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筱 盛瑨
摘 要:裝置藝術的表現形式十分豐富,作品的視聽覺效果十分豐富,裝置作品中與觀眾觀念互動也是十分密切的。本文以作品與觀眾之間的心理關系為主,對于作品視聽覺構成的心理關系與觀眾恰當的審美距離進行分析,距離產生的美感也使得作品有了更好的情感表達方式。
關鍵詞:心理關系;裝置藝術;審美距離
1 緒論
從張培力裝置作品《碰撞的和聲》作品中引發(fā)對于裝置藝術作品中的視覺聽覺要素如何構成作品與觀眾審美距離之間的心理關系。
視覺和聽覺作為大眾接受藝術的重要手段,它的表現形式是十分豐富的。在當代的數字媒體藝術家對于視覺與聽覺的表現有著不同的理解,區(qū)別于其他藝術門類。通過淺析張培力《碰撞的和聲》中作品與觀眾之間的心理關系,物理上的距離變化與審美上的距離變化,構成這種矛盾的心理關系,去從心理關系的角度去分析聲音和視覺,從視覺聽覺要素的構成關系與語義關系出發(fā)淺析作品的心理關系。從而更好的去理解作品的意義去理解數字技術的魅力,激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創(chuàng)新能力?!杜鲎驳暮吐暋分行睦黻P系是由視聽構成、視聽語義、心理距離三個要素組成。
2 《碰撞的和聲》視聽的構成
2.1 在作品中聽覺的構成
該作品的聽覺構成主要包括了:人聲語言、音響語言這兩個要素。作品中兩個揚聲器是對立安裝在軌道的兩端,兩端揚聲器中分別播放著男女和聲,隨著揚聲器的距離變化,發(fā)出的聲音也從悅耳的男女和聲隨著揚聲器的距離越來越靠近變?yōu)榧怃J刺耳的噪音。鋪設在地面的熒光燈柱也隨之發(fā)生不規(guī)則的明滅,在作品中感受的聽覺的沖擊是層層遞進的。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相輔相成的無法分離的,在聽覺的音響語言上《碰撞的和聲》的發(fā)聲載體是兩個較大的金屬揚聲器所發(fā)出的,聲音的內容由于兩個發(fā)聲載體的距離變化由和諧的男女高音和聲變?yōu)榇潭怃J的音波。聲音對于人的感官刺激不亞于視覺上的沖擊,從符合人耳能夠接收的聲波頻率到高頻噪音,兩種要素的表現豐富了作品的多樣性。作品光源的明暗變化和聲波的高低起伏給觀眾帶來的是視覺聽覺上的雙重刺激,同時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觀賞者更加貼近作品想要表達的觀念。
2.2 在作品中視覺的構成
作品的視覺構成要素包括:構圖語言、光效語言、整個裝置的主體構圖從平面上看是一個平衡構圖,從立體上看兩層裝置的構圖又是非平衡的。光效語言上,從地面發(fā)出閃爍不定的光,是非自然光所發(fā)出,斷斷續(xù)續(xù)的光的層次很豐富,整體光的質感是強硬的,沖破密閉環(huán)境帶來的束縛。裝置藝術的視覺表現受到了它的材料和展示空間和觀念的影響。材料和空間是最為直接的可視元素,整體的材料選用的是金屬質地的,展示空間選擇了一個隔絕光源的密閉空間。在作品的材料和展示空間這兩個前提下,張培力運用燈光的無規(guī)律的明滅去刺激觀賞者的視覺。通過以上感受的觀念是從和諧到矛盾的復雜情緒,這便是我們通過視覺認知和視覺經驗所感受的作品觀念。
視聽構成是心理關系中的最直接的體現,視聽的表現形式是讓觀眾感知并且產生心理變化的直接影響要素,視聽構成是作品觀念外現的渠道,視聽構成豐富了心理感受的層次同時也是展示心理關系的重要基礎。
3 裝置作品《碰撞的和聲》中觀眾與作品之間的距離
3.1 視覺距離與心理距離
