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楠 陳紅梅
【摘 要】吉家·維爾托夫的《持攝影機的人》是一部既具有詩意化性質,又反映出社會現(xiàn)實的蘇聯(lián)紀錄片。以《持攝影機的人》為例,將詩意化記錄片詩意的特征與現(xiàn)實的特征分別闡釋,并思考其對當下啟示,對我國詩意紀錄片的發(fā)展有一定理論意義。
【關鍵詞】詩意化;紀錄片;現(xiàn)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J95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5-0078-02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無論是紀錄片還是故事片,它的“真實性”都不是絕對的,更多的是建構在藝術形式中的“真實”,而電影中現(xiàn)實性與詩意性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吉家.維爾托夫是"電影眼睛論"的提出者,他所拍攝的紀錄片《持攝影機的人》沒有劇本、沒有規(guī)定的演員,但卻在充滿詩意、先鋒特征的同時,帶著對現(xiàn)實的審視與思考。
一、詩意化的外衣
《持攝影機的人》旨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記錄現(xiàn)實中的形形色色:大街小巷、不同階層的人、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等等。這部沒有故事線索的作品,以攝影師的視點為核心,通過各種豐富且獨具特色的剪接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將詩意化特征展示得淋漓盡致,《持攝影機的人》是穿著詩意的外衣,卻內含對現(xiàn)實思考的紀錄片。
(一)碎片式的蒙太奇藝術
詩意化記錄片的顯著特征便是碎片式、非連貫性地將鏡頭進行組接。美國電影學者比爾·尼可爾斯(Bill Nichols)曾經(jīng)在他的《紀錄片》導論一書中指出,詩意紀錄片“作為一種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手段,偏愛片段拼貼、主觀印象、非連貫動作和松散的關聯(lián)結構?!盵1]《持攝影機的人》開篇便在介紹性字幕中說明了這是一部沒有標題、沒有情節(jié)、沒有布景、沒有演員的紀錄片。整部影片沒有預先設計的情節(jié)故事線,貫穿其中的是一個個碎片式鏡頭的拼接,然而這并不是簡單拼湊,而是融入了交叉組接、快慢鏡頭結合、定格動畫等多種蒙太奇藝術手法,可謂將詩意化的藝術外衣表現(xiàn)得絢爛多姿。
1.以攝影師視點為核心的碎片景象。影片開篇畫面便是手抬攝影機的攝影師出場,隨之出現(xiàn)電影院中一排排井然有序的椅子、陸續(xù)進場的觀眾,等等。特寫中近景不同景別變換,空曠的影院與人來人往的影院不斷變化,給人一種魔幻般的感受,仿佛所有在觀看此影片的觀眾也和影片中的觀眾一樣,身臨其境般地感覺。
影片總是在觀眾隨著鏡頭的節(jié)奏看著城市中的各種景象,并漸漸進入忘我狀態(tài)后,穿插攝影師出現(xiàn)的畫面,例如在出現(xiàn)發(fā)廊、電話、汽車等一系列空鏡頭后,攝影師抬著攝像機乘車而去;在火車行使而過時,火車和拍攝火車的攝影師交替出現(xiàn);攝影師換鏡頭、蹲在礦工后面拍攝礦工勞動,等等。這些交叉拼湊式的畫面組接,實則是攝影師眼中所見到的各式景象,然而,這又容易讓人浮想到,畫面中的攝影師正是另一臺攝影機所拍攝的嗎?宛如一個沒有盡頭的鏡中鏡,玄幻而充滿詩意。
2.碎片式的組接節(jié)奏?!冻謹z影機的人》的導演吉加·維爾托夫認為電影的“真實”不能單純地用預先編排好的故事揭露,“他的影片都基于記錄發(fā)生在周圍的真實事件;任何東西都不應該是人為設立的,也不應該是為了攝影機擺布的?!盵2]在維爾托夫看來,蒙太奇不是鏡頭之間簡單的組接拼湊,而是“一種貫穿攝制過程、與電影視聽系統(tǒng)有機結合的整體思維方式?!盵3]
