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誠
【摘要】 目的 探討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影響因素。方法 15例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 依據患者是否存活分為存活組(5例)與死亡組(10例)。觀察分析其臨床特點及預后影響因素。結果 15例患者中, 死亡率為66.67%(10/15)。存活組患者平均年齡(28.26±6.23)歲小于死亡組的(45.23±3.05)歲,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度比例20.00%低于死亡組的80.00%, 機械通氣時間(16.26±7.05)d、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15.59±10.03)d均長于死亡組的(6.23±5.07)、(6.29±4.06)d, 氧合指數(110.50±15.69)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死亡組的(83.64±22.13)mm Hg,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疾病中, 患者的年齡、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分度、機械通氣時間、氧合指數、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與患者的預后有一定的聯系。
【關鍵詞】 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特點;預后;影響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16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fā)病原因主要是患者的肺部疾病、挫傷以及有毒物質等因素對患者的肺部造成傷害導致的, 還有部分是由于患者的身體受到多種原因導致的感染、創(chuàng)傷以及大型手術治療等。在臨床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主要表現為呼吸頻率加快、口部發(fā)紺以及極度缺氧等癥狀[1-3]。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死亡率較高, 所以在對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進行治療時, 一定要及時采取高效的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 將治療效果最大化, 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 要依據患者的疾病發(fā)展狀況以及相關的會導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早期的預防, 并制定相適應的治療方案[4-6]。為了探究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影響因素, 本文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5例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進行探究分析,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
15例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 男女患者比例為9︰6, 感染病菌類型:細菌感染6例, 真菌感染5例, 細菌與真菌共同感染4例。依據患者是否存活將患者分為存活組(5例)與死亡組(10例)。所有患者均依據規(guī)范的診斷標準, 并經過嚴格的檢查確診為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此次實驗研究前已經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相關的實驗研究意義與方法, 患者或其家屬已經簽訂知情同意書, 并在實驗研究中, 所有研究過程與操作均嚴格依據規(guī)范進行, 可以確保實驗結果的可信度與規(guī)范性。
1. 2 方法 詳細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 并準確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病情發(fā)展歷程、機械通氣時間、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分度等相關數據信息。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患者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影響因素。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15例患者中, 死亡率為66.67%(10/15)。存活組患者平均年齡(28.26±6.23)歲小于死亡組的(45.23±3.05)歲,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度比例20.00%低于死亡組的80.00%, 機械通氣時間(16.26±7.05)d、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15.59±
10.03)d均長于死亡組的(6.23±5.07)、(6.29±4.06)d, 氧合指數(110.50±15.69)mm Hg高于死亡組的(83.64±22.13)mm Hg,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臨床中主要表現為患者的低氧血癥, 病情發(fā)展速度較快, 有較高的死亡率, 為了降低疾病導致的死亡, 需要在疾病發(fā)病的早期給予患者及時高效的治療, 控制病情的發(fā)展, 由此可見, 早期的診治對治療效果有較高的影響[7-9]。
在此次實驗中主要對15例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進行對比研究, 主要研究患者的年齡、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分度、機械通氣時間、氧合指數等一般資料與患者預后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 15例患者中, 死亡率為66.67%(10/15)。存活組患者平均年齡(28.26±6.23)歲小于死亡組的(45.23±3.05)歲,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度比例20.00%低于死亡組的80.00%, 機械通氣時間(16.26±7.05)d、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15.59±10.03)d均長于死亡組的(6.23±5.07)、(6.29±4.06)d, 氧合指數(110.50±15.69)mm Hg高于死亡組的(83.64±22.13)mm Hg,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患者的死亡率為66.67%, 疾病的預后效果較差, 當患者發(fā)病后, 如果不能及時地給予患者適宜的治療, 就會導致疾病的不斷發(fā)展直至患者死亡。所以應該對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者給予足夠的重視, 及時進行治療。此次實驗結果得出, 患者的年齡、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分度、機械通氣時間、氧合指數、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與患者的預后效果相關, 是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 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治療的效果。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 患者的身體素質與機體各種器官功能等也在不斷的下降, 導致患者在患病后恢復過程延長, 并且恢復的效果較差[10-15]。
相關研究表明, 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極易發(fā)生混合型繼發(fā)性感染, 導致患者的預后效果較差, 此次實驗中并未對此類患者進行研究, 應該在治療后的研究中加以分析。此次課題研究的可行性較高, 但是由于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疾病的臨床表現復雜, 并且其預后影響因素也較為復雜多樣, 所以在之后的相關實驗研究中應該將其臨床特點與預后影響因素分別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 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疾病中患者的年齡、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分度、機械通氣時間、氧合指數、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住院時間與患者的預后效果相關, 所以應該在之后的治療中對患者的通氣情況加以改善, 并給予患者一定的預防感染, 降低相關的影響因素對治療效果的影響, 提高治療的效果, 并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 劉瑩, 鄧西龍, 潘越峻, 等. 重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肺部超聲影像特點. 廣東醫(yī)學, 2018, 39(16):2442-2446.
[2] 秦蘅, 王導新. 中青年和老年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預后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7(14):13-16, 20.
[3] 田鐵英. 血必凈注射液聯合氨溴索治療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79):15584.
[4] 賀嵐. 血必凈注射液聯合大劑量氨溴索治療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及對血漿TXB2、ET-1、IL-8表達的影響.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6, 25(36):4023-4025.
[5] 李偉, 斯一夫, 姜建平, 等. 體外膜肺氧合輔助治療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例并文獻復習. 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 2017(15):37-39.
[6] 張志強, 馬海英, 馮憲軍, 等. 重癥肺炎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臨床特點與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6):1297-1299.
[7] 付會文. 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特點危險因素分析. 臨床肺科雜志, 2016, 21(10):1915-1917.
[8] 陳浩忠. 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特點與預后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醫(yī)學工程, 2017(9):98-100.
[9] 夏志成, 章柏平. 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征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浙江臨床醫(yī)學, 2016, 18(12):2284-2285.
[10] 張丹丹, 胡建軍, 陳成水. 重癥肺炎并發(f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63例診治分析. 醫(yī)學研究雜志, 2013, 42(4):170-172.
[11] 陳慧, 莊平, 胡淑英, 等. 重癥肺炎疑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臨床診斷及治療觀察. 醫(yī)學信息, 2015, 28(22):182.
[12] 王瑞梅. 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臨床分析.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4, 6(18):78-80.
[13] 費琳. 重癥肺炎并發(f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分析. 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 2014, 34(4):477-478.
[14] 趙晶晶, 周小妹, 姚莉. ICU重癥肺炎患者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 2018, 17(6):29-32.
[15] 任志慧. 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fā)病狀況及對預后影響的臨床分析. 中國醫(yī)科大學, 2011.
[收稿日期:20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