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興趣是學生的重要動力,因此在英語課堂上如何激發(fā)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我們教師應該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法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英語,在英語課堂中找樂趣,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興趣;復習詞匯;課堂導入;設計任務
【作者簡介】凌云(1970-),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五中學,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這次市級公開課的課題是普通高中新課標Module 3 Unit 4 Astronomy? Period 2 Reading and Comprehending。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天文學”,內容涉及太陽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等,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內容枯燥、沒什么故事情節(jié),且詞匯量多、不易于記憶。之前很少人拿它作為公開課,要上好這節(jié)課確實不易,這是一次挑戰(zhàn),但我喜歡!公開課前兩周我就開始精心設計這節(jié)課,從詞匯的復習、新課的導入、課堂任務的布置以及小組討論的話題我都圍繞著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而展開。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碧K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習興趣是學生的重要動力。”公開課結束后,從聽課老師們贊許的目光和他們熱切地點評中我知道這次挑戰(zhàn)成功了。下面就這節(jié)課談談我的體會和反思。
一、復習詞匯
這堂課我是通過學生的Free talk和復習單詞進行熱身的,以往單詞的復習不外乎跟讀、齊讀或單純地進行英漢互譯,如果照常規(guī)而行,那既沒什么特色,又無法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于是我設計了一種新穎且有趣的游戲法——通過下五指棋來復習本單元的單詞和詞組:
此環(huán)節(jié)以Words competition的形式進行,我將本單元重點詞及詞組羅列在棋盤內,以板書形式呈現于課堂,而后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每組各請一位同學上臺當棋手,兩邊的組員輪流對棋盤里的詞及詞組進行英漢互譯,答對者才能獲得在棋盤上下棋的資格。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想方設法地堵住對方的路,不讓對方先成一直線,否則就輸了。這樣既可以在游戲中競爭、在競爭中又能嘗到游戲的樂趣,學生心動怎能不行動起來呢?英語課堂自然也就生動了、有趣了。
二、課堂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句古話同樣適用于每一堂課。如何使一節(jié)課在開始的前幾分鐘之內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全身心地進入課堂的情景當中,進而達成更好的課堂學習實效,課堂導入階段所應當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豐富的信息資源給了我們廣闊的選擇空間。目前,可利用的電化教學手段已非常豐富,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有選擇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借助聲音、動感畫面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無論是精美的圖畫、美妙的音樂,還是精彩的電影片段、巧妙的課件都可以有意識地加以利用,使之成為構思新穎的導入形式。
這節(jié)課我先給學生幾張關于宇宙大爆炸的圖片進行直觀導入,談論完圖片后再利用多媒體播放一部有關生命起源的短片,而后讓他們給圖片排序。原本設計是要將幾個句子排成正確的順序,但考慮到科普文章的難度,還有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學校是二級達標校,學生基礎相對弱些),我就上網查找相應的圖片來代替這些句子,這樣就大大降低了難度,大部分學生在欣賞完錄像后都能完成圖片排序,自然也就從中獲得樂趣。
三、任務設計
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課標倡導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活動來學習語言,讓學生為了特定的學習目的去實施特定的語言行動,通過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來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任務的設計也就是要給學生提供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又應如何設計任務?
1.任務要真實。既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又要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
2.任務要可完成。如果設計的任務不可完成,將在很大程度上妨礙學生主體水平的發(fā)揮。
3.任務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構建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并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huán),使教學階梯式地層層遞進。
4.要注意任務的合作性。任務的完成必須依賴于學習者之間的共同合作,每一個學習者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都擔當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
這堂課我設計了三項任務,如下:
Task 1 Skimming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join the main idea for each paragraph.
Para.1? a)The arrival of human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arth
Para.2? b)The development of plants and animals on the earth
Para.3? c)A widely accepted theory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e
Para.4? d)The importance of water for life
Para.5? e)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課本Comprehending的要求是讓學生寫出每個自然段的大意,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水平要完成這項任務是很難的,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長時間的沉默,我大膽地將教材做了改動,預先把每段大意都展現在屏幕上,并打亂順序,改成連線題,如此學生們都饒有興趣地加入了這項任務閱讀,且輕松地完成它。
Task 2 Scanning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living things.
這篇文章的話題是關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普文章是不易理解的,如何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并弄清它的脈絡呢?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我將課文按兩條線索——植物和動物的發(fā)展貫穿下來,設計成以上直觀、有趣的示意圖,讓學生認真閱讀完課文后再來填充,碰到一兩個難的詞,我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完成這項任務。
Task 3 Careful Reading:
Finish the summary according to the text:
After the “big bang”, the earth was still? just a cloud of _______,it _______loudly with fire and rock, which were _____ to produce the_________,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gases. Then ________ grew. They multiplied and filled the oceans and seas with _____. Many millions of years later the first ________ began to appear on land. When the plants grew to forest, _____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produced young generally by __________. When dinosaurs disappeared, ________ became more important.
這種題型在閱讀中是最難的,也是學生最怕的。因此我在設計這項任務時,力求降低難度,需要學生填的詞盡量簡單化,有的句子直接從課文中摘錄出來。經過四人小組熱烈討論后,大部分空格學生們都能給出正確答案,我及時給予表揚。得到老師的肯定,同學們興致更高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對剩下的空格進行猜測,我慢慢將他們往正確方向引導,終于最難的那個空格也被填滿了。同學們高興地笑了!
四、討論的話題
《新課標》的精神——“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新課標》說: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是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針對這個我設計了最后一個task——Discuss in groups:
1.What problems have been caused by humans to the earth?
2.How to protect the earth and make it a better place to live on?
學生們積極性很高,很想表達自己的觀點,但苦于詞匯量的貧乏,要么說不出完整的一句話,要么說的就是Chinese English(漢式英語)。即使這樣,我仍然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讓他們開口說,只要能說出一個詞或一個詞組,我都給予表揚。課堂氣氛愉快地持續(xù)到最后。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讓學生好學、樂學、會學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我們每個英語老師的天職。實踐證明,這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法能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英語,在英語課堂中找樂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林珊.淺談培養(yǎng)高中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策略[J].英語教師,2019 (01).
[2]韓光華.中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