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偉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欲學習經(jīng)典詩詞,傳承其所蘊涵的精神內(nèi)涵,有用中國式的讀書法——吟誦,最能引領(lǐng)我們跨越時間的維度,接近和深入體會古詩詞的意蘊。
如何讓學生愉快輕松、循序漸進地投入吟誦學習,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曾在其名作《人間詞話》中提出人生做學問的三境界。在其指引下,我嘗試著教授詩圣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夜喜雨》。
課堂是由一幅干涸荒地圖片和一段春夜雨景視頻導入的。杜甫家鄉(xiāng)因長期干旱而皴裂的土地,在細雨的滋潤下,煥發(fā)出生機。此時此景,學生喜悅的興致得以激發(fā)。
王國維之做學問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彼U釋的“立”,即凡事須立志,清晰地把握方向,才是取得成功的基礎(chǔ)。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崩首x,是學習古詩詞的基礎(chǔ),即第一境界。
通過自由朗讀、指名朗讀、一齊朗讀的形式,學生能較為輕松地把詩句讀通讀對,讀得字正腔圓。
王國維之做學問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彼U釋的“守”,即在目標的指引下,執(zhí)著追求,深入探索。如是說,誦讀即學習古詩詞的第二境界。
古詩,都是詩人吟誦著創(chuàng)作出來,又吟誦著流傳至今的。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年前,我們中國人是如何讀這首詩的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我播放了陳琴老師的吟誦錄音。學生們認真地聽著,臉上無不充滿新奇,不時發(fā)出驚嘆:“古詩,原來是這樣讀??!”
順勢,我告訴學生們,這些長短、快慢、高低的聲音里就藏著吟誦詩歌的秘密,也就是吟誦的基本規(guī)則: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繼而,詳細講解:一二聲平三四仄。我和學生們一起做動作,用雙手畫“—”表示平聲,做動作“|”表示仄聲。除平仄外,古文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入聲,要讀得頓促,用“!”來表示。 古人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使用了相同或相近的字,這些字就稱作韻腳,讀得拖長一些。
一番講解后,我與學生們一起畫平仄,邊做手勢邊誦讀,一遍遍地指名讀、小組讀,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投身于詩的畫面情境中,漸漸地,課堂上空回蕩著鏗鏘和諧的誦讀聲,我們仿佛看到、聽到、感受到了這場知時節(jié)的好雨,它滋潤著大地萬物,更滋潤著詩人和我們的心田。學生閉上眼睛,用心齊誦,無比的欣喜和感激之情涌上心頭,詩的情味,自然而然地涌上心頭。
王國維之做學問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闡釋的“得”,即立志所追逐的目標,在足夠的積累后,不經(jīng)意間已達到。
自古漢詩皆吟詠。吟詠,就是按字音的聲調(diào)給古詩譜上優(yōu)美的旋律來吟唱。吟詠,即學習古詩詞的第三境界。
朱自清曾說:“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和理解就能化為自己的東西?!?/p>
吟誦,讓我們進一步感悟古詩詞的魅力,聆聽最美好的聲音,感受母語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