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軍
摘 要:“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作為高中語文學科的四維核心素養(yǎng)之一而成為學科教育所應重點傾向的內容與目標之一。其具體含義為:通過閱讀鑒賞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藝術而體驗豐富情感、激發(fā)審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領悟人生哲理,并逐漸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養(yǎng)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依據此,對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培育則可從體驗美、思考美與表現美此三維度出發(fā)進行貫徹落實。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素養(yǎng);培育
中國著名哲學家張世英曾對人生有過四種境界的言論: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與審美境界,即審美境界作為人生最高層級的境界存在。因為只有知道何為美、為何美,主體在本能地趨向美的過程中才可真正收獲關于人生的快樂與幸福。這也便是“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作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而指導學科教學實際的緣由。依據此素養(yǎng)的具體含義,則可將對其的培育劃分為體驗美,體悟情感而激發(fā)想象;思考美,感受思想而領悟哲理;表現美,語言表現而力促創(chuàng)造此三步來進行。
1.體驗美,體悟情感而激發(fā)想象
體驗美是生成美的思考、美的表現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前提。而如何讓學生體驗到美便成為首需思考的一個問題。落實至文本閱讀鑒賞中,教師則可引導學生透過外在的語言藝術進行關乎文本內容的審美想象及情感體悟,以在文本范圍內感知美、體驗美。
例如:在《再別康橋》一詩的講解中,在同學們的初讀之后,我則先向同學們簡要敘述了作者徐志摩在康橋生活的經歷、康橋對其的意義及本詩接近6年后重游此地而寫出的背景,以讓其具有初步的詩歌情感體悟。此后,我則伴隨配樂進行了詩歌情感化范讀,而并沒有播放情、景、聲兼?zhèn)涞脑姼鑝v,且走下講臺,在課桌之間的過道中來回踱步朗誦,此種形式不僅能夠鍛煉同學們通過文字鑒賞與朗讀進行審美想象的能力,而想象遠比實際的見聞要來得美些,而且還能夠讓其最大限度上集中注意力、靜心凝神細細感受文字所傳輸的無限熱愛、留戀的情感。這種想象型的審美體驗是現代多媒體的圖片、影視等功能所無法代替的,而為之后的思考美與表現美奠定了堅實的詩歌美感領悟基礎。
2.思考美,感受思想而領悟哲理
美之所以為美,不僅僅在于其外在形式,更重要者實在于在美的形式之下美的靈魂,即具有一定的深刻思想性、甚而人生哲理,此亦是“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此一維學科核心素養(yǎng)定義的闡述中所提及的關鍵詞匯。因此,繼“體驗美”之后,則應是進一步深入文本,進行“思考美”的環(huán)節(jié),以在使文本美得到極大挖掘與釋放的同時,使學生主體受及更多的審美滋養(yǎng),提升審美能力。
例如:在《琵琶行并序》一文按照上述方式的“體驗美”環(huán)節(jié)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等的琵琶表演藝術描寫、及文章整體統(tǒng)一化七字一句等的語言此外在形式的美的體驗之后,我則從此美入,向同學們發(fā)問:“描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一段對于無論對于音樂藝術,亦或是文學文字的研究而言皆是很好的素材,因為其涉及琵琶的音色、奏法而亦具有整齊、生動的語言藝術特征。但除此之外,在此之內,還具有可令人深思的內涵。試通過此處描寫的順序,想象琵琶女所彈奏的音樂形式,體味由此傳達出的內心情感”。這便是使同學們由對美的體驗通向對美的思考的過渡,是對其認知到在“幽咽泉流冰下難、凝絕不通聲暫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劑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語言與所述曲調變化順序下所含有的琵琶女內心從憂傷、痛苦傾訴、再到平復無言的情感變化的促力。在此之后,我又有對諸如“結合琵琶女的人生經歷,談談你對人生得失、變化等問題的看法”、“結合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試進行對‘知音’的看法”等問題。這便是在上述外在美的體驗之后更進一步的對文本內在思想和哲理,即內在美的挖掘,而推動著同學們審美能力及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
3.表現美,語言表現而力促創(chuàng)造
在內向的體驗美、思考美之后,必得經過外向的表現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階段才可真正推動主體由體驗美與思考美環(huán)節(jié)得出的美的理解與審美能力的深入和升華。這也便是“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此素養(yǎng)的概念中具有“逐漸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此說的緣由。而源于此概念闡述,表現與創(chuàng)造美的方式則可通過口頭或書面的語言表達。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學中,在上述的體驗美與思考美環(huán)節(jié)之后,為鍛煉同學們們表現美的能力,我則以聲音表現為原則,讓其進行文本的分段朗誦,力求最大限度上契合作者月夜獨自漫步的立場、情境與情感,同學們則在一遍遍的練習中努力揣摩著對此的表現方式,此過程則是其進行審美力深化、審美素養(yǎng)潛移默化提升的過程。在此之后,我則又讓其鑒賞文中諸如“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等語句,并進行書面仿寫。此皆將緩步促成學生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提升、審美素養(yǎng)及語文學習水平的進步。
審美培育是一項在教育“教書育人”原則下關乎學生語文文字學習水平、人生幸福感的重要教育任務,其語文教學中通過閱讀鑒賞優(yōu)秀作品發(fā)生,發(fā)生方式則應依據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其概念要義的闡述而遵循體驗美、思考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順序原則。
參考文獻:
[1]陶玖玲.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9):56.
[2]鄭敏.語文課堂教學的審美境界[J].文學教育(下),2017(0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