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思想為理論基石,根植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脈絡、中國共產黨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的經驗延承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習近平對新時代社會革命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的重要論述是由革命根源論、革命方位論、革命道路論、革命動力論、革命對象論、革命形式論、革命價值論等組成,是視野宏大、內涵豐富、結構嚴密、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彰顯了理論徹底性、問題指向性、人民中心性等品質,具有重大的理論發(fā)展價值、實踐導向價值和批判澄明價值。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深化偉大社會革命的根本遵循和行動綱領。
〔關鍵詞〕 習近平;新時代;社會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矛盾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9)01-0055-12
〔作者〕 時玉柱,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井岡山大學政法學院講師,上海 200092
社會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長期思考并致力于推動發(fā)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命題,是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在堅持與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具有長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價值意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四個偉大""四個偉大"指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的戰(zhàn)略考量,提出要繼續(xù)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習近平:《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人民日報》2018年1月6日。,并就為什么推進、如何推進、往哪推進、誰來推進等命題進行了論述和闡發(fā),形成了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體系,涉及社會革命的根源、方位、道路、動力、對象、手段、價值等方面。習近平關于推進新時代社會革命的重要論述以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石,根植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脈絡、我們黨推進社會革命的經驗延承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思想在21世紀的新開拓和推進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根本遵循與最高準則。
一、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重要論述的理論基石
革命是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根本理論。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言:"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xiàn)存的事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頁。按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政治革命、哲學革命最終都必將指向社會革命,因為只有"社會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學的革命必定通向社會革命"《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頁。。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革命就是共產主義者通過階級斗爭、自我革新等方式,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變革調整,促進新舊社會形態(tài)更替和社會發(fā)展質的飛躍,實現(xiàn)人作為人的復歸和徹底解放?;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革命根源、革命手段、革命起點、革命動力等方面構建了科學的社會革命理論框架,成為推進新時代社會革命的方向指引。
(一)"生產力-生產關系"互動:社會革命的根源
關于社會革命的發(fā)生,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有過精辟闡述:"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xiàn)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7頁。由此可見,引發(fā)社會革命的根源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不能"容忍"所導致的。社會革命的起源只能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xiàn)存沖突中去解釋。當然,這是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還未建立時提供的解釋框架。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后,是否還要進行社會革命呢?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宣布不斷革命。"《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6頁。毛澤東也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頁。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盡管已經建立,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官僚主義作風、國家制度中某些環(huán)節(jié)上的缺陷、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等因素的存在,仍需繼續(xù)推進社會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說:"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8頁。
(二)"現(xiàn)實的人":社會革命的起點
"現(xiàn)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革命理論的起點,也是社會革命的價值結論。眾所周知,馬克思在批判、超越費爾巴哈人道主義的"類存在物"抽象人性論后,提出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頁。。也就是說,理解人的本質不能從抽象的、一般的、單個人的角度出發(fā),而要把握人的社會性、階級性和歷史性,要把人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去考察。從這一觀點出發(f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勞動過程中,彼此結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在社會關系中形成人的本質。而社會關系是包含物質社會關系和思想社會關系的復雜系統(tǒng)。物質社會關系,也就是人們在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交往關系(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多層次的關系。建立在物質社會關系基礎上的思想社會關系又內含了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會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出現(xiàn)動態(tài)變化。因此,人的本質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在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社會形態(tài)下,人無法擺脫異己力量的支配,即人無法"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頁。,只有通過不斷的社會革命通達共產主義,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頁。,人才能成為自由發(fā)展的人、有個性的人、真正的個人、有自由的人,才能實現(xiàn)人的徹底解放,但實現(xiàn)"共產主義一定會有很多的階段,因此也一定會有很多的革命"《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9頁。。
