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遠 馮姣
2018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下稱《決定》),在刑事訴訟法第五編增加“缺席審判程序”一章,作為第三章,確立了刑事缺席審判制度,即對特定刑事案件中未出席法庭審判的刑事被告人所設置的以解決其刑事責任問題的特殊審判制度。于我國刑事司法制度而言,這項制度基本屬于全新的制度。
刑事缺席審判制度主要內容
根據修改后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刑事缺席審判制度主要包括刑事缺席審判的含義、類型和特點三方面內容:
就刑事缺席審判的含義而言,可以從特定的刑事案件、被告人審判時不在場、適用特殊程序進行的審判三方面理解:首先,所謂特定的刑事案件,是指法律所規(guī)定的可以適用缺席審判的特殊刑事案件。對范圍的界定,旨在強調刑事缺席審判程序的特定性,以避免擴大適用于其他類型的刑事案件。其次,被告人審判時不在場,是指對特定的刑事案件中的刑事被告人,因法定事由而未到庭參加法庭審判的情形。最后,所謂適用特殊程序進行審判,是指對被告人缺席的刑事案件應采用不同于普通程序的特殊程序進行審判。這里所說的特殊程序,不僅是指法庭審理過程中應當采用的特殊程序,而且包括開庭審理之前所適用的特殊程序,程序的特殊甚至延續(xù)到缺席審判之后,即,為其設置專門的“重新審理”的程序。
從案件類型上來看,主要有三種類型的案件可以適用缺席審判,即: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需要及時進行審判,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的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的;被告人雖死亡但有證據證明其無罪的案件;因被告人患嚴重疾病以至于無法出庭,中止審理超過六個月,被告人仍無法出庭,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申請或者同意恢復審理的案件。
當然,根據劃分的不同標準,對刑事缺席審判還可以做另一種分類。例如,根據是否旨在追究缺席審判的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的差異,可以對缺席審判分為兩類,其中,對潛逃貪官等的缺席審判,屬于典型的旨在追究其刑事責任的缺席審判;對被告人死亡但有證據證明其無罪的,法院經缺席審判予以確認。
對不同類型案件的缺席審判,因為其所面臨的問題存在差異,因此需要規(guī)定適用不同的程序。而且,即使是同一類型案件的缺席審判,還可以做進一步的區(qū)分。例如,由于患嚴重疾病以至于無法出庭而中止審理,超過六個月被告人仍無法出庭的,根據修改后刑訴法規(guī)定,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請或者同意恢復審理的,法院可以缺席審理,依法作出判決。顯然,這樣的程序設置與對外逃貪官的缺席審判并不相同,不能混淆。
增設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意義
從修改后刑訴法的規(guī)定來看,增設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理解。
首先,有利于強化對外逃貪官的及時、有效懲治。自十八大以來,黨的反腐工作成效顯著。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指出:“只有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zhí)著,深化標本兼治,保證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歷史周期律,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薄安还芨瘮》肿犹拥侥睦?,都要緝拿歸案、繩之以法。”隨著缺席審判制度的設立,人民法院可依法對特定類型案件中潛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審判并作出判決,故該制度有利于彌補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的不足,從客觀上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形成極大的威懾作用。
其次,在被告人因患有嚴重疾病而不能出席審判的情形下,缺席審判制度的設立,一方面是被告人權利保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審判效率的考量。效率是現(xiàn)代訴訟的基本價值要求。訴訟若長期處于中止狀態(tài),客觀上使得刑事案件不能得到及時解決,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無法得到及時修復,刑事訴訟的目的無法得到有效實現(xiàn)。從現(xiàn)有的規(guī)定來看,六個月的期限設計,輔之以“申請或者同意恢復審理”的前置條件,可以使被告人權利保護和審判效率兩個目的都能得到實現(xiàn)。
再次,對確有證據證明無罪,因而需要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進行缺席審判的情形而言,缺席審判制度的設立,有利于保障無辜的被告人的權利。修改后刑事訴訟法第297條規(guī)定: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審理,但有證據證明被告人無罪,人民法院經缺席審理確認無罪的,應當依法作出判決;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審理,依法作出判決。
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的具體執(zhí)行
首先,對潛逃的被告人依法適用缺席審判,要切實保障其合法訴訟權益。對此,修改后刑訴法第292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當通過有關國際條約規(guī)定的或者外交途徑提出的司法協(xié)助方式,或者被告人所在地法律允許的其他方式,將傳票和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人。傳票和起訴書副本送達后,被告人未按要求到案的,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依法作出判決,并對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作出處理。
同時,人民法院缺席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委托辯護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可以代為委托辯護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其次,對由于患嚴重疾病以至于無法出庭,中止審理超過六個月,被告人仍無法出庭的,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請或者同意繼續(xù)審理的案件所進行的缺席審判,如果認定有罪,法院可以對被告人作出所能適用的刑罰的判決。但是,對于“嚴重疾病”的認定,有待司法解釋予以進一步明確。
(摘自2018年12月12日《檢察日報》。作者分別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