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珊珊
摘要:蕭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女作家,她生命短暫卻為后人留下了諸多經(jīng)典作品。她的一生充滿坎坷與艱辛,她的孤獨感主要源于她任性剛毅的性格以及流離的生活和愛情的波折。同時這種孤獨痛苦感又深刻地影響了蕭紅作品的創(chuàng)作,才有了生育的艱辛與死亡的孤獨場面,體現(xiàn)了蕭紅對男權社會的批判和對底層勞動婦女深切的同情。
關鍵詞:孤獨;流離;孤獨意識;生育;苦難
蕭紅,原名張玉環(huán),因“環(huán)”字與其二姨“姜玉環(huán)”中的“環(huán)”字相重,故祖父給其改名為張乃瑩。蕭紅在哈爾濱創(chuàng)作期間曾用過筆名悄吟、玲玲等,后輾轉(zhuǎn)到達上海,在魯迅的幫助下發(fā)表了作品《生死場》,開始改筆名為蕭紅。蕭紅的一生輝煌過、榮耀過,卻又是短暫而孤獨的,同時這種孤獨的深刻體驗也深深的影響了她的創(chuàng)作。一直以她獨特的個創(chuàng)作人魅力在文壇上影響深遠。本篇將簡單的論述蕭紅的孤獨感的來源以及這種孤獨意識在其作品中的體現(xiàn)。
一、蕭紅的孤獨緣由
《從異鄉(xiāng)到異鄉(xiāng)》是蕭紅的研究者葉君老師的重要著作,也是本篇論文參考的重要文獻,“從異鄉(xiāng)到異鄉(xiāng)”正是蕭紅一生的真實寫照,該著作詳盡獨特地呈現(xiàn)了蕭紅顛沛流離、孤獨的一生。而這種孤獨之感也一直伴隨著蕭紅的一生。我認為這主要根源于蕭紅任性剛毅的性格以及她強烈脆弱的自尊心。
(一)孤獨的起源:性格影響命運
蕭紅的祖輩是從山東艱難跋涉逃亡到東北的,在辛亥革命以后,很多地方舊的封建家長制度紛紛解體,但是在閉塞的東北地區(qū),封建家長制度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像蕭紅的家庭。
蕭紅父親是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所以封建家長的思想更加濃厚。由于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蕭紅的到來也并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多少歡樂,除了祖父。之后兩個弟弟的陸續(xù)出生,使得父母更無暇照顧蕭紅了,只有祖父教蕭紅背詩陪伴在蕭紅的身邊,在祖父的陪伴下她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惡之外還有溫暖和愛,才讓蕭紅對愛和溫暖有所追求。祖父的過于溺愛也或多或少的彌補了她缺失的父母之愛,但是也慢慢地養(yǎng)成了蕭紅任性的性格。
然而父親的暴戾性格以及家庭的變故讓蕭紅變得更加的任性和剛毅。這也是她人生苦難和悲劇的開始。在蕭紅九歲那年,生母離世,蕭紅有了繼母梁亞蘭。繼母的到來,使蕭紅和父親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激化,激起了她向父親的權威挑戰(zhàn)的欲望。尤其是在學校里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以后,叛逆任性的個性更為嚴重,導致的第一個嚴重后果是她與表哥陸哲舜的逃婚事件,盲目任性的逃婚終會落得不歡而散的后果,但這次的逃婚卻間接地導致了她孤獨的人生悲劇。
然而導致她的人生悲劇的性格弱點還有她強烈而又脆弱的自尊心。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與自身的性格密不可分的,蕭紅的任性偏執(zhí)以及她強烈的自尊心都對后來她的人生軌跡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并且是她苦痛的人生經(jīng)歷的主要形成原因。
(二)孤獨感的加深:流離的生活體驗
蕭紅年紀輕輕就經(jīng)歷著從異鄉(xiāng)到異鄉(xiāng)的漂泊之旅,離開鄉(xiāng)土,輾轉(zhuǎn)哈爾濱、北平、青島、上海、東京、武漢、重慶、香港,經(jīng)歷饑餓、病痛、愛人的背叛,親友的離世這些都加重了蕭紅的孤獨之感。