(三)"沖突總和":社會革命的形式
關于社會革命的手段和形式,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有過論斷:"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這種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fā)為革命。"《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7頁。恩格斯指出:"任何一次真正革命都是社會革命,因為它使新階級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并且讓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來改造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頁。由此可見,為了協(xié)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推翻現(xiàn)存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從而實現(xiàn)人的徹底解放,社會革命應是階級沖突,法律、社會、經濟、政治、宗教、藝術或哲學的變革與調整等方式的總和。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在舊的生產關系無法通過"合法斗爭"手段徹底消除的情況下,只能借助階級斗爭這一推翻舊制度的"助產婆"達到建立新社會制度的目的。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后,在階級矛盾和對抗趨于緩和的情況下,則可以通過社會主義條件下掃除生產力發(fā)展障礙,對生產關系的變革、調整與完善等形式實現(xiàn)。
(四)"無產階級的黨"和"一切進步運動":社會革命的動力
革命動力問題是實現(xiàn)社會革命勝利的基礎性問題。關于如何更科學有效地凝聚社會革命動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一方面要靠代表無產階級和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堅強領導,另一方面還要依靠人民群眾并聯(lián)合一切進步的社會運動共同推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為保證社會革命獲得勝利和實現(xiàn)革命的最高目標--消滅階級,無產階級這樣組織成為政黨是必要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8頁。因為在階級社會,各階級最終都要通過其政黨把廣大無產階級團結為一個階級來行動,維護、構建一定的生產、分配關系,最終強制性確認、保障和實現(xiàn)政權及經濟利益。同時,共產黨人還要善于聯(lián)合其他一切進步的政治派別、階級共同推動社會革命,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那樣:實現(xiàn)消滅資產階級剝削和壓迫的革命運動,需要"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xiàn)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頁。。列寧在領導推翻沙皇專制的社會革命斗爭中,也主張無產階級政黨不僅要帶領廣大無產階級進行社會革命,還要聯(lián)合"今天由工人建立、明天由農民建立、后天由士兵等等建立的非黨的革命組織"《列寧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0頁。,以實現(xiàn)無產階級民主專政。
二、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重要論述的理論體系
推進新時代的社會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必然要求。通過文獻、語義和邏輯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就為什么推進社會革命、怎樣推進社會革命、往哪里推動社會革命、誰來推進社會革命等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論證和闡述,是一個視野宏大、內涵豐富、結構嚴密的科學體系。
(一)革命根源論:"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雙重訴求
對社會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認識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是否能夠取得勝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既立足于社會基本矛盾的"不變",又著眼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變",推動偉大社會革命進入了新的里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基于"促進現(xiàn)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xié)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xié)調"《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頁。的戰(zhàn)略思考,反復強調要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協(xié)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破除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落后觀念和體制機制,推動偉大社會革命取得新突破、實現(xiàn)新跨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新的表述和定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也就意味著,盡管我國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社會發(fā)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在社會系統(tǒng)各領域還存在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具有強烈的"美好生活"需求。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頁。新時代,要在"變"與"不變"的結合中,保持戰(zhàn)略定力、戰(zhàn)略自信和戰(zhàn)略耐心,調整改革思路、方法和舉措,推動各領域的深刻變革,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向前發(fā)展。
(二)革命方位論: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社會革命的時代延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革命的勝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習近平:《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人民日報》2018年1月6日。。推進新時代的偉大社會革命,不僅要看別人的路,著眼于我們未來的路,更要守望初心、不忘來時的路,只有弄清我們從哪里來,弄清我們當前的歷史方位,才能堅定我們到哪里去的方向自信,為走好未來的路奠定堅實的基礎。新時代的偉大社會革命不是"從天而降",不是"無本之木、無根之花、無源之水",而是具有堅實的理論根基和系統(tǒng)清晰的生成發(fā)展脈絡,是從改革開放實踐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xù)探索中得來的,是從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持續(xù)實踐中得來的,是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由富到強的歷史進程中而來,從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繼承、開拓中而來,是黨和人民歷經艱辛探索、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果決不能丟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決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方向決不能動搖。這是黨和人民在當今世界安身立命、風雨前行的資格。"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3頁。新時代的偉大社會革命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和不同階段所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xù)"習近平:《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人民日報》2018年1月6日。和當代發(fā)展,并將深刻地啟迪著未來。
