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
[摘 要]《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币獙崿F(xiàn)“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教師可以從隨文練筆,讀寫互促和隨機事件,因勢利導兩個方面入手,拓寬學生的習作渠道,讓學生“有米”可“炊”。
[關(guān)鍵詞]隨文練筆;因勢利導;樂于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9-0087-02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蹦敲?,如何“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實現(xiàn)“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呢?教師可以從隨文練筆、隨機事件兩方面入手,拓寬學生的習作渠道,讓他們知道寫作素材就在身邊, 從而找到可“炊”之“米”。
教科書中不乏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名篇,不僅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著生動的內(nèi)容和恰當?shù)谋磉_形式。我們可以把對這些經(jīng)典之作的學習加以拓展延伸,讓它們成為學生習作現(xiàn)成的素材,讓學生在讀、寫的過程中,通過品鑒、仿用、遷移、再創(chuàng)作,逐步將思想、情感、語言、表達形式等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因為練筆是在對課文內(nèi)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學生運用時難度降低了,參與度與完成度都較好。這種轉(zhuǎn)換再創(chuàng)作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見縫插針,巧妙銜接
隨文練筆應講究時機,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有情可抒,而且教師不應拘泥于形式和字數(shù),這樣訓練才能有成效。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可以安排兩次練筆。第一次安排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抓住課題中的“爬山虎”,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爬山虎的腳》,寫寫自己記憶中的葉圣陶先生家的爬山虎,寫寫自己對葉老的印象。這樣以舊帶新的練筆為之后的新課品讀做了充分的預熱。第二次練筆安排在總結(jié)全文時,啟發(fā)學生思考:哪樣事物常常會讓你想起哪個人,想起哪些事,嘗試像肖復興那樣寫下來。由于學生已知作者的表達方式,即,睹爬山虎思葉老,憶修改習作和做客兩件事,贊揚了人品和作品都堪稱楷模的葉老,再加上練筆的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類似的練筆設(shè)計還有很多。例如,教學《桃花心木》時,可以讓孩子將父母或老師的育人方式與種樹人育樹方式加以比較,談?wù)勛约旱目捶?教學《貓》《白鵝》時,讓學生聊聊自己養(yǎng)過什么動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在與小動物的朝夕相處中發(fā)生了哪些趣事;教學《落花生》《白楊》時,引導學生選擇一種事物,仿用“借物喻人”的寫法,寫寫事物的特點,贊一贊與該物特點相關(guān)的某類人的品質(zhì)等等。
這樣的練筆設(shè)計,在理解課文語言、情感、寫法的基礎(chǔ)上加以運用,運用又深化了理解,讀寫互促,相得益彰。
(二)要求各異,形式多樣
隨文練筆應講究靈活多變,最忌刻板雷同,否則學生思維短路,興致銳減,便只會生搬硬套,應付了事,訓練就失去了意義。
教師可針對課文特點,伴隨教學進程,結(jié)合學生實際,設(shè)計形式豐富的小練筆。如教《新型玻璃》,教師可設(shè)計兩種角色供學生選擇。學生根據(jù)各自興趣自選角色,扮演銷售人員設(shè)計營銷方案,扮演科研人員設(shè)計更新型的玻璃。學生的自主性被激發(fā),學得有滋有味。