通過對于作品的視聽構成與語義關系的分析,其與心理學關系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這里的心理關系是十分矛盾的,視覺距離與心理距離的相互對立從而產生了“距離產生美”這個概念。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分為兩個部分視覺距離與心理距離。從視覺距離上來講,包括了我們在觀賞藝術作品時與作品之間的物理距離,還有作品本身體量大小所展示在人們視覺中的立體距離。這種視覺距離的變化也是觀賞視角的變化,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去觀賞對于感知作品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杜鲎驳暮吐暋愤@個作品中由于視聽要素的原因,觀賞的的距離能夠引發(fā)不一樣的感官體驗,這里的心理關系表現為一種常規(guī)的以一種物理空間的形式所存在。在通常的觀賞藝術作品的這種視覺的變化會有不一樣的觀賞感受,在《碰撞的和聲》中這種常規(guī)的變化是會影響審美判斷的,由于視聽覺要素的影響,消除距離的觀賞是“反審美”的,是破環(huán)美感的但是同時這也表現了藝術家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于自我或者引起大眾反省的一種手段。引發(fā)對于審美距離的一個思考。
心理距離是非物理距離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以主觀情緒的形式存在的。的“遠近”是受到觀眾的審美認知和自身審美經驗有關,審美主體的審美素質是十分重要的,在長時間的審美活動過程中審美主體與對象之間形成一段所謂理想距離,不同的審美主體不同的審美修養(yǎng)導致了與審美對象的距離不同所以才會產生豐富的審美效果。由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心理距離說”并且他正式提出了審美的“心理距離”原則。不僅是在欣賞藝術作品當中會產生這種“心理距離”例如在觀賞一些自然景觀,在雄偉的山巍在浩瀚的大海這些觀察對象。在攀爬山峰時體力不支和長途跋涉帶來的痛苦會讓人對于腳下身邊的奇山異石產生厭煩甚至恐懼,但是停下來仔細觀察時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滴水穿石的神奇,這是一種心理上的轉變,轉變?yōu)橐环N審美經驗。在《碰撞的和聲》作品中作品本身的這種距離拉扯呈現的不同的聽覺刺激,在發(fā)出刺耳聲響時,人們會感受到不安不適和情緒上的煩躁。這種刺激會使人產生逃避的情緒,同理這種刺耳的聲響回蕩在耳邊的時候是否也是一種警示一種訴求一種傾訴呢?這種審美感知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互相選擇的一個過程,這種距離變化帶來的不同感受,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要表達的觀念,也是觀賞者自身與作品之間的一次心理交鋒,不同的生活經歷情感變化等等都會使得人們對待審美對象產生不同的心理情緒。
觀賞距離的變化是通過不同角度感受作品構成間接去理解作品的心理關系的重要因素,不論是視聽上的距離還是心理距離都是觀眾心理上變化的表現,從心理距離的變化從而延伸出對于作品中視聽語義關系的分析。
4 裝置作品《碰撞的和聲》視聽要素語義的關系
4.1 視聽相和的語義關系
張培力作為“中國錄像藝術之父”他的作品最為人所經常提起的便是“批判性”與“實驗性”這里兩大特點,“他否認實驗的功能而偏向關注實驗性的不同方面,張培力對藝術角色的理解同樣帶有強烈的不確定性”他的作品能夠讓人感受的物體的特性,以及傳播媒介的具體性隨之能夠在作品的中心客體中慢慢消融。在這個作品中可以將整個裝置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在地面鋪設的光柱,另一部分是在天花板安裝的一個長距的移動軌道。一個是視覺的主要表現形式一個是聽覺的表現形式來源,在某種程度上講他們是獨立的,當這兩個都十分具有吸引力時,通常我們所知的分配性影響就會顯現,同時視覺要素與聽覺要素的主次關系就會變得混亂,是視覺表達能夠最好的傳遞藝術家的觀念還是聽覺表達?這個是觀眾在觀賞作品中會存在的疑惑。這種矛盾的想法與觀賞的距離有著重要的關系,從分配性影響的原則去看,首先來自地面的光源和悅耳的男女對唱會吸引觀眾上前去觀察作品的細節(jié),此時更多的會單獨注意到變化的光柱或者是揚聲器里悠揚的歌聲,觀眾必定會受到視覺或者聽覺兩者中一方的吸引。錯落擺放與地面的燈光在近距離觀察時會給人強烈直接的視覺刺激,聽覺與視覺的關系就會混亂,這是視覺要素與聽覺要素語義相斥的一個重要因素,審美距離是一個重要原因。
