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鋒
首先要說明的是,孩子的作業(yè)拖延是學習習慣問題,有別于精神健康范疇的心理疾病。心理學定義的拖延癥是指自我調(diào)節(jié)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繼而出現(xiàn)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等,而孩子作業(yè)拖延只表現(xiàn)于完成作業(yè)效率低下這一行為,并不會產(chǎn)生有害的心理狀態(tài)。
但是,心理決定行為,行為是心理的表現(xiàn),我們?nèi)钥衫眯睦韺W工具來糾正這一不良行為。
1.求援留言
晚上八點四十分,手機亮起,收到一位學生母親的一連四條語音留言:
“于老師,我家浩浩每天回家寫作業(yè)都要拿手機查,數(shù)學用手機查,英語用手機查,不給他手機就大哭大鬧。”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現(xiàn)在家里叫他寫作業(yè),他不但不聽,我說一句,他要頂三句?!?/p>
“我現(xiàn)在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了?!?/p>
“我今天沒給他手機,他說他作業(yè)不做了?!?/p>
我回復她說,要使用網(wǎng)絡查資料的作業(yè)老師會事先說明,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改變家長教育的原則。顯然,我無法立即給這位焦慮的母親帶去任何幫助,一個五年級的男孩子恐怕也不會因為母親的“告狀”而立刻改變自己的行為。
到了九點半,她又給我留言:
“明天去學校說說他,我在家里說他一點都不聽?!?/p>
第二天早上七點半,又收到留言:
“于老師,你順便說一下他那個作業(yè)寫的太慢了,每天那么一點作業(yè)吧,他要做到九點多、十點才能完成,如果有課文背誦的話,他甚至還完成不了?!?/p>
“請你批評一下他!”
學生接手才半個學期,我對這個家長的樣子沒有印象,但我肯定手機那端是焦慮甚至絕望的神情。
2.記錄憤怒
焦慮的母親希望老師能在學校狠狠批評自己的孩子,好讓孩子在家中“合作”。這種做法對低年級的孩子或許有用,但是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講,老師的作用恐怕是鞭長莫及。
十一二歲的孩子已經(jīng)有能力感受大人的心境,我決定先從共情入手?!八^的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边@是羅杰斯對“共情”的定義,如果孩子能體會母親的焦慮與絕望,他應該會改變自己吧。
課間活動時,我找到浩浩:
“你昨天吼媽媽了?”
“是她先吼我的?!?/p>
“你知道媽媽為什么吼你嗎?要有多憤怒才會這么做。你有沒有留意到她失望、傷心、生氣的變化過程?”
這兩天正在教學第六單元的習作,練習刻畫父母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變化。
浩浩看了我一眼說:
“她沒有這樣過程的,是直接就吼我的。”
“那肯定是你不留意觀察,一定會有這樣的變化過程的。你今天回去觀察觀察,看看會不會有收獲?!?/p>
浩浩點了點頭。
“你喜歡來找我講,還是寫下來給我看?”
令人意外的是,他說他會寫下來,這和他不愿意及時寫作業(yè)的習慣相左。我倒不是真的期待他去觀察母親的憤怒,而是避免用說教的方式告訴他:不要以自己不良行為再次傷到母親的心。如果他真的能去觀察,通過觀察母親的動作與神情的變化而揣摩其心理活動,從而站在母親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也定能給自己帶來觸動。
3.消極抵抗
第二天我又找到他,問他觀察的結(jié)果。
浩浩有些支吾:
“她昨天帶著圍巾,遮住了臉……我沒有看到她的神態(tài)?!?/p>
這是個可笑的借口,有誰會在家里一直用圍巾遮著臉呢。這小子顯然沒說實話,看來之前選擇把觀察結(jié)果“寫下來”只不過是想避免和老師匯報罷了,面對老師的引導,他采取的是“消極抵抗”。
下午我給浩浩母親打了個電話。當我問到是不是平常對孩子比較粗暴,從而使孩子留意不到大人的失望與傷心時,電話那頭笑了,她說:
“我當著他面掉眼淚都有很多次呢!不過昨天老師批評之后態(tài)度好一點了,我罵了幾句就開始寫下去了?!?/p>
看來,雖然是“消極抵抗”,但共情策略還是多少起到了一點作用。
談論孩子寫作業(yè)慢時,她給我介紹孩子平常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
“放學后去晚托班,他肯定做不完所有作業(yè),一定會把語文作業(yè)留到家里來做,而且磨磨蹭蹭,一做就要做很長時間?!?/p>
我問她,寫完作業(yè)孩子做什么,是否還給他布置了額外的任務,她說:
“我也沒給他加作業(yè),無非就是寫完作業(yè)要他復習英語和科學,這是老師在開學初要求的,每天讀一點?!?/p>
看來癥結(jié)就在這里,更嚴重的是交流中得知母親總是在孩子完成一樣任務時才告訴他接下來做什么,將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蛟S她會覺得自己幫助孩子規(guī)劃了一個完善的學習方案,殊不知這樣做無疑是給了孩子“做不完的任務”。怪不得孩子要把作業(yè)寫到很遲,他哪里是拖延作業(yè),分明是“舍不得”一下子把手頭的作業(yè)寫完呀。只有玩玩手機慢慢做挨到睡覺時間,才能避免作業(yè)完成后的學習任務,這也是一種“消極抵抗”。
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她,她的語氣有些將信將疑,不過她說會改變方法試試。為了避免“紙上談兵”,我特意請她把具體的舉措發(fā)給我,好幫她參考參考。
4.為你改變
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乖凇逗⒆樱禾魬?zhàn)》一書中寫道:“如果孩子的行為破壞規(guī)則、不合作,那么他是在用錯誤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大人不假思索的沖動反應,則會強化孩子的這些錯誤方法和目的?!?/p>
第二天,我把這句話分享給了浩浩母親。過了一會,她發(fā)給我她的打算,可以概括為以下三條:
1.減少高聲批評孩子的頻率,盡量不吼孩子。
2.做完作業(yè)后的學習任務提前說明,并適量減少,和孩子一起做好規(guī)劃。
3.完成學習任務后要給孩子自己安排,可以看書、運動或者看會電視。
隔了一個雙休,我又找了浩浩:
“記錄下來了嗎?”
“沒有,這兩天我媽媽變了,她都好好和我說話了?!?/p>
“那你在幾點完成了作業(yè)呢?”
“我在八點前就做好了,還看了電視!”
浩浩口氣中有些自豪,他說媽媽看什么節(jié)目他就看什么,孩子是多么容易滿足!
“你覺得是你媽媽改變了嗎?我倒是覺得你的學習習慣改變了呢!”
“好像是的吧?!?/p>
浩浩靦腆地摸摸腦袋,快活地跑遠了。
德雷克斯說,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否則我們幾乎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為。
浩浩母親在一次電話中高興地告訴我,前一天晚上和做完作業(yè)的孩子出門騎了會自行車。我和她分析了她成功改變孩子的原因,并且向她發(fā)出警告:孩子的不良習慣很可能會反復!
而應對孩子行為習慣的波動,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出轉(zhuǎn)變,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老師也好,家長也好,只有愿意為孩子做出改變,學習并采取對應的教育方法,孩子才會為你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