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鈺正 邊璐佳
摘 要:結合教育認同理論,核心價值理論以及文化多樣性理論,探索了中外合作大學學生社團的三大功能,即促進大學生自我發(fā)展,大學社團的建設完善以及校園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從而進一步探討中外合作大學學生社團的發(fā)展路徑,即以自我管理為前提、以自我教育為目的、以自我服務為方式、以多元多樣為特色。
關鍵詞:中外合作大學;學生社團;社團功能;發(fā)展路徑
大學社團作為高?!暗诙n堂”,是各國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它在學生自我發(fā)展,社團組織建設、校園文化傳播以及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等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外合作大學在中國土地上不斷建設與發(fā)展,其中的社團建設問題越來越受重視。中外合作大學的社團,在傳統(tǒng)大學社團的基礎上,加之多元文化的背景環(huán)境,同時關照個性發(fā)展和團隊合作。其建設問題也越來越受重視,本文結合相關理論,論述學生社團在此類大學中的具體功能,并探討其發(fā)展路徑。
一、中外合作大學學生社團的功能概述
自2005年,教育部批準設立了9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這些中外合作大學由于同其高水平本校一體化管理,帶來了許多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文化融合的機會。而其中學生社團的功能與其正向功能的發(fā)揮成為值得思考與探索的命題。當代大學生是社團活動組織與參與的主體,只有當社團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深刻認識到社團的真正功能,才能受益于它對個人發(fā)展的積極影響。社團的明確定位,可打破文化界限,營造多元的校園環(huán)境,滿足不同國家學生的需求。
(一)教育認同理論下大學生的自我發(fā)展
奇克林(A W.Chickering)的教育認同理論認為,大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教育過程幫助學生確立自我認同感,并通過七種向量描述學生在大學社團生活中的自我成長,即自我發(fā)展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相互協(xié)作能力、成熟的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認同能力、形成目標的能力,以及具有健全的人格。
結合該理論,中外合作大學的社團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育功能,以“人”為本,通過社團這一載體,搭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平臺,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幫助自我的重新認識與定位。
(二)核心價值理論下學生社團的建設完善
核心價值觀是學生社團文化的立意,也是判斷其是否積極向上的重要價值標準。社團文化已經(jīng)成為高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建立之初,當明確社團宗旨并樹立符合核心價值的社團文化。在中外合作大學,更注意文化認同和多元共治,從各層面吸納優(yōu)秀資源共同引導,使得主體利益最優(yōu)化。利用信息化時代,結合線上線下,做到形式多樣和內(nèi)容豐富相結合,運用流量傳播豐富的正向校園文化。
(三)文化多樣性理論下校園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
文化多樣性是中外合作大學與生俱來的特色,其獨特的中西體制,從根本上是一種開放的象征,帶給高校多元文化思想的火花。結合文化多樣性理論,讓大學社團的建設發(fā)展崇尚既認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理解個性、和睦相處。
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增加了社團組織的難度,日常的管理中可以引入必要的人文關懷和思想引導,促進有效又優(yōu)質的活動開展。管理機制注重理念建設,突出學生為主體,明確發(fā)展價值,構建社團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機制,幫助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
二、中外合作大學學生社團的發(fā)展路徑
中外合作大學的學生社團營造出一個“中西合璧”的修習模式,幫助學生完成大學之路的自我教育與成長。其發(fā)展路徑大致為以下:
(一)以自我管理為前提
在活動學分制的影響下,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行政班級被打破,大學生以不同形式抱團組合。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社團的自發(fā)、自主、專向性和寬松的特點,吸引了許多學生主動參與社團活動。在此類大學不拘一格,自由開放的管理環(huán)境下,學生社團內(nèi)部更追求嚴格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做到公平公正、井然有序。
(二)以自我教育為目的
學生進入中外合作大學后能積極報名社團活動,表現(xiàn)出對新穎事物的探究精神,和自我鍛煉的機會創(chuàng)造。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參與社團活動更表現(xiàn)出一種務實的精神,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生在加入社團時存在一定的盲從性,認為加入的社團數(shù)量越多越好;或者表現(xiàn)出對社團活動的隨意性,經(jīng)常不參加活動。有時受限于場地及資金等,社團活動質量參差不齊,或組織和管理能力較低,無法調動參與度和積極性。在學分制影響下,學生為學分而參加社團活動,側面反映活動質量一般,缺乏創(chuàng)新。因此,無論是參與者或組織者,在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中,當學會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衡量利弊、學會取舍。
(三)以自我服務為方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當代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對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xiàn)代教學講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社團作為課堂的補充,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中外合作大學,社團通過自我服務的方式,追求娛樂價值、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等。它不僅是一個小團體,對大學生自身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通過社團活動來挖掘自身的潛力,開闊視野,豐富見地,拓展交際圈,際遇志同道合。
(四)以多元多樣為特色
需要考慮并兼顧不同國家文化的風俗習慣,是中外合作大學社團面臨的固有難題,學生社團的多元多樣特色油然而生。中外合作大學社團的分類大致為四類:學術研究型、興趣愛好型、社會公益型及國際文化交流型。第一類一般基于對某專業(yè)或知識有興趣的群體,如日語交流社;第二類包括各種體育類和藝術型,如壁球社、飛盤社、書畫社;第三類致力于公益項目,如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第四類主要為國際生創(chuàng)建交流溝通的場地與平臺,使得更好地融入中國,如國際生聯(lián)合會。中外合作大學社團兼具興趣和文化的融合,數(shù)量眾多,風格各異,不僅為學生們提供了參與第二課堂教育的平臺,也豐富了多樣性的校園文化建設。
三、結語
在中外合作大學十多年的學生社團實踐經(jīng)驗累積與不斷嘗試探索的過程中,克服了諸多困難,也須承認存在諸多不足尚待完善??偟膩碚f,結合教育認同理論,核心價值理論以及文化多樣性理論,本文分別探索了中外合作大學的學生社團在大學生自我發(fā)展,大學社團的建設完善以及校園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中的功能。在此基礎上,筆者歸納了中外合作大學學生社團的發(fā)展路徑,即以自我管理為前提、以自我教育為目的、以自我服務為方式、以多元多樣為特色,闡述了當代于中外合作大學就讀的大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中面臨的一些現(xiàn)象以及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
參考文獻
[1] 朱軍,謝芳.學生社團活動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途徑[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茖W校學報,2003(4):61-64.
[2] 石向實,陳曉慧.當代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現(xiàn)狀的調查與思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104-107.
[3] Johnson,Goldman,Claus.Why Do Students Misbehave? An Initial Examination of Antecedents to Student Misbehavior[J].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9,67(1):1-20.
[4] 高校社團:學生走入社會前的“實驗室”[EB/OL].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312111110199&cata_id=N002,2011,11,15/2012,03,12(2012-03-12)[2019-05-12].
作者簡介:徐鈺正,寧波諾丁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