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玲
摘? 要: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新題型的改革與2017年制定出的《中國英語等級量表》在考查學生英語能力的取向上不謀而合,新的測評標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與啟示。新的翻譯考試題型與量表都要求學生應具備語言能力、翻譯策略、文化素養(yǎng)、百科知識等綜合翻譯能力。同時,這些新的要求也充分體現(xiàn)了大學英語筆譯教學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積極作用,秉承了英語教學服務于中國的理念。
關鍵詞: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翻譯教學;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3-0067-03
Abstrac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CET4/6 and the "Chinese English Rating Scale" developed in 2017 coincide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The new assessment criteria have brought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many challenges and inspirations. The new translation exam questions and scales require students to have comprehensive translation skills such as language skill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ultural literacy, and encyclopedic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se new requirements also fully reflect the positive role of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which adheres to the concept that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service China.
Keywords: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translation teaching; CET4/6
一、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
2014年國務院下發(fā)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要進行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要求外語能力測評體系應涵蓋大中小學各教育階段,同時能夠為評定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能力提供一把準確的標尺。歷經三年,國內多所高校數(shù)百名專家學者完成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編撰。量表立足于中國英語學習與教學的實際情況,量表采用“能做”的描述方式,全面描述了“基礎”、“提高”、“熟練”三個階段共九個等級所對應的英語語言能力,直觀的報告出不同等級的語言學習者在對應的交際場景下使用相應的語言完成相應的交際任務,為每一個階段的英語學習、教學和測評提供權威的參照標準,進而實現(xiàn)了英語學習、教學、測評的有機融合。
根據(jù)我國目前英語教學現(xiàn)狀,量表首先簡潔而清晰地界定了學習者不同等級地總體“語言能力”,又制定了“分項能力總表”,涵蓋了聽力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組構能力、語用能力、口譯能力、筆譯能力。量表從多維度呈現(xiàn)綜合的英語能力,除了涉及傳統(tǒng)的聽說讀寫等技能,還突出了語用能力和翻譯能力(包括口譯與筆譯)。評測標準的改變指引著大學英語教學方向地轉變,即在教學中凸顯語言應用性,以語言活動為中心,使語言學習情境化。量表面向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理念,也契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的大學英語教學以英語的實際使用為導向,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為重點的想法。量表結合我國英語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體制,以交際語言能力為基礎,制定了詳細、層次分明的筆譯能力總表。由于筆譯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雙語能力基礎之上的,筆譯能力的初始級別定為五級。根據(jù)我國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量表中的五級與六級水平相當于目前的大學英語四六級,其具體描述如下:
六級
能翻譯熟悉領域的論述性文本,如常見題材的議論文、社會生活類評論文章等,譯文忠實準確,再現(xiàn)原文觀點與態(tài)度。
能翻譯內容生活化的敘述性文本,如名人鐵事、大眾社會生活的短篇文章等,準確傳達原文主要信息,譯文句式豐富,表達流暢。
能翻譯常見的交流性文本,如求職信、推薦信、正式邀請函等,譯文準確完整。
五級
能翻譯有關日常生活的篇幅短小、語言淺顯的文本,再現(xiàn)原文主要信息。
能翻譯描寫空間方位自然環(huán)境的文本,譯文忠實、準確。
能翻譯常見的指示性文本,如標識語,活動日程等,譯文信息完整,表意明確。
綜合上述量表有關筆譯能力的描述,不難得出以下啟示:第一,筆譯能力側重的是雙語轉換能力,而非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第二,筆譯能力體現(xiàn)在典型的筆譯活動中,比如個人領域、公共領域、教育領域、職場領域等;第三,筆譯活動所涉及的文本多為論述性文本、敘事性文本、指示性文本、交流性文本等實用性文本,注重語用價值;第四,譯文應準確、完整、得體、連貫、規(guī)范性等。
二、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與大學英語四六級新型翻譯題型改革的契合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所指的“語言能力”是廣義的綜合語言能力,筆譯能力也屬于此范疇之中。作為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并非僅僅涉及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間的語言轉換,更是語言間的文化轉換。筆譯能力應包括雙語交際能力、筆譯策略能力、百科知識、心理能力等。大學英語教學培養(yǎng)出的外語人才,應具備良好的語言基本功底,還應具備傳播好中國文化的能力。在新時代的國際交流中,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文化,真正實現(xiàn)文化雙向交流。
