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網文,在不少南京家長的朋友圈里刷屏,也引發(fā)網友熱議。
在文中,作者聲情并茂地“描述”起了南京正在推進的減負政策的效果:“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布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突擊檢查學校,查看學生書包里有沒有卷子、課外輔導教材、作業(yè)本”“抵制花里胡哨的課外輔導,只能用教材配套的教輔”……之后由此感慨道:也許,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活潑靈動、熱愛生活、輕松愉悅、心智健康的學渣;“南京家長在快樂與痛苦的交織中,終于瘋了”。
“減負=制造學渣”,無疑是個極富煽動性的結論。這是把教育部門和家長完全擺在了對立的位置上,也是“唯成績論”的借殼出街。循著這番論調,題海戰(zhàn)術與參加培訓“軍備競賽”才是對學生負責。這也讓人想起前幾天一群學生打出的標語——“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
這樣夸大負外部性進而對減負污名的說法,不過是拿應試教育的高壓學習標準來衡量當前減負,也是教育焦慮的產物。從邏輯上講,這根本就站不住腳。
在當下的教育領域,“劇場效應”一直存在——你給孩子請家教我也請,你送孩子上培訓班我也送,最終學生的負擔不斷加重。
要維持劇場秩序,就該有“執(zhí)勤人員”。
治理教育劇場效應,就需要教育部門依法治教,嚴格落實減負政策,保護地方教育生態(tài)。減輕孩子過重的學業(yè)負擔,給孩子發(fā)展個性、興趣的空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這是減負的價值所在。從這個角度說,地方教育部門嚴格執(zhí)行減負規(guī)定,也是依法治教,沒什么不妥。
但當劇場上觀眾都站著的時候,說服人們坐下尤為困難。在減負問題上,家長不患寡而患不均?!皽p負=制造學渣”論調,就來自“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學業(yè)競爭,誰真減負,誰就輸了。因此,整個江蘇省的高考壓力不減,“一枝獨秀”很可能引來民意反彈,使得減負舉措半路而返。
從當前的教育生態(tài)看,個別地區(qū)縱容學校違規(guī)辦學,如超前教學、提前教學、利用節(jié)假日補課,會劣幣逐良幣,帶動整個地區(qū)的違規(guī)辦學。因此,南京此番嚴格減負值得肯定,但要持續(xù)下去,需要的是省級層面的一致行動,對那些不嚴格依法治教的地方教育部門,要依法追究責任,當所有地區(qū)都嚴格規(guī)范辦學,當所有人都不用被拽入應考“軍備競賽”,家長的“公平焦慮”才能更好地緩解。
從根本上說,“減負=制造學渣”的觀念背后,連著教育評價體系的偏差。在“每分必爭”的升學競爭中,家長很難不關注孩子的分數,也很難關注分數之外的其他素質發(fā)展。只有改革教育評價體系,破除升學評價中的唯分數論,才能引導家長走出育兒誤區(qū),這也是我國當前給學生減負的關鍵所在。
◎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