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摘? ?要】在“認識厘米”一課的教學中,建立厘米的表象是教學難點。教學中為幫助學生達成目標,教師可在整合數(shù)學、科學等學科的前提下,設計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活動,借助操作表征、圖像表征、符號表征等多種表征方式,引導學生經(jīng)歷從借助實物進行實際操作,到離開實物在頭腦中進行影像操作,最后達到直接對數(shù)學符號進行思維操作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厘米表象。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表象;多維表征
“厘米”是最基本的長度單位之一。眾所周知,在“認識厘米”一課中,讓學生認識“厘米”不難,在尺子上找1厘米也不難,難的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1厘米有多長”的表象。如果學生對這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有鮮明的表象,就可以運用它進行正確估測或實測。厘米表象存于學生的頭腦中,看不見摸不著,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達成目標?又該如何評價是否達成目標?帶著這樣的疑惑,筆者進行了數(shù)學、科學整合下的“認識厘米”教學,試圖通過多維表征,幫助學生建立厘米表象。
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在科學課上經(jīng)歷了豐富多樣的比較和測量活動,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于是筆者將科學一年級上冊中的“比較測量紙帶與尺子”和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中的“認識厘米”整合為一節(jié)基于科學經(jīng)驗之上的數(shù)學課,本課縮減了“統(tǒng)一長度單位”和“測量方法”兩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環(huán)節(jié)預設如圖1所示。
一、多——多維表征刻畫,初建厘米表象
讓學生感受“1厘米有多長”,建立厘米表象,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亦是中心環(huán)節(jié)。圖2是“1厘米有多長”教學片段簡析。
在上述學習過程中,圍繞“1厘米有多長”,學生在描一描、想一想、找一找、比一比、說一說等多維表征活動中,初步建立厘米表象。
二、化——不同表征轉化,明確厘米表象
萊什認為,學生進行的不同表征的思維活動,是平面網(wǎng)狀式互動發(fā)展的。如圖2所示,關于“1厘米”的各種表征形式交替出現(xiàn),學生在活動中用多種形式把1厘米的長度表現(xiàn)出來,讓1厘米的長度在不同表征形式間進行轉化,且有遞進,利于建立鮮明的厘米表象。
兩次都是在操作表征的基礎上,脫離實物,讓學生在頭腦中依據(jù)實物的影像,自己制作1厘米的心像。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活動中,圖像表征不再虛無,而有了實實在在的落腳點。教師用多種外在的表征方式,幫助學生完成了一次內(nèi)在的思維活動。
在上述兩次圖像表征之后,學生把1厘米的小棒豎著,輕輕捏在手指間,感受1厘米有多長,然后輕輕抽掉小棒,保持剛才手指間隔不變,看一看兩指間的距離,就是1厘米(見圖4)。把尺子上的1厘米“替換”成一根小棒,“搬到”指間,在這個過程中,1厘米從“尺子”中剝離出來, 1厘米的感覺,就是小棒的長度,就是兩指間的距離。
“尋找身邊的1厘米”環(huán)節(jié),學生不是簡單地匯報某個物體(如橡皮是1厘米),而是要用手指“描”物體的某邊,同時“說”1厘米到底在哪兒(比如雙面膠的寬大約是1厘米、橡皮的厚大約是1厘米、小立方體的棱長為1厘米……)。用“操作表征+口語符號表征”的方式,描述實際情境表征下的1厘米。
三、用——運用多維表征,鞏固厘米表象
表象是指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在頭腦中的再現(xiàn)。學生的厘米表象是否形成?怎樣評價學生厘米表象的正確性?表征理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外部的行為特征去診斷學生的理解,即通過一些可觀察的外部表征評價個體真實的內(nèi)部表征。
為此筆者設計了多樣的估測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厘米表象進行估測的過程中,檢測表象建立情況。在多次“估”“量”中,不斷調(diào)整厘米表象的“精確度”,這既是運用表象,同時也是鞏固表象。具體見下表。
整合后的“認識厘米”一課,教師用活多維表征,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活動,借助操作表征、圖像表征、符號表征等多種表征方式,引導學生經(jīng)歷從借助實物的實際操作,到脫離實物的頭腦中的影像操作,最后達到對數(shù)學符號進行思維操作的過程,將厘米表象“刻”到學生的頭腦中。
參考文獻:
[1]鮑建生,周超.數(shù)學學習的心理基礎與過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盧江,楊剛.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浙江省慈溪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北校區(qū)?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