(三)革命道路論:排斥"老路""邪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道路問題是推進社會革命的根本性問題。道路決定前途命運、成敗勝負和榮辱興亡,這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是有深刻經驗教訓的,蘇聯(lián)的"新思維"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最終亡黨亡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習近平關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8頁。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前無古人"的實踐成就,根本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始終高舉社會主義旗幟,走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斗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新時代的社會革命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道路自信",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根本指引,在既定方向上繼續(xù)前進,既不走"開歷史倒車"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西式民主"改旗易幟的邪路,對不符合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關系、落后思想,與經濟基礎不適應的上層建筑、體制機制,對不符合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各種矛盾進行調整、革新,不犯"戰(zhàn)略性、顛覆性"錯誤,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繼承、超越中不斷向前發(fā)展。
(四)革命動力論:"先鋒隊"政黨領導下的最廣泛的"革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時代進行偉大社會革命,要"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習近平:《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人民日報》2018年1月6日。。這就意味著,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始終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尊崇黨章,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發(fā)揚民主集中制,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把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相結合,營造良好政治生態(tài);傳承好"紅色基因",發(fā)揚革命理想、革命傳統(tǒng)、革命氣度和革命精神,堅定黨性原則;鞏固反腐敗斗爭成果,用制度之"籠"牢牢關住權力;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毒瘤,增強黨的領導力、引領力、組織力和號召力,使黨成為社會革命的堅強領導核心。同時,社會革命是社會全方位、深層次的變革和調整,還必須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等各方面進步力量凝聚起來,畫好新時代推進社會革命的"同心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完善"新型政黨制度","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818頁。,有效凝聚各民族、各黨派、各階層、各方面人士的共識、智慧和力量,激發(fā)工人階級、人民群眾、愛國人士、全世界支持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人士的能量。
(五)革命對象論:"新的偉大斗爭"的實踐指向
新時代不大可能像民主革命時期有那么尖銳的階級矛盾和階級對抗,但新時代的社會革命具有明確斗爭指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時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涵蓋領域的廣泛性、觸及利益格局調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問題的尖銳性、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艱巨性"《切實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 全黨努力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人民日報》2018年7月5日。,都是前所未有的,"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而"批判、革命、改變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斗爭"田鵬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年第5期。。這也就意味著進行新時代的社會革命就要開展新的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社會革命論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的斗爭:第一,要同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作斗爭。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打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第二,要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同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貪腐分子的特權剝削和損害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等行為作斗爭。第三,"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涉及各方面體制機制完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48頁。,要同阻礙改革創(chuàng)新的落后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利益固化等頑瘴痼疾作斗爭。第四,要同分裂國家、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行為作斗爭。第五,要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領域阻礙社會發(fā)展和實現(xiàn)"人民美好生活"的各種風險、困難和挑戰(zhàn)作斗爭。
(六)革命形式論:"將改革進行到底"
鄧小平說過:"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頁。如果不改革,社會主義事業(yè)和現(xiàn)代化事業(yè)就會被葬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我們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重要方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07頁。,是"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妒舜笠詠碇匾墨I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08頁。要精準把握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膽大與步穩(wěn),以及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堅持改革于法有據(jù),"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于向頑瘴痼疾開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習近平:《開放共創(chuàng)繁榮 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人民日報》2018年4月11日。。但也應看到,新時代的風險挑戰(zhàn)"會傳導、疊加、演變、升級,使小的矛盾風險挑戰(zhàn)發(fā)展成大的矛盾風險挑戰(zhàn),局部的矛盾風險挑戰(zhàn)發(fā)展成系統(tǒng)的矛盾風險挑戰(zhàn),國際上的矛盾風險挑戰(zhàn)演變?yōu)閲鴥鹊拿茱L險挑戰(zhàn),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領域的矛盾風險挑戰(zhàn)轉化為政治矛盾風險挑戰(zhàn),最終危及黨的執(zhí)政地位、危及國家安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22頁。。比如國內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壞與蠱惑活動,國外霸權主義、軍國主義、擴張主義等敵對勢力的存在,對黨的執(zhí)政地位、國家安全可能帶來"顛覆性"的危險,這時刻提醒我們要"扎扎實實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各項工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17頁。。
