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宜
【摘要】新課標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自主學習是基礎,其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理念,更是一種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而提倡合作學習,培養(yǎng)合作精神,更是現代公民不可少的素質。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把握適當時機,激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動機;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探究能力;通過拓展自主、合作、探索學習的空間,增加學生探究體驗,進一步提升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思考方法,完善思考角度,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教給學生全部的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去自主地學習,主動地探索新知,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能夠在更高層次的學習中學會探究,最終具備不斷獲取新知識的終身學習的能力。筆者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堅持以此理念為指導,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一、把握時機,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動機
好奇心、好勝心以及興趣是兒童天生和強有力的動機因素。那么,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和他們的求知欲望呢?我認為,在教學中,要把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及學習興趣激發(fā)起來,轉變?yōu)橹鲃犹骄康膭恿?。最關鍵的一點,是教師能把握創(chuàng)設激起學生探究動機的時機。例如:在教學“認識一位小數”這一課時,先讓同桌之間合作量一量課本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學生最后發(fā)現所量得的結果都不是整厘米,無法說出準確數量時,我就抓住時機說:“到底能不能用厘米作單位來表示出長和寬的準確數呢?”“能?!薄澳敲?,我們該用什么數來表示呢?看看誰能從例1中尋找到解決這個為問題的辦法?!边@時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勝心就被激發(fā)起來了,都想盡快從例1中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證明自己的實力,所以自學、思考都特別認真,最終大部分同學都能達到目的。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要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我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都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間和機會。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中,讓學生推算一年有多少天前,向學生提出:“要算出今年有多少天,有很多種算法,看看你們能找到多少種?哪一種最簡便?下面請各合作小組進行討論、探究。比一比,哪一組協作得最好?!睂W生在這具有激勵性的問題情景下,興趣倍增,情緒高漲,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探究活動中。實踐證明,不管是自主探究還是合作探究,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動機(狀態(tài))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
二、合作操作,體驗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時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學生思維,帶動新一輪的交流與合作,并在交流與合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動手操作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中經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動手折一折、剪一剪、擺一擺、量一量等,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過程,使他們多種感官并用,在探索過程中自己發(fā)現規(guī)律,并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讓學生剪下一個圓,并要求把圓片對折,打開,換一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反復折幾次。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通過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發(fā)現圓心和半徑的規(guī)律,培養(yǎng)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又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我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不同鐘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1:都有兩根針。(長長的細細的一根叫分針,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時針)學生2:都有12個數。12個數把鐘面分成了12個相等的大格。接著讓學生自己轉一轉,說一說鐘面上的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學生3:順著時針轉的。這樣通過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充分體驗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開放課堂,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
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間,而開放的課堂則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有效保證。例如:在教學《分類》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已準備的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圖片、水果等,讓他們分類擺放。生1:把這些東西都擺放在一起。生2:擺放整齊。生3:把好玩的擺放在一起,好看的擺放在一起,好吃的擺放在一起。生4:把同樣的東西擺放在一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各抒己見,開放思維,進而開放課堂,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生帶來的東西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生1:我們組整理玩具有:汽車、火車、手槍……生2:我們組整理圖片有:奧特曼、機器人、哪吒……生3:我們組整理水果有蘋果、梨子、香蕉……(學生回答分類理由和方法時,教師適時引導,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評價。) 教師接著要求各小組再按不同標準把東西分類細化。生1:我們把汽車擺放一起,把火車擺放一起……生2:我們把奧特曼擺放一起,把機器人擺放一起……生3:我們把梨子擺放一起,把蘋果擺放一起……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探索更多的分類方式。生1:我們把玩具可以按有輪與沒有輪來分。生2:我們把圖片可以按畫面來分。生3:我們把水果可以按顏色、味道來分。整個過程開放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fā)展過程,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fā)現者、創(chuàng)造者,同時養(yǎng)成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時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討論、交流等活動中獲取知識,親自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激活內隱的思維活動,從而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提高數學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樹成.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方式初探[J].新課程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