此外,隨文練筆的設(shè)計還可以有以下幾種形式:①學文之后讓學生為文章的插圖配上一段相關(guān)的文字說明,如《桂林山水》《一夜的工作》;②古詩詞意境優(yōu)美,言辭雋永,可挖掘的內(nèi)涵豐富,不妨讓學生擴寫譯文,如《泊船瓜洲》《送孟浩然之廣陵》《憶江南》;③引導學生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fā),融入自身感受,把課文改寫成劇本,精心雕琢,逼真演繹,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學弈》;④可以續(xù)寫,如學了《凡卡》,設(shè)想一下,凡卡醒來之后等待他的將是什么?也可以對該文進行縮寫;⑤有感而發(fā),如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寫自己讀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生命 生命》等文章后的感想;⑥學做導游、解說員,練寫導游詞、解說詞,介紹草原、天山的迷人風光或長城、秦兵馬俑等古跡;⑦搜集資料,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如《只有一個地球》《大自然的啟示》,寫一些關(guān)于地球或反映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的習作;⑧聯(lián)想想象,如《月光曲》,欣賞一段樂曲,把感受到的景象用文字記錄下來……
形式各異的隨文練筆設(shè)計,再創(chuàng)作的空間大,是卓有成效的吸收、內(nèi)化、積累知識的過程,是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能力的提高過程,會使學生激發(fā)起一種新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對習作興趣和水平起著升溫調(diào)味的作用。
學生由于年紀小,還不善于觀察,特別是仔細觀察的習慣尚未養(yǎng)成,導致“可寫的事兒滿街跑,瞪著眼睛看不到;粗粗一看看到了,待到寫時又覺未看好”。為了引導學生留心生活中看似司空見慣的事情,把它們納為習作素材,我是這樣做的:
(一)借景促寫,情景交融
大自然是位神奇的魔法師。日常生活中的風起云涌,霧雨雷電,日出日落,四季更替,花開花謝,鳥啼蟲鳴都是這位大師的杰作,也為學生提供了習作的好素材。在作文前,先給學生布置“任務(wù)”,讓他們有目的地去觀察、去尋覓、去探索、去參與,就一定能擷取到許多新穎有趣的習作素材。
[案例]南方的夏季,雷陣雨總是不期而至。一個夏日的午后,剛上第一節(jié)課。原本艷陽高照,晴空萬里,突然間,狂風大作,烏云密布,緊接著,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大家還未來得及充分享受大雨帶來的清涼,雨,卻驟然停止。而后,千萬把利劍穿透還未散盡的烏云直射地面,大地重又陽光普照,一道彩虹橫跨天邊。短時間內(nèi),天氣變化如此之大,真可謂瞬息萬變,讓學生興奮不已。我看準時機,允許學生到室外觀察,準備寫觀察日記。學生紛紛跑到走廊,有的興奮地跳著叫著,有的三五成群邊觀察邊議論,有的貪婪地呼吸著雨后清新的空氣……等學生稍稍平靜下來,我請他們自擬題目,把自己的觀察所得用筆記錄下來。學生個個面無難色,奮筆疾書,一揮而就。
類似這樣的習作練習,便于學生觀察、體驗,想象空間廣闊,只要教師善于捕捉時機,巧妙穿針引線,相信學生一定不會再感到無事可寫,無話可說。
(二)借事促寫,體驗感悟
除了自然景物,課堂、課余,同學、師生之間總會發(fā)生一些意外的小插曲,例如上課時不請自來的“旁聽生”——小蜜蜂、花蝴蝶;奉學生私自帶來班級的小白兔、蠶等小動物為“座上賓”等。這些都是指導學生觀察、練筆的好契機。教師從發(fā)生在班級的偶發(fā)事件入手,引導學生及時、如實地記錄事件的全過程,必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案例]有一天放學,班長組織同學排路隊。有個同學特別調(diào)皮,拿著鉛筆刀胡亂比畫。班長前去阻止,卻被劃傷手指。事后,我強抑怒火,與學生探討:“面對這樣一起事件,你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么?有什么感想?你認為這件事應如何善后?如何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熱烈的討論,促使每個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對自身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一番深刻的剖析,經(jīng)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闖禍的同學為自己的魯莽行為給伙伴帶來的傷害而后悔痛苦。受到傷害的同學由自己做事欠缺周全考慮,以至使自己受到傷害而明白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旁觀的同學為自己面對不良行為的怯懦而羞愧不已。充分討論后,我建議學生把整個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及反思詳細寫下來。學生的情緒高漲,順利完成了習作。
類似這樣的習作練習,內(nèi)容真實、豐富,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及習作的樂趣,因而學生始終趣味盎然,樂此不疲。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