使小氣球在廣口瓶中、膠管在廣口瓶外,把抽氣筒接膠管后向外抽氣,結果驚喜的一幕發(fā)生了——瓶中的小氣球,竟然由原來癟的樣子,逐漸變大了。教師要求學生展示自己設計的實驗,從中獲取了很多知識。
教師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開放性課堂,讓學生在自選實驗器材過程中,有了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還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發(fā)展。
總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開放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的能力提升,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群峰.例談初中物理有效課堂的營建[J].學苑教育,2017(02):28-29
[2]于樂洋.初中物理開放課堂的教學策略[J].中學物理,2016,34(0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