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曉東 王秀瑩
摘要:生本視閾下的學生應該是課堂語用教學活動的主人,只有始終圍繞學生這個教學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的運用語言,掌握語言交流工具,這對于學習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在生本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應該注意確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選擇合適的內容,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運用客觀的教學評價,從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從實際教學經驗出發(fā),主要圍繞“生本”視閾下中小學語文語用教學策略進行了思考,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生本視閾;中小學語文;語用教學;策略
引言:
作為母語的語文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學科,然而最能體現(xiàn)語文重要特點之一的就是語用?;\統(tǒng)地講,語用是由閱讀、口語交際、識字寫字三部分組成,語文的核心被形象體現(xiàn)出來。語文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語用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之后,還應該能夠正確合理地運用語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語言,才可以實現(xiàn)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這也是新課標提出的重要要求。
一、生本教育的內涵
生本教育,即“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生本教育既是一種具體的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生本教育強調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成為學習的主人。與傳統(tǒng)的師本化、填鴨式教學死板、僵硬、單方面的教學方式相比,生本理念指導下的生本教育有著巨大的穿透力、沖擊力與感染力。在“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的指引下,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溝通,用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本”視閾下,廣大教師需要反思自身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尊重和樹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深人開展生本教育,激發(fā)教學的活力,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
二、“生本”視閾下中小學語文語用教學的策略
(一)確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讓語用方向明確
教學目標的確定,決定著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師應站在學生、教材編者及教師三維不同的角度確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強調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學生行為發(fā)生了與教學目標的規(guī)定相應的變化,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只有從學生的角度甄別選擇恰當?shù)慕虒W目標,學生才會更得意、得言、得法甲。例如設計《桂林山水》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在課文中找出運用“比較”寫法的句子,并能說清楚比較的對象。這樣的具體教學目標,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快速識別出“比較運用”寫法的句子,還能掌握其運用。有了如此明確而簡約的目標,為學生進行扎實的言語表達訓練指明了方向。
(二)選擇合適的內容,讓語用落地生根
有效的教學方向應該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從學情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程度,關注學生與文本的共鳴點。對于選人語文教材里的那些精彩的作品,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研讀文本,同文本、作者交流。教師全面透徹地把握文本,才能引導好學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啟發(fā)了我們如何把“教的過程”策劃轉變?yōu)椤皩W的過程”。例如在講授《詹天佑》這篇課文,可以不按以往習慣性的教學思路,抓住“杰出”“愛國”兩個關鍵詞,體會人物精神;而是在學生讀通、讀順文章后設計了如下思考問題:(1)你認為文中哪個詞一定不能少,如果少了對文章有什么影響?(2)文中選取了三個典型事例來敘述詹天佑克服了三個困難,假如當時的報紙要報道詹天佑的事跡,該如何寫?(3)設計詹天佑“開鑿隧道”的說明圖并配上文字介紹。
(三)關注學生的個性,讓語用成為內需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虼?,提倡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彰顯個性,張揚自我,將使課堂煥發(fā)生命的精彩。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創(chuàng)設一個主體化、多邊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間,設計開放而富有彈性的情境,使學生擁有一個放飛想象、展現(xiàn)個性的寬松氛圍,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如《窮人》一文,在教學結束時,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景:當桑娜拉開帳子,漁夫看到什么?他的神態(tài)、動作會怎樣?會說些什么?他們后來又可能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續(xù)寫《窮人》的故事。這些或意境想象,或補續(xù)想象,或再現(xiàn)想象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思維,使他們從自我出發(fā),多元感受,多元體驗,不管是用語言來交流還是用文章來表達,都是那么豐富多彩、極富個性。
(四)客觀的教學評價,強化語用能力指導
在語用背景下為了獲得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還不能忽視教學評價這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有效性。語用實際上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是一個從眼到心再到手的過程,所以閱讀教學的開展不能只局限在表面形式上,對于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進行客觀的評價,準確把握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狀況,進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一般來說,教師可以選擇運用推進式、追蹤式、延伸式的評價方式,從而創(chuàng)設相應的課文情境,并且將學生帶人這樣的情境中,促使學生對語言語用的知識和技巧更好地把握。再加上教師的適時的鼓勵和贊賞,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自信心,這樣一定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例如對于《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的閱讀,在學生了解到小女孩的遭遇后,可以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聯(lián)想一下故事的后續(xù)情景。之后聯(lián)系自身生活,并對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學習態(tài)度進行評價和引導,促使學生通過這則童話故事懂得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結束語:
總之,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語文學習實踐性來體現(xiàn)語文的語用價值。語用就是語言學習的最重要價值。教師要在實踐中探索更為科學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實現(xiàn)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真正體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李澤民,高健.“語用”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7(13):48-51.
【2】錢克章.語用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基礎教育研究,2015(10):58.
【3】宋美英.語用背景下閱讀教學中的語境關注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6(30):56.
【4】劉艷霞.“生本”視閾下中小學語文語用教學的研究——以喀什市為例【D】.喀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