祖父死后,蕭紅與那個封建大家庭就沒有了愛的紐帶。她經(jīng)歷了長時期的艱苦生活,戰(zhàn)爭、寒冷、饑餓無不摧殘著這個年輕女孩。在《過夜》中描述了她當時的慘狀,“我的眼毛感到了糾絞,積雪隨著風在我的腿部掃打。當我經(jīng)過那些平日認為下等妓倌的門前時,我覺得她們也比我幸福。”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感覺到寒冷。加之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包圍,所以這一次她選擇投靠汪恩甲,可汪恩甲也并不能成為她最終的依靠,從他回家取錢以后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此時已懷孕的她走投無路,還好給《國際協(xié)報》寫信求助得以成功,這件事也促成了她與蕭軍的相識相戀??墒撬c蕭軍的生活依然在饑寒交迫中度過,后來總算是蕭軍的求職廣告有了回響,日子才漸漸明朗,并且自費出版了小說散文集《跋涉》,有所影響但旋即又遭查封,由于形勢所迫,兩人不得不離開剛剛建立的溫暖的小家,又開始過上了流浪的生活,二人去了青島。
兩人后又離開青島去了上海,并且在魯迅先生的幫助下成功地發(fā)表了《生死場》和《八月的鄉(xiāng)村》兩書,并使蕭紅二人在上海文壇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并獲得一定的地位,兩人的生活漸漸好轉(zhuǎn)。與魯迅先生一家的相識讓蕭紅感覺溫暖堅定,讓輾轉(zhuǎn)他鄉(xiāng)的蕭紅有了倚靠。可是好景不長,就在蕭紅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方面獲得極大滿足以后,蕭軍感情的背叛卻給她當頭一棒。讓蕭紅無力承受、痛苦不堪。她再一次選擇孤獨前行,東渡日本。但是日本的生活并不新鮮,反而徒增她異鄉(xiāng)的煩惱,這種孤獨痛苦的人生簡直讓蕭紅痛苦不堪。可更加讓蕭紅痛苦的是她得知了魯迅先生逝世的消息,魯迅先生于蕭紅來說是朋友、親人、倚靠、和精神的支柱,魯迅先生的逝世給蕭紅帶來了沉痛的打擊并直接促使蕭紅返回香港。
重返上海的蕭紅并沒有與蕭軍重歸舊好,蕭軍甚至對蕭紅采取過暴力行為,蕭紅對這段感情失望至極,兩個人本就是在特殊境遇中的結(jié)合起來的,但是性格、思想方面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使兩個人因種種的摩擦而倍感疲倦。最終,兩個人在西安永遠的分開了。
而后蕭紅與蕭軍的分道揚鑣和與端木蕻良的結(jié)合不被大多數(shù)的好友所祝福,使蕭紅處于被友情“封鎖”的孤獨與尷尬境地之中。為了躲避戰(zhàn)亂,尋到一個安靜的寫作環(huán)境,蕭紅與端木蕻良來到了香港,在香港期間她的生活并沒有多么的快樂反而使她倍感孤獨和思念著友人。竟沒想到,香港竟成了蕭紅人生的最后一站。蕭紅在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依然飽嘗了孤獨之苦,她和蕭軍的分開使得她疏遠了很多的好朋友,還要承受朋友們的不理解,還有戰(zhàn)爭的摧殘和疾病的折磨,連她生命的最后時刻也只有駱賓基常常陪伴左右,使得這位有才氣的年輕女作家?guī)еz憾和不甘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二、孤獨感的深入與書寫
蕭紅的任性使得她與自己的大家庭決裂,成人之后四處顛沛流離,飽受饑寒,感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這一路的坎坷磨難都讓這個瘦弱的女性負重前行,內(nèi)心倍感孤獨之苦。這種孤獨和苦痛使得蕭紅將眼光投向了在男性權威下苦苦生活,艱難生存的女性,表達了對底層勞動婦女的同情和關愛。
(一)生育的凄慘與孤獨
蕭紅是一名偉大的女作家、進步女性、是他人的妻子同時又是一位生育過兩個孩子的母親,雖然兩個孩子都沒能留在自己的身邊,但她確確實實經(jīng)歷過兩次生育之苦,所以她能十分了解女性的生育之苦,生育之痛。女性的生育在她看來沒有什么崇高莊嚴的感覺,和貓兒狗兒的生育沒什么兩樣,倒更像是一場嚴峻的刑罰。因而她相比于其他女性作家來說她對于女性生育體驗的描寫涉及較多。
