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警梅
關鍵詞:初中作文;有效批改;方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2-0086-01
作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很大的一部分,更是在中考中占據(jù)了三分之一的分數(shù),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把這部分知識點為學生分析好,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教師要怎樣為學生分析作文這個知識點,首先教師要找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這些問題的存在,然后教師再進一步為學生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學生的作文分數(shù)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為學生分析該知識點的關鍵,也就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完整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該知識點,在以前的教學模式中,是以“學生寫,老師改”的教學模式進行,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浪費了大部分的時間,所以教師在為學生分析該知識點時,要打破以前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達到教學目標。
1.教師要做到“精批細改”,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所謂“精批細改”,就是教師在看學生作文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精批”,就是教師要仔細閱讀學生的作文,幫助學生找出作文的不足及學生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的不足,讓學生把自己的缺點加以改正,這樣學生的作文就能提高。而“細改”則是學生自己改自己的毛病,也就是教師在為學生找出學生的不足之后,學生自己對自己的缺點一一改正,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提高課堂質(zhì)量,而學生則可以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幫助自己在中考中能取得自己想要的分數(shù),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閱讀學生的作文時,會遇見這樣的情況,就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怎么運用修辭手法,就導致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沒有靈魂,不能引起讀者的注意,這樣一來,閱卷老師就不會給學生打太高的分數(shù),都是一些常見的分數(shù)。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這樣做,比如學生的原話是“秋葉落在地上,孩子們在秋葉上玩耍”,這句話教師可以加評語在一旁,即“要學會適當?shù)倪\用修辭手法,讓句子產(chǎn)生靈魂”,而學生在看見老師的評語之后,可以這樣改:“秋葉懷念大地母親的懷抱,紛紛落下,像一個高興的孩子”。學生在教師這樣的指導下逐漸的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讓自己的作文更具吸引力,而教師也逐漸地提高教學質(zhì)量。
2.教師引導學生“互批、互改”,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教師在為學生分析批改作文的過程中,不能少了學生的參與,也就是說教師在改學生的作文時,要讓學生也參與進來,同時教師引導學生之間互相批改作文,這樣可以讓學生學習其他學生的寫作手法,取長補短,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幫助自己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在互相批改作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在一旁為學生分析疑惑,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其他學生的寫作手法,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在批改其他學生的作文時,要做好筆記,在批改的過程中把別人的優(yōu)點記下來,幫助自己在以后的寫作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以提高自己作文的質(zhì)量,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達到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學生在批改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批改、閱讀,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批改的質(zhì)量,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在批改的過程中更好的理解寫作手法,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在批改的過程中,要提醒自己現(xiàn)在是以老師的身份為同學批改作文,也就是學生在批改時要站在老師的角度看待問題,同時要以學生的身份做筆記,記下運用得好的寫作手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3.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以提高寫作能力
有這樣的一句話:“指出別人的缺點容易,而指出自己的缺點則是很困難”,這句話告訴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對自己的缺點有清楚的認識,要求學生在指出別人的缺點時也要審視自己,是不是有一樣的缺點,而教師可以利用這句話來為學生制定一套新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本人來批改自己的作文,要求學生在批改的過程中要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教師以這樣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批改自己作文的過程中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不足,還可以讓學生改變自己錯誤的寫作方法,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達到教學目標。
作文批改,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而是學生與老師共同的事,也就是說教師在為學生批改作文時,要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己來批改自己的作文,除了這樣的教學方法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批改作文,讓學生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彌補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從而提高課堂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初中語文課程標準[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4)
[2]葉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J].中國語文,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