《持攝影機的人》的組接節(jié)奏是碎片式的。第一,鏡頭與鏡頭間自由組接。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關系本是非連續(xù)性的,因為情節(jié)、事件、時間與空間等線索而顯得有條理,詩意記錄片的特點便是拋開了這些固定的線索,用先鋒派的特征貫穿全片?!冻謹z影機的人》連接不同鏡頭之間的“工具”便是自由、碎片式的節(jié)奏,維爾托夫將一個個毫無關聯(lián)的鏡頭畫面串聯(lián),創(chuàng)造了更多詩意聯(lián)想空間。第二,快慢結合,定格動畫。《持攝影機的人》中各種花式運動鏡頭,有快有慢。例如影片45分時的定格動畫,同時將動畫與電影攝制者的運動交叉剪輯;在出現(xiàn)體育報紙畫面后,緊接著出現(xiàn)女運動員扔飛鏢、跳高,男運動員跳高等一系列運動慢鏡頭,同時出現(xiàn)觀眾的反應鏡頭,在運動員的畫面中升格,而出現(xiàn)觀眾反應鏡頭時恢復正常速度??炻Y合,動靜結合,鏡頭語言自由運用,這也是詩意化體現(xiàn)。
(二)影像修辭的陌生化表達
“陌生化”最初是文學概念,提出者是俄國形式主義學者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什克洛夫斯基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行為、動作等,只要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東西,就會變成機械性的、自動化的東西,就會成為無意識的領域中去,使我們無法意識到它?!盵4]而“陌生化”是一種新鮮奇特的語言感受,它恰恰打破了人們機械、自動化的習慣,更能吸引受眾眼球,增加詩意化感受。
誕生于1929年的《持攝影機的人》是電影藝術還不發(fā)達成熟的時代,維爾托夫在電影中大膽使用上下分屏,在增加新鮮視覺沖擊感的同時,豐富了影片每一秒的信息量,觀眾在同一時間內獲得了更多影像時空。例如影片中51分11秒處,將舉重男子的上半身與腿部分成上下兩部分,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畫面,這種上下分屏的手法豐富了畫面內容,同時還增加了觀眾陌生新奇的觀賞體驗,充滿著導演詩意情懷的表達。
二、現(xiàn)實主義的隱喻
現(xiàn)實主義最初是哲學術語,后被廣泛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中,自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誕生以來,電影就充滿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觀察與思考,現(xiàn)實主義在不同程度上貫穿著電影發(fā)展的始終。無論是形式的先鋒派影片,還是故事片,都或多或少暗含著現(xiàn)實的影子。
(一)對不同階層人民生活的審視
詩意紀錄片的零散性也恰恰增添了畫面的豐富性。零散的畫面涵蓋范圍廣泛,包羅萬象,而正是這些碎片式畫面,才愈發(fā)顯得自然、真實。
《持攝影機的人》中場景涵蓋城市中的各個角落,包含了不同階層、形形色色的人,表面看似雜亂無章,實則充滿對現(xiàn)實世界的審視與關懷。片中有普通工人也有殷實的闊太太,有剛出生的嬰兒,也有飽經(jīng)滄桑的年長者等多種多樣的人物,而交叉剪輯的手法也將現(xiàn)實差別凸顯得更加強烈。例如片中14分27秒處,運用仰拍手法將充滿煙霧的工廠顯得威猛高大,緊接著略帶俯拍式地記錄勞作的勞工,仰拍俯拍接連運用,突出表現(xiàn)勞工的辛苦,同時也表達出對勞工的同情。影片中多處出現(xiàn)醫(yī)院中新生兒的畫面,甚至直接將嬰兒的接生畫面大膽展示出來,能夠感到導演對新生命的熱愛。無數(shù)細節(jié)都能感受到影片對渺小人物的深刻同情,傳達出導演對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xiàn)實的思考。
(二)對當時社會生產狀況的觀察
盡管運用多種花式的形式技巧,詩意紀錄片在攝錄時,總能不經(jīng)意間記錄下當時的生產狀況,這一點在影片《持攝影機的人》中尤為突出。
《持攝影機的人》將社會中的狀況表現(xiàn)得細膩豐富,店鋪、工廠、電車、火車,等等。觀眾可以看到宏偉的教堂,攝影機旋轉方向后又能看到貧苦人民居住的茅草屋;可以看到郊區(qū)中火車馳行,緊接著又能看到街道上的電車。影視藝術作品中運動多變的影像,賦予了都市生活持續(xù)活力的生命。電車、火車,大街小巷人來人往,這一切都代表著當時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富有靈動的生活氣息。