(七)革命價值論:民族復興和社會公正
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民族復興夢想是近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價值追求,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偉大社會革命的奮進夙愿。為此,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xiàn)人民民主,使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黨又領導人民通過社會主義革命掃除了有產者對無產者的剝削,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得以確立,奠定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黨以民族復興為指引,不斷對生產關系、上層建筑進行調整,解放與發(fā)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推動共同富裕,實現(xiàn)了社會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中華民族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富起來"的道路并持續(xù)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6頁。,并以強烈的使命擔當和非凡的政治勇氣確定了通過"兩個階段、兩步走"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大國方略",通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通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各個領域的深刻變革,使中華民族"強起來"并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當然,"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42頁。,我們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建立"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公正社會,即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這是我們黨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一場社會革命要取得最終勝利,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習近平:《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人民日報》2018年1月6日。,這需要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持續(xù)奮斗,把以共產主義為根本指向的社會革命進行到底。
三、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重要論述的理論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堅持從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相貫通的宏觀視角,在理論與實踐辯證互動的基礎上,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以實現(xiàn)民族復興和人的徹底解放為旨歸,對新時代社會革命進行了系統(tǒng)闡發(fā),深化了對社會革命規(guī)律性的認識,具有鮮明的理論品質和時代特征。
(一)理論徹底性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的重要論述,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以"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反對并改變現(xiàn)存狀況"為思想統(tǒng)領,以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為依據(jù),以實現(xiàn)人的徹底解放為目標,從歷史和現(xiàn)實、局部與整體、理論和實踐出發(fā),彰顯了理論上的徹底性。
首先,縱向的歷史貫通性。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社會革命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社會革命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xù)探索以及改革開放40年的社會革命實踐,把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幾個歷史時期融匯于黨的奮斗綱領和長遠目標,精思博覽、匯通古今,從更宏觀的歷史整體性視野去認識和理解新時代社會革命。
其次,橫向的綜合系統(tǒng)性。社會革命既包含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的破壞上層建筑的社會運動這一狹義向度,也包含經濟革命、文化革命、科技革命、產業(yè)革命等多領域的重大社會變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的重要論述不是局限于某一個社會領域、某一個社會結構要素或某一個生活方面,而是涉及生產力發(fā)展,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變革,涉及經濟關系、政治制度、社會生活、文明方式、黨的建設、人的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涉及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意識之間多領域的深刻調整和變革。
(二)問題導向性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頁。馬克思、恩格斯正是立足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無產階級勞動異化等問題,主張把人從雇傭、奴役桎梏中解放出來,才構建了科學的社會革命理論;列寧在分析、批判并致力于解決俄國社會問題的基礎上成功實踐并豐富拓展了社會革命思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實現(xiàn)人的解放、民族解放,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等問題不斷推動社會革命思想中國化。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消除社會差距、實現(xiàn)共同富裕等問題不斷把中國化的社會革命理論推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以問題為導向,注重"點-線-面-體"的系統(tǒng)性傳導,推動國家治理、政治發(fā)展、經濟改革、科技發(fā)展、文化建設、社會治理、生態(tài)環(huán)境、政黨治理、軍隊建設等方方面面的變革,開辟了新時代社會革命理論的新境界和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74頁。應該說,現(xiàn)實矛盾和問題是構成社會革命的前提根源,同時,社會革命也在解決現(xiàn)實矛盾和問題中得以持續(xù)深化和發(fā)展。
