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科 劉自強 林艷秋 吳夢珍
【摘要】 目的 早期綜合干預對精神發(fā)育遲滯(MR)患兒智力和運動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80例精神發(fā)育遲滯患兒,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患兒采取早期綜合干預, 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guī)治療。比較兩組患兒治療6個月后發(fā)育商(DQ)、發(fā)育年齡(DA)及治療前后社會生活能力評分。結(jié)果 治療6個月后, 觀察組患兒適應性、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和個人-社交的DQ及DA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 兩組患兒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總分、標準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兒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總分(33.47±8.38)分、標準分(7.85±0.17)分均高于對照組的(29.72±7.13)、(7.67±0.31)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干預在顯著提高精神發(fā)育遲滯患兒的感覺綜合能力、適應行為技能同時可促進其智力發(fā)育。
【關(guān)鍵詞】 精神發(fā)育遲滯;兒童;早期干預;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99
Improvement effect of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intelligence and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FENG Wen-ke, LIU Zi-qiang, LIN Yan-qiu,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Yangchu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Yangchun 529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intelligence and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MR). Methods? ?A total of 80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developmental quotient (DQ) and developmental age (DA)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and social life ability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6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DQ and DA scores of adaptability, great exercise, fine motion, language and personal-social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higher total and standard scores of baby-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living ability scale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total score of baby-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living ability scale as (33.47±8.38) points and standard score as (7.85±0.17)points than (29.72±7.13) and (7.67±0.31)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ensory ability and adaptive behavioral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nd promote thei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Mental retardation; Children; Earl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Effect
精神發(fā)育遲滯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發(fā)育障礙性疾病, 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報道其發(fā)病率約為3‰~5‰, 以智力落后、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等能力低下或精神發(fā)育不全為主要臨床癥狀, 其言語、注意、記憶、理解、洞察、抽象思維、想象以及心理活動能力都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1, 2]。目前由于各種高危因素的增加, 精神發(fā)育遲滯患兒的數(shù)量也出現(xiàn)了明顯的增加。目前對于該病尚無特效藥物, 康復治療依然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手段。本院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精神發(fā)育遲滯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40例患兒進行早期綜合干預, 取得了良好的康復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80例精神發(fā)育遲滯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患兒中男19例, 女21例;年齡6~36個月, 平均年齡(18.52±5.87)個月;輕度27例, 中度8例, 重度5例。對照組患兒中男21例, 女19例;年齡6~36個月, 平均年齡(18.86±6.12)個月;輕度25例, 中度10例, 重度5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依據(jù)《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3](第3版)進行診斷;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 患兒年齡6~36個月;康復治療時間≥6個月。排除標準:合并有腦癱、嚴重的遺傳代謝病、神經(jīng)性疾病等其他影響康復的基礎(chǔ)疾病以及正在服用精神類藥物的患兒。