三、《持攝影機的人》對當下的啟示
藝術源自于生活,但同時又高于生活。紀錄片作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同時具備詩情畫意的情懷和對現(xiàn)實的觀照,才能被廣泛大眾所接受。
(一)現(xiàn)實與詩意的交融
影像的詩意化可以增強影片的奇觀感,然而電影作為雅俗共賞的大眾美學,僅僅注重形式反而難以達到詩意抒情效果,“好萊塢的類型大片營造的影像奇觀層出不窮,但由于缺乏人文精神的浸潤,大多流于一種視聽效果,并不能真正進入觀眾的心靈?!盵5]立足于現(xiàn)實中的細節(jié)真實,往往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情感,流傳百世。而詩意又能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帶來更多感動,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對后世產生影響,往往是在詩意的基礎上帶來現(xiàn)實思考,或是在現(xiàn)實中用抒情藝術形式升華。
影片《持攝影機的人》不僅對后來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產生重要影響,對當下時代的影響亦是舉足輕重的。影片《持攝影機的人》運用看似渺小的攝影機,詩意化地展示了大千世界。我們能夠看到當時社會的生活圖景,能看到有新生嬰兒來到世上的希望,也有人們受傷離開的失落,就算是充滿形式感的詩意紀錄片也能帶來對現(xiàn)實、對人生的感悟,這就是影片《持攝影機的人》的魅力所在。欣喜、失落縱橫交錯,人生百味在片中被詮釋得恰到好處。
(二)新時代的人們更需現(xiàn)實關懷
歷史記錄的影像被今日的觀眾所見,又有了新的意義。如今,中國步入新時代,今日的人們觀看《持攝影機的人》時為之震撼的有影片所展示的時代生活狀況,還有存在于20世紀20年代的每一個生命。
影片中14分44秒處勞工背著沉重的箱子順著階梯往上攀爬,而巧妙地仰拍手法顯得階梯無比高大,宛若沒有盡頭,其間穿插紡織工人、工廠工人畫面,表現(xiàn)導演對所處社會現(xiàn)實中底層人民的觀照。
新時代,我國無論是在生活水平還是在生產力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對比過去,我們是幸運的,但如今仍然還有很多貧苦人民,也有很多人在為工作辛苦奔波。
社會是不斷進步的,今日的人們更不能滿足于現(xiàn)狀。新時代以來,“精準扶貧”政策給貧苦人民帶來了溫暖與關懷,在走向全體脫貧的同時保障了社會治安,中國社會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下的社會更需要溫暖關懷。
四、結語
詩意化的紀錄片帶來的不僅僅是藝術形式上的超越,同樣也有著對現(xiàn)實主義的思考。一部好的紀錄片往往是詩意與現(xiàn)實相互交融的。影像能夠傳達情感,也能調動廣大受眾的情緒,新時代下的中國社會需要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同時不能脫離當下現(xiàn)實,以及對當下現(xiàn)實的觀照與思考。
參考文獻:
[1][美]比爾·尼可爾斯.紀錄片導論[M].陳犀禾,劉宇清,鄭潔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119).
[2][英]吉爾·內爾姆斯.電影研究導論 插圖第4版[M].李小剛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481).
[3]劉紅梅.回到未來——吉加·維爾托夫的先鋒電影理論與實踐[J].當代電影,2018,No.272,84-88.
[4]朱賓忠.歐美文藝思潮及文學批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151-152.
[5]沈義貞.現(xiàn)實主義電影美學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