4.2 視聽相斥的語義關系
審美距離的變化也會導致視聽要素語義之間的變化,通過更為宏觀的觀察作品,聽覺上的變化是由于視覺上兩個揚聲器的距離變化,隨之地面的光柱也會隨之變化,在這一欣賞視角上作品的視聽覺要素的語義是相和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視覺聽覺之間由審美距離的變化由相互獨立相互對立變?yōu)橄嗷ヂ撓档年P系。在《碰撞的和聲》中張培力的“批判性”與“實驗性”分別更多傾向的體現在“聽覺”與“視覺”上。批判性是在于對于現今的不同的“聲音”在交匯時立場不同所產生的矛盾,男女聲的歌聲不僅僅是單純的音樂元素,是代表了社會上不同“聲音”的交鋒,實驗性是在于將光源的位置置于使人不得不低下頭去觀察的視角,綜合在一起張培力的作品是極具個人風格的。
視聽的構成和心理距離的變化從而形成了矛盾的視聽語義關系,無論是相斥的語義還是相和的語義都是對于作品中視聽構成和心理距離好的詮釋,語義關系的相互矛盾也嫩那個狗體現在這個作品中體現的作者所想要要表達的豐富的心理關系。綜上所述從作品的視覺聽覺的構成關系、心理距離與視聽語義關系入手表現了作品展現的這種矛盾的心理關系。
4.3 藝術家對于心理關系試探
現代的帶有實驗性和批判性的藝術作品傳達著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和觀念,對于現代人們對于藝術欣賞的心理關系的多次試探,從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入手進行創(chuàng)新和實驗,是否這種先鋒性的嘗試能否引起更多的藝術思維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批判性的嘗試是否能夠給眾人帶來心理上的反思。然而這種情緒上的調動,也是挑戰(zhàn)著現代人對于藝術對于這種觀念的心理距離。觀賞著能否進入觀察對象去產生深層的自我的深刻共鳴,但是這種投入的狀態(tài)不能夠一直持續(xù),脫離審美對象客體并且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才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審美過程。藝術家自身的創(chuàng)作過程或者是表達的語義本身就是充滿對立和統(tǒng)一的。心理關系不僅體現在藝術作品的視聽表現構成、觀賞的距離、還有作品視聽的語義關系,還與現在當代的藝術家的是自身經歷和對于生活情感的有緊密的聯系,也是藝術家的生活經歷的一個藝術化體現,深層次的體會和理解作品中的心理關系能夠使得藝術家更好的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同時和對于提高觀賞者的審美水平和賞析活動有著更好的協助作用。
5 總結
這個作品帶來的沖擊和思考不僅僅是局限在視聽上的刺激,更加深層次的反思是在于對于藝術家和觀賞者和藝術作品本身三者之間的一個審美距離,藝術家創(chuàng)作自身與作品之間的心理距離,觀賞者與觀賞客體之間的審美距離。一個審美活動中不僅是主體的藝術感知能力作品客體的藝術表現力也是一個美好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王振華. 從布洛的“心理距離”淺談美學中的距離[J]. 美術大觀, 2008,(8):64-65.
[2]岳鴻飛,杜可柯(翻譯). 尋魅:張培力的藝術[J]. 藝術界, 2011,(5):14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