綜觀2013年以來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新題型變化,不難發(fā)現(xiàn)考試的側重點與量表中筆譯能力的要求相契合。翻譯段落考查更重視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以往的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突破了詞匯、語法結構的局限;考查的內容的主題與詞匯都頗具“中國特色”,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 既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中國美食、中國茶藝、中國藝術、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國節(jié)慶、中國朝代等,也包括中國社會的熱點話題,如城市化、教育公平、經濟發(fā)展、信息技術發(fā)展等。翻譯段落雖然降低了對句型語法結構的考查難度,但與文化相關的內容卻引起較大的翻譯障礙。
從四六級段落翻譯的評分標準上看,12分以上的優(yōu)秀譯文需要做到準確表達原文的語義,用詞貼切,行文流暢,基本上無語言錯誤;6分以下的欠佳譯文主要體現(xiàn)在譯文支離破碎,用詞欠準確,語言錯誤相當多等。這與量表筆譯能力五六級中要求能對實用性文本進行準確、完整、得體、連貫地雙語轉換相一致。
三、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對大學英語筆譯教學的啟示
劉建達在論述量表的“應用前途”時指出,量表對英語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工作都具有指導意義,如幫助教育機構根據(jù)學習者的需求、動機、個性和潛能組織教學; 幫助教師制定明確、詳細、切實的教學目標,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幫助教材編寫單位編寫合適的教材;幫助教師、學校設計檢測學習計劃的評估辦法和工具等。量表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增強筆譯教學的文化視域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生不僅要熟知西方文化,還要具備能夠用英語恰當表達和輸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交際能力。新型四六級翻譯話題涉及中國社會、歷史、文化、地理等方方面面,對學生文化輸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四六級翻譯題型改革以來,很多學生表示最大的翻譯障礙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文化的專業(yè)術語英文表達能力差,詞匯量達不到;二是因缺乏相應的翻譯策略與方法,譯文顯得支離破碎、不得體等等。
以2019年6月份六級翻譯考試為例,三套試卷分別以“漢語”、“成語”、“方言”為主題,介紹中國語言概況。其中,“漢語”一詞難度較小,為考生所熟知,譯為“Chinese”;而“成語”、“方言”就成為翻譯的難點,部分考生直接用漢語拼音來替代,或者考生用釋意的方法把“成語”譯為“four-character expressions”,“方言”譯為“l(fā)ocal language”。這些足以說明在考生的語料庫中缺乏對基本文化詞匯的積累,而在翻譯過程中無法調動 “Chinese idioms”和“dialects”這些基本詞匯。
在大學英語翻譯日常教學中,教師極有必要引導學生擴大文化視域。文化知識的積累重在點滴,重在持久,教師可以在課前warming-up環(huán)節(jié),結合教材單元主題,或者最新的時事熱點,引導學生關注文化敏感點、時事熱詞等。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教師不可以做現(xiàn)成語料的搬運工,而應當在某一主題之下,引導學生利用報紙、雜志、網(wǎng)絡資源等平臺進行語料的學習與積累,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中西文化對比與探究,鼓勵學生雙向輸出中西方文化。
語料的積累是克服文化術語翻譯障礙的第一步,學習掌握翻譯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的方法是重要的第二步。如直譯法(舞獅——lion dancing;;吹糖人——sugar figure blowing art);音譯法(餃子——jiaozi;功夫——gongfu;洞庭湖——Dongting Lake);注釋法(后羿Houyi ——a legendary hero who shot down nine suns;祝融Zhurong——God of fire;粽子zongzi——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by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reed or bamboo leaves;本命年one's year of birth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12 Terrestrial Branches);替代法(重陽節(jié)——Double Ninth Day;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 little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省譯法(小洞不補,大洞吃苦——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二)提升學生英漢雙語結構差異意識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兩種語言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比如,漢語重意合,結構松弛,多以意思連接的積累式分句或獨立的單句呈現(xiàn),其彼此的邏輯關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而英語重“形合”,英語句子一般按照固定的結構與方式來組織表達,句子的關系可以通過時態(tài)、標點、連接詞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英語句子通常把最主要的意義用主句表達,次要意義用從句、分詞和介詞短語等次要結構表達。總之很多學生在處理漢譯英句型時,往往缺乏句型結構轉換意識,只是機械地字對字、詞對詞地翻譯,使譯文質量大打折扣。
2019年6月六級段落翻譯“方言”一題,共188字,5句話。中文題干表述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的流水句式,多短句的特點,給很多考生帶來轉換句型結構上的困擾。如:
中文: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很多地方人們都說自己的方言。
學生譯: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vast territory and a large population. People in many places speak their own dialects.