1. 3 治療方法 觀察組的患兒實施早期綜合干預。具體為:增強患兒的平衡能力、運動協(xié)調(diào)性、認知行為能力以及語言能力。主要采用感覺統(tǒng)合法、刺激法、神經(jīng)發(fā)育療法、本體感覺促進法。治療時間為1個療程(6個月), 頻率為5次/周, 60 min/次;同時對患兒家長進行醫(yī)學科普教育, 家長隨時掌握治療進展并能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進行。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guī)治療, 患兒進行1~2周的常規(guī)康復治療, 之后進行家庭康復治療。6個月后對兩組患兒進行綜合評價。
1. 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Gesell發(fā)育診斷量表[4](1992年版, 0~6歲)在治療前后對兩組患兒的適應性、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和個人-社交等5個方面進行評價, 比較兩組患兒DQ及DA;采用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4]對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的社會生活能力進行評分并比較。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 1 兩組患兒治療6個月后DQ及DA比較 治療6個月后, 觀察組患兒適應性、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和個人-社交的DQ及DA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6個月后, 兩組患兒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總分、標準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有學者研究認為精神發(fā)育遲滯的發(fā)病原因多與遺傳因素有關(guān), 因此沒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的特效藥, 后期的康復治療依然是其主要治療手段[5-7]。在既往的臨床實踐中, 由于受到社會經(jīng)濟水平、醫(yī)療技術(shù)條件等客觀條件的限制, 對患兒的疾病沒有足夠的重視, 以至于多數(shù)患兒沒有得到積極有效的治療并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隨著患兒年齡的增加, 其與正常兒童的差距越來越大, 各方面的能力明顯下降, 最終患兒的心理及社會適應障礙等均出現(xiàn)嚴重問題, 給患者家庭增加極大的心理及經(jīng)濟負擔[8-12]。有研究報道認為[6], 早診斷早治療是當前針對精神發(fā)育遲滯患兒最為有效的干預方式?;純旱目祻椭委熓情L期的治療過程, 在整個治療階段均需要進行科學鍛煉?;純杭议L對治療的態(tài)度以及治療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同樣是影響患兒預后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發(fā)育早期施行正確的行為干預和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兒的生存狀態(tài)。甚至有學者研究后認為[7], 最早在6個月內(nèi)進行康復治療, 預后狀況能夠得到顯著提高。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治療6個月后, 觀察組患兒適應性、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和個人-社交的DQ及DA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 兩組患兒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總分、標準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兒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總分(33.47±8.38)分、標準分(7.85±0.17)分均高于對照組的(29.72±7.13)、(7.67±0.31)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干預在顯著提高精神發(fā)育遲滯兒童的感覺綜合能力、適應行為技能同時可促進其智力發(fā)育。
參考文獻
[1] 楊立星, 鄒林霞, 陳維華, 等. 引導式教育結(jié)合聽覺統(tǒng)合訓練治療學齡前兒童智力低下的臨床研究.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5,?23(10):1106-1109.
[2] 張艷敏, 段佳麗, 高超. 針灸配合小兒智力糖漿治療精神發(fā)育遲滯療效評價. 北方藥學, 2018, 15(7):191-192.
[3] 李靜, 陳繼順, 強旭, 等. 中國兒童精神發(fā)育遲滯致病生物因素的Meta分析.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46(5):711-715.
[4] 王中柱, 李丹華, 魏旭東. 早期干預對精神遲滯患兒的作用效果分析.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7, 25(12):1769-1770.
[5] 楊曉輝, 鄧湘綺. 針灸聯(lián)合康復治療兒童精神發(fā)育遲滯的效果分析.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9, 13(1):149-150.
[6] 李雪榮, 蘇林雁, 羅學榮, 等.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兒童青少年部分的修訂與現(xiàn)場測試.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2, 16(4):230-233.
[7] 王素麗, 李文妍, 岳保珠, 可視音樂治療對小兒精神發(fā)育遲滯的康復影響.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7, 25(7):718-719.
[8] 趙楠子. 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在改善HIE患兒智力及運動功能發(fā)育中的作用. 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 2017, 38(5):144-145.
[9] 張佳琳. 可視音樂療法對精神發(fā)育遲滯患兒智力發(fā)育及適應行為能力的影響. 醫(yī)學新知, 2018, 28(1):91-92.
[10] 劉月余, 胡繼紅, 蘇珍輝, 等. 水療結(jié)合游戲?qū)Πl(fā)育遲緩患兒智力和運動影響. 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 2018, 44(7):43-45.
[11] 劉鋒偉. 綜合神經(jīng)康復治療對精神發(fā)育遲滯兒童的療效分析.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7, 29(13):8-9.
[12] 張艷敏, 高超, 段佳麗, 等. 機構(gòu)協(xié)同家庭對精神發(fā)育遲滯患兒早期干預的前瞻性研究.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9, 11(1):144-147.
[收稿日期: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