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巖 劉偉
摘要: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要達到聲情并茂,就應該借助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能把凝練的詩歌進行擴展,從而還原詩歌里的完整畫面。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置身于詩境,領(lǐng)略詩歌里的優(yōu)美畫面。
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古典詩歌教學;詩歌畫面;詩歌意境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6-123-1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語言凝練,意境深邃,有些古詩歌,意境隱晦,內(nèi)容曲折,寫作的年代又距離我們很遙遠,更加深了理解的難度。而目前的中學生,抽象的認知能力膚淺,又疏于對當時寫作背景的感知,所以很難透徹的理解和把握古典詩歌。但是我們?nèi)绻軌蚪柚诂F(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信息技術(shù)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它能夠把詩歌中冷冰冰的語言文字,活生生的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仿佛置身于其中,從而與詩歌里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因此,信息技術(shù)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集文字、音樂、圖畫和動態(tài)為一體,使感知、理解和想象相結(jié)合,融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于同一時空”的學習平臺。那么信息技術(shù)對古典詩詞的教學到底能夠起到什么作用?接下來,筆者結(jié)合教學的實踐進行探討。
一、信息技術(shù)能幫助學生還原詩歌里面的完整的畫面
詩歌的語言往往是抽象和晦澀的,帶有很大的跳躍性,從這個意象一下子跳到別的意象上,而中間沒有任何的過渡和橋梁,畫面移動的幅度較大,這就需要讀者必須有一定的聯(lián)系和想象的能力,通過想象,把詩歌當中省略的內(nèi)容加以補充,使之形成一幅幅連續(xù)、和諧、整體的完整的畫面,只有這樣,讀者才能走進詩歌,才能走進詩歌里面的情境。這對于詩歌賞析功底薄弱,文學底蘊膚淺的學生而言,無疑難度較大,但是如果借助于信息技術(shù),就很容易做到了。信息技術(shù)能讓學生身臨其境,觀畫面之形,聞畫面之聲,讓學生為之動容,通過信息技術(shù)把省略的和跳躍性的內(nèi)容完整、逼真、詳盡的還原出來,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完整的意境,體會到作者的整體思路和情感。
例如《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短短四句話,作者共問了童子三個問題,但是從詩歌的字里行間中,如果不借助于聯(lián)想和想象,就很難把詩歌中省略的空白串聯(lián)起來,進而形成一片連續(xù)和完整的畫面。如果借助于信息技術(shù),那就簡單多了,通過信息技術(shù)的事先制作,我們就可以直觀形象的看到了這樣的一副完整連貫的畫面:作者問童子,你的師傅到哪里去了?童子天真的說,我?guī)煾档讲伤幦チ?。作者又問,到哪里采藥了?童子又說,到這座山里,多媒體此時展示綿延不斷的群山,作者最后問,到山里什么地方采藥?童子搖了搖頭,說山太大了,我也不知道山里的什么地方?畫面即可展示遠處云霧繚繞,高聳入云的大山……。而作者臉上的表情變化也能展示出來,由最初的失望到有希望,再變?yōu)閻澣蝗羰У男睦碜兓?。這些細膩的情感的變化,通過信息技術(shù),也能溢于言表,從而還原可整個詩歌的完整的畫面。
二、信息技術(shù)能幫助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
古典詩歌大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詩歌中優(yōu)美的畫面,卻是抽象的,晦澀的,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它是用冷冰冰的文字間接的表達出來的,只能通過想象在頭腦中間接的浮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來的意境也很模糊。而借助于多媒體就能夠把這些冰冷的文字轉(zhuǎn)化成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畫、一首首動聽悅耳的音樂和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即把抽象、晦澀的文字內(nèi)容轉(zhuǎn)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可感的直接的形象。這樣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就不是冷冰冰的死的文字,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的真實的視覺和聽覺形象,從而能抓住學生注意力,形成視覺和聽覺表象,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帶入形神兼?zhèn)?、動靜結(jié)合的情景中去,才能形成一種意境,才能讓學生身歷其境,走進詩歌的畫面里,走進詩歌的意境中。
比如周邦彥的《蘇幕遮》的上片,有三句對荷花的描寫“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三句堪稱寫荷花的流傳千古的名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稱贊此語“真能得荷之神理”,但是讓學生通過文字間接的理解,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諦和意蘊,因為它有一個時間的推移的過程。如果利用信息技術(shù),制作一幅動畫,創(chuàng)設情境,就能達到詩畫交融,從而幫助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于是我就播放了一段動畫,畫面當中,一個清爽的早晨,詞人漫步荷塘邊,放眼望去,曲曲折折荷塘上面,滿眼都是田田的荷葉,上面滾動一顆顆碩大的露珠,太陽慢慢的升高了,露珠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fā)迷人的光澤。一會就慢慢的變干了,荷塘像被洗滌過一樣,看上去更加碧綠凈潔,這時,微風過后,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葉,微微顫抖,更加顯示出它的裊娜身姿和風姿綽約的神韻。播放完畢之后,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假設自己就是當年的作者,讓學生置身于荷塘,身歷其境,眼前重現(xiàn)當年的畫面,使學生完全陶醉于其中,真正的走進詩歌的意境中,理解那種清新、恬靜和淡雅的境界。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shù),有利于還原詩歌里的畫面,有利于幫助學生進入到詩歌的意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但是古典詩詞意蘊和意境的把握,不能光靠信息技術(shù)的手段,學生也應該仔細體味語言文字的魅力,把二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在感受信息技術(shù)帶來感官刺激的同時,也要思考和揣摩語言文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鑒賞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