蕭紅第一次描寫關于生育的場景是在小說《棄兒》當中,這也是在她剛剛生完第一個孩子以后寫的。故事的女主角是芹,關于芹的生產(chǎn)蕭紅是這樣描寫的,“芹肚子疼得更厲害了,在土炕上滾成個泥人了。芹只想撕破自己的肚皮,外面的雨聲她聽不到了?!蔽覀兛梢詮倪@段描寫中感受到女性生育的痛苦,沒有一絲幸??裳?,除了疼痛的感覺什么都沒有。內(nèi)心是無助的、痛苦的、絕望的,生育帶給女性的是無比痛苦的肉體折磨和心靈折磨。
在《生死場》“刑罰的日子”中,蕭紅在這里將動物的生殖和人的生產(chǎn)等同起來,暖和的季節(jié)里,全村都在生產(chǎn),房子后面的草堆上,狗也在生產(chǎn)。在蕭紅的筆下,人的生育得不到尊重,是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女人被當做是生育的工具,勞動婦女們只是丈夫們泄欲的工具,對于婦女的生產(chǎn)被認為是極其平常的事,甚至有時會被丈夫厭棄、打罵。女人也沒有一絲的反抗意識,逆來順受,認為自己既是女人就應該服從于男性。加上生育條件的骯臟、艱苦,所剩下的孩子存活率極低,生孩子的母親也隨時面臨著去世的危險,但這些都被人們看成是極其平常的事情,生就是生,死了也沒什么大不了。
蕭紅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了女性的生育,生育仿佛是她們一個人的事,和動物沒什么兩樣,她們孤獨地繁殖也孤獨地死去。蕭紅說:“女性有著過多的自我犧牲精神,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長期無助的犧牲狀態(tài)中形成的自甘犧牲的惰性!”她們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終成男性的附屬品。
(二)死亡的悲痛與孤獨
蕭紅作為一名女性,她對死亡有著一定的敏感與恐懼。然而她的筆下卻有大量的死亡描寫,死亡本該是人最終的歸宿,她筆下的死亡多是由于受到了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壓迫,死了之后被送到了墳場,以為以后就可以避免痛苦,沒想到卻被野狗分食了自己的死尸,因而死亡帶給他們的是永遠的孤獨和被野狗分食的凄慘悲痛。
蕭紅筆下的窮困人民常常受到地主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剝削壓迫,最終致死。在《生死場》中,小金枝的死是不幸和悲慘的。金枝剛出生沒多久就被自己的父親活活摔死了,小金枝的死可能是由于父親的沖動也可能是由于父親出于家庭的重擔而早有預謀,窮苦人家的生活十分艱難,多了一個孩子就會增加家庭的重擔,并且在當時生殖泛濫的年代,對于窮苦人家來說,棄嬰和死嬰是非常常見的,所以說小金枝的死是生活的重擔催逼著一個父親做了如此的行為,而且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女嬰的死就更不足為怪了。小金枝就這樣因為生活的貧窮而被拋棄。
在封建落后的小城,精神上對人的壓迫也是極其殘忍的。在《呼蘭河傳》中小團圓的媳婦就是被封建迷信給摧殘致死的。舊社會的底層婦女不僅受到男性的欺辱,而且還受到女性同胞的毀滅,她們用封建迷信來折磨年輕的肉體,這些女性她們既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同時又充當了維護者,甚至是殺人的幫兇。
這些人物,都是因為受到外界的物質(zhì)壓迫和精神上的壓迫而年輕早亡,他們受到的地主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物質(zhì)壓迫讓人為之心痛,但是他們受到的精神上的壓迫更是讓人膽戰(zhàn)心驚。在誠如呼蘭這樣的小城里,人們早已經(jīng)習慣了生老病死,人死了就不再痛惜,生的人還要繼續(xù)生活著,每天都會有死亡的人孤獨離去,人們每天依然這樣麻木地生活下去。
三、結(jié)語
蕭紅的一生都是艱難孤獨的,她的孤獨來源于她任性剛毅的性格,來源于四處漂泊的無歸屬感,來源于愛情中的背叛,苦難和孤獨亦成為了她創(chuàng)作的源泉,蕭紅筆下描寫的生育的痛苦以及死亡的孤獨真實生動的展現(xiàn)了最下層平民的生活原貌,但她最終并沒有把讀者引向失望的絕路,反而讓他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同時也把人引向,人應該是有人性的,具有同情心,有所希望有所追求的層面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