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過不歇?!蔽覀兊牧曌鹘虒W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在生動的社會實踐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陶冶情操,體會生活的美好。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學會交際。學生逐漸養(yǎng)成了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積累習作素材的習慣,掌握了主動學習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習作的興趣,學生的學習壓力減輕了,有了素材就能輕松愉快習作,課堂效率也提高了。
關鍵詞:引導;寫作;積累;素材
作為語文半壁江山的作文成為阻礙語文教學的重大因素。那么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這個問題很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無數(shù)的語文教師,令語文界的同仁們感到無比棘手。常聽一些學生說:“我就怕寫作文,一拿起筆來就頭疼,總覺得沒東西可寫。”有的干脆說:“我不知道該寫什么,從何寫起?!庇械淖魑碾m然也交上來,但是仔細一看,生搬硬套的多,甚至瞎編一些內(nèi)容,空洞無物,脫離實際。為什么會造成作文難寫呢?總的來說,就是缺少觀察,沒有真實感受,因此無從下筆。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象呢?下面談談我一年來的研究初探。
1 摸清學生的習作現(xiàn)狀,對癥下藥
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要想解決問題,首先就要全面、客觀、真實地了解和掌握學生作文現(xiàn)狀,深入學生進行了解,摸清底子,進而進行分析、研究。
我們在四五六年級學生中進行了調(diào)查問卷。問卷內(nèi)容共8小題。分別從是否喜歡作文、作文難寫的原因、喜歡上什么樣的作文課、是否養(yǎng)成修改作文的習慣等方面進行了調(diào)查分析。 調(diào)查采用集體開卷式,記名問卷的方法。對學生下發(fā)50份調(diào)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0份,所有數(shù)據(jù)全部采用人工統(tǒng)計分析,有效率100%。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得出:
(1)平時喜歡寫作文的同學占到20%,不太喜歡的占到70%,根本不喜歡的同學占到10%。
(2)考試時作文成績以30分計算的話,通常得25分以上的同學占到30%,20——25分的同學占到40%,20分以下的同學占到30%。
(3)大部分同學認為作文難寫的原因是:生活閱歷少、無話可說、無從下筆;不會靈活運用好詞佳句表達心中所想; 不知道怎樣安排材料等。
(4)75%的同學希望老師能走出課堂,讓學生現(xiàn)場體驗生活。90%的同學希望教師能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在課堂上再現(xiàn)生活,表演生活。
(5)寫完作文以后能經(jīng)常修改的同學占到40%,偶爾修改的同學占到35%,不修改的同學占到25%。
(6)學生觀察生活、寫出真情實感的能力有待加強。
調(diào)查結果表明:我校四五六年級學生喜歡寫作文的同學比較少;學生寫作文的興趣不夠濃厚;認為自己生活閱歷少,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無從下筆;沒有養(yǎng)成細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的好習慣。
2 尋找有效解決習作難的途徑
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有效地提高我校小學生習作水平及教師教學水平,我們思考對策如下:
(1)從本學期起,各班分別建立班級圖書角,推薦學生閱讀書目,加強閱讀積累,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同時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每周根據(jù)情況留讀書作業(yè),然后摘抄好詞佳句,并逐步寫出感悟。
(2)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寫作水平。將作文指導與每單元的每課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結合進行。
(3)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能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在課堂上再現(xiàn)生活,表演生活,給學生提供寫作素材。
(4)老師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觀察大自然,讓學生現(xiàn)場體驗生活。
3 形成有效改進習作的策略
3.1 多讀好書借鑒素材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指導學生寫作必須與閱讀相結合。我們在重視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積累和捕捉素材之外,還要積極組織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吸收營養(yǎng),拓寬知識層面,增強語言能力,豐富寫作素材。平日我們常說:“作文功夫在文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小學生知識面和生活的接觸面都較為狹窄,如果將閱讀范圍僅局限于語文課本,不去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平時無積累,作文又何以傾吐?
因此,我在抓好課內(nèi)閱讀的同時,指導學生在課外多讀書、多讀好書。
我們每天中午安排了30分鐘的課外閱讀時間,在班級里設置了“小小圖書角”,學生的圖書寫上名字后放入櫥柜可供全班傳閱,共享資源寶庫。每天晨會上都有1名同學和大家分享讀書收獲。為了促進閱讀效果,我們還定期評選“讀書之星”和“書香班級”。
3.2 要在生活中留心觀察挖掘寫作素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的源頭活水來自生活素材的積累,離開了生活著的素材,作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事事都在作文,時時都有作文,四季變化皆可入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學生的思維往往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讀書作業(yè),兩點成一線,視野狹窄,不能突破常規(guī)。事實上,我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日新月異、豐富多彩,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學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觀察,寫作素材就在身邊。“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學生善于從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中認真體會觀察,那么,他們的思想將會呈現(xiàn)出耀眼的火花,他們的感情也將插上翱翔的翅膀。
本學期作文課上,我要求學生課間注意留心新學期學校里、班級里、同學中的現(xiàn)象。六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寫了《給校長的一封信》,四年級學生寫了《美麗的校園》很多學生都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比胡編亂造強多了。
3.3 課堂演繹抓素材
“課堂即生活”,我們不妨把一些生活實踐活動搬上講臺。讓學生在課堂上邊實踐,邊觀察,邊認識,邊寫作。學生興趣昂然,老師的指導切中要害。這種生活實踐,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實踐。為了完成教學目的,教師要對各種要素加以巧妙的組合和控制。把生活實踐搬上講臺,可做的文章有許多,如帶高年級的學生到幼兒園當“小老師”,去教小朋友畫畫、剪紙、拼圖;一個學生把作業(yè)本撕了,請全班同學來批評教育;把小狗邀進教室,讓小朋友逗小狗玩,為小狗“寫真”;讓一顆種子發(fā)芽,每天抽三五分鐘觀察等等。這樣做,無非告訴學生,生活處處有詩篇,就看你有沒有銳利的雙眼。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高新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