分析:學生譯文將本句處理成并列結構,并將漢語一個單句分成兩個英語短句來處理,不符合英語多長句,形合性特點,割裂了語義的連貫性。因此改譯時可以加上“as”來呈現(xiàn)中國幅員遼闊與方言眾多間的因果關系,同時將“人口眾多”處理成介賓結構,與“幅員遼闊”一起做中國地理基本特征的描述。全句通過使用連詞“as”實現(xiàn)了語義的融會貫通,并將信息的的重心落在后半句,突出方言種類眾多。全句的翻譯都在圍繞方言這一主題,而未節(jié)外生枝。
改譯:As China is a vast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people in many places speak their own dialects.
漢譯英成功的關鍵就是準確把握漢語短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分清主次、主從關系,用英語結構正確表達,譯文才能更具可讀性,更加明確傳遞原文的理念與情感。為了跨越這一翻譯困境,在翻譯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大量的譯例從簡單句擴大到復合句直至段落,拓展學生的翻譯格局,翻譯時立足于信息的重心,靈活地或合句或斷句或調整語序,按照英語邏輯組合譯文。
(三)提高學生母語能力與水平
學生母語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著英漢雙語輸出的質量,良好的母語能力既能保證學生對中文語義有清晰、準確的認知,又能確保漢語譯文流暢、得體、準確。但是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中,把多數(shù)的精力放在專業(yè)課程的研修上,并未意識到深入學習母語的重要性。因此對漢語認知也十分淺薄,僅僅只掌握了漢語的基本涵義與使用方法,如果翻譯素材涉及中國的文言文、古詩詞、民族特色文化時,都顯得力不從心,每每做起翻譯任務來也陷入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尷尬境地。
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加大漢語閱讀量成為當務之急。漢語閱讀題材的選擇要注重其翻譯價值,如中國古典儒家文化的理論觀念,古代經典民間故事,蘊藏深厚文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等,這些都是具有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優(yōu)秀漢語閱讀內容,能夠全面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價值理念與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此外,涉及我國地理概況、地形地貌、風土人情、歷史變遷、歷史人物、人文景觀、氣候狀況、宗教信仰等通識性讀本也應列入閱讀范疇。這些讀本有利于學生對當前中國文化面貌形成全面的認識,提升其文化自信心與文化認同感。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翻譯、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與能力,積極引導大學生宣傳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全球更多國家、更多人們感受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魅力。
四、結束語
2013年開始的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新題型的改革與2017年制定出的《中國英語等級量表》在考查學生英語能力的取向上不謀而合,新的測評標準對大學英語筆譯教學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與啟示。新的翻譯考試題型與量表都要求學生應具備語言能力、翻譯策略、文化素養(yǎng)、百科知識等綜合翻譯能力。同時,這些新的要求也充分體現(xiàn)了大學英語筆譯教學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積極作用,秉承了英語教學服務與中國的理念。越是中國的,越是世界的,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感召下,學生們通過拓展文化視域、提升英漢雙語差異意識、提高母語能力與水平,不斷精進文化傳播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劉建達.構建科學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J].外語界,2017a(2):29.
[3]劉建達.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與英語學習[J].中國外語,2017b(4):411.
[4]王守仁.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18(4):14-19.
[5]彭熠.“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下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研究[J].云夢學刊,2015(4):144-147.
[6]黃天琪.翻譯教學:大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8):199-200.
[7]王愛琴.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論漢英旅游翻譯過程中思維的轉換與重寫[J].中國翻譯,2012(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