(三)人民中心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chuàng)立了人民實現(xiàn)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頁。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的重要論述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的邏輯主線和價值立場。第一,堅持把人作為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充分發(fā)揮人在推動社會革命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堅信推動社會革命的根基和力量來自人民,堅持一切依靠人民,注重聽取人民的意見和建議,順應人民意愿,凝聚人民力量。第二,堅持社會革命為了人民的價值準則。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破各種利益藩籬,改革分配結構,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使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實現(xiàn)、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把人民作為推進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閱卷人",主張社會革命以人民滿不滿意、贊不贊成、高不高興、答不答應作為根本標準,社會革命的成效和得失靠人民檢驗。
四、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要求我們必須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tǒng)回答如何推進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圍繞這一時代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時代社會革命進行了深入理性的剖析與思考,他對這一問題的科學解答既有重大的理論發(fā)展價值,也有重要的實踐導向價值和批判澄明價值。
(一)理論發(fā)展價值: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思想的最新成果
進入21世紀,世界和中國發(fā)展變化的廣度、深度都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象,也與先前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有了很大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從理論到實踐科學地回答了如何推進新時代社會革命這一重大命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思想的新境界。比如,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深化了對革命根源的認識;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xù)",深化了對革命方位的認識;提出"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以"新型政黨制度"凝聚革命力量,深化了對革命動力的認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大夢想",深化了對革命價值的認識;提出"改革是新的偉大革命"、"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深化了對革命形式與對象的認識;提出"社會革命勝利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深化了對革命長期性的認識,等等。從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維度看,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的重要論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社會革命規(guī)律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思想在21世紀的新發(fā)展。
(二)實踐導向價值: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牢牢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的新特點,運用辯證思維、系統(tǒng)思維、戰(zhàn)略思維、底線思維、歷史思維,通過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等各方面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變革與調整,使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發(fā)展更有質量、治理更加有效、社會更加和諧公正、人民更加幸福有尊嚴。比如:在高鐵、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大飛機、量子通信、超級計算機等方面,中國取得的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令世人矚目;統(tǒng)計顯示,2013~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之首《中國經濟年均增長72%全球貢獻率30%》,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finance/2017-10/11/c-129718529.htm。;2013年至2016年9月,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共立案1018萬件,101萬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辛向陽:《反腐敗壓倒性態(tài)勢是如何形成的》,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309/c40531-29133140.html。;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83歲增至2015年的7634歲樂玉成:《走中國特色人權發(fā)展道路 譜寫中國人權事業(yè)新篇章--中國代表團團長、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我國參加人權理事會第三輪國別人權審議時的發(fā)言》,外交部網,https://www.fmprc.gov.cn/web/wjbxw-673019/t1610915.shtml。,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減少到2018年初的3046萬人《2017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3046萬人》,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01/c-1122353906.htm。;等等。各方面的發(fā)展成就是對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重要論述思想偉力的初步確證。展望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社會革命的實踐方向和行動戰(zhàn)略,必將為我們推動社會革命鍛造更加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必將為黨凝聚更大的改革共識和整體合力,必將為黨帶領人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強大的思想動能。
(三)批判澄明價值: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思想武器
哲學家尼采在《論道德的譜系》中認為,在斗爭中失敗的階級總是試圖在"道德上進行反抗",他們帶著"疲于懷舊的傾向"。[德]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周紅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年,第5頁。當前,一些錯誤思潮在一定范圍內悄然傳播,試圖動搖黨心、民心,影響極壞。例如,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各種方式重新解讀歷史,其目的就在于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動搖我們黨執(zhí)政的正當性、合法性,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社會革命的重要論述,在理論上澄明了我國社會基本矛盾存在的長期性以及必須堅持社會革命的連續(xù)性,強調共產主義理想是共產黨人的長期奮斗目標,革命、改革對中國社會進步的價值不容置疑,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不會"告別革命",反而會繼續(xù)延續(xù)和深化自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社會革命,將改革事業(yè)和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到底。這為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進行批判提供了正本清源的思想資源。
(責任編輯 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