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澤東
【摘? ?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建議:“要以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為重,提倡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讀整本的書。”如今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整本書閱讀已經(jīng)由當初的簡單性提倡轉(zhuǎn)為將整本書閱讀列入到常規(guī)課程中來。提升小學生尤其是高年段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能力成為教學重點,本文筆者從好讀書、讀好書和會讀書三方面入手,探究提升小學高年段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小學高年段? 整本書閱讀? 閱讀能力?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5.094
本文從小學高年段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著手,從好讀書、讀好書和會讀書三個方面,提出提升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有效路徑。
一、“激活”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因子,培養(yǎng)“好讀書”
哲人有言:興趣是一個人學習和工作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興趣,就會引發(fā)求知欲,進而化“硬灌式”被動學習為“渴求式”主動學習。由此可見,“激活”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因子,培養(yǎng)學生“好讀書”的閱讀習慣,是提升小學高年段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前提和基礎。
(一)課內(nèi)教學激發(fā)整本書閱讀興趣為主
在教授一篇課文時,教師可引入本課作者的相關身份資料及寫作背景,從激發(fā)學生對作者生平事跡的好奇心入手,使其對課文本身產(chǎn)生濃厚興趣,進而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走向課外,拓寬閱讀視野,為整本書閱讀打下基礎。如在執(zhí)教《七律·長征》等教材內(nèi)容后,為學生推薦觀看電視連續(xù)劇《長征》,并每人閱讀三篇有關長征的文章,于下堂課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學習《三顧茅廬》后,推薦閱讀《三國演義》等等。教師要在課前做好閱讀準備,選擇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書籍進行推薦,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初期,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閱讀內(nèi)容的選擇要慎重思考。
(二)結(jié)合各類活動,調(diào)動整本書閱讀積極性
在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之后,是否掌握閱讀內(nèi)容、如何判別內(nèi)容的領悟程度、閱讀能力是否得以提升等等,要依靠參與活動加以訓練、分析。此時,教師可定期組織閱讀交流活動,如開展閱讀角、興趣讀書會、主題閱讀活動日、朗讀比賽、學生講故事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體味整本書閱讀帶來的成果,讓積累的好詞好句得以運用,同時通過這種交流互鑒的形式拓寬閱讀視野、打牢文學功底,在肯定與贊揚、收獲與成長中,激發(fā)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二、把控學生整本書閱讀書籍質(zhì)量,堅持“讀好書”
小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初期,尤其是小學高年段學生對于是非曲直等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此時把好書籍質(zhì)量關,是教師整本書閱讀劃歸教學內(nèi)容過程中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從興趣取向入手,讓“作業(yè)”變成“愛好”
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和求知欲是小學生性格的顯著特征,但大千世界,紛繁復雜,陽光的背后,難免會出現(xiàn)社會的陰暗面,小學生并不懂得如何取舍。此時,需要教師在調(diào)研小學生尤其是高年段學生興趣愛好之后,從小說、童話、人物傳記、啟蒙兒歌等中選取適合學生、學生喜愛的內(nèi)容進行針對性推薦,將枯燥的閱讀作業(yè)變成學生的閱讀愛好。
(二)不規(guī)定相同的整本書閱讀書目
小學高年段學生不同學期的教學目標并不相同,進行整本書閱讀的課余時間也不同,再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及家庭背景等情況,在實際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中,要杜絕“一刀切”的教育理念,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推薦閱讀篇目。同時更要注重度的把握,多讀書不代表讀好書,讀得多也不代表掌握得多,盲目追求“量”很可能會造成事倍功半甚至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厭煩的心理。培養(yǎng)閱讀興趣、掌握閱讀能力是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過程,切不可操之過急。
三、“修煉”學生整本書閱讀技能,練就“會讀書”
整本書的閱讀量對于當今小學高年段學生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整本書閱讀也會占據(jù)學生一定的課余時間,易產(chǎn)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或應付了事的情況??梢?,掌握閱讀技能,適當采用閱讀方法是實現(xiàn)高效閱讀的必由之路。
(一)“三讀法”
其一,瀏覽性閱讀。將閱讀課規(guī)定為每周的必修課,告知學生書名、文章名及作者姓名,教會學生從書名入手,預測整本書的內(nèi)容大意,再觀察目錄、前言,準確定位重點閱讀章節(jié),并在課程快結(jié)束時抽點學生進行交流分享。其二,吸收性閱讀。學生對于某一方面不懂得的知識點往往采用查閱書籍的方法,此時“走馬觀花”式閱讀就不適用了,要準確定位要掌握的知識點所在章節(jié),同時認真思考理解并加深印象。此種情況下,教師需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學會標記重點和摘抄積累等等。其三,咀嚼性閱讀。要求學生在“細嚼慢咽”中體味每個詞語、每個段落的內(nèi)在精神和邏輯,學習其優(yōu)美語句,可采用背誦記憶法、仿寫練習法等最終收獲知識。
(二)“四到位法”
首先,心要到位。讀書切勿“死讀書”,教師要指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學會從整本書閱讀中領略全書主旨、從書中獲得啟發(fā)。其次,眼要到位。讀書是一種視覺享受,在從書中好詞好句獲得感官享受的同時,產(chǎn)生對經(jīng)典名著、對作者及其寫作精神的敬畏之情。再次,口要到位。閱讀也是“1+1>2”的一個過程,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后,需要組織交流分享活動,通過口述,既加深自己對于書籍的印象,提升對書籍的理解能力,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與同學間的交流又能學習到自己閱讀以外的知識內(nèi)容,豐富知識庫,一舉多得。最后,筆要到位。整本書的閱讀僅依靠朗讀或記憶是遠遠達不到閱讀效果的,記憶可能是短期的,而落于紙上的卻是長期的。閱讀時需要把書中精美的語言及相關段落進行摘抄,對難點可額外加批注或讀后感等。心、眼、口、手同時進行達到整本書閱讀的真正效果,提升小學高年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塑造文學素養(yǎng)。
總之,小學高年段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是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閱讀實踐能力,塑造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要從培養(yǎng)學生“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入手,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目的,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復合型語文人才夯實根基。
參考文獻
[1]解桂芬.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測評的內(nèi)容及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19(14):10.
[2]袁壽芳.試談小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的激發(fā)和閱讀指導[J].作文成功之路,2018(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