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摘 要]閱讀教學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高閱讀課堂的質量,更要協(xié)調溝通家長,讓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課內鏈接課外、設置體驗活動等策略,讓學生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以真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
[關鍵詞]閱讀能力;課外閱讀;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39-02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但是,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不能完全寄托在課內教材文本上,而要拓展到課外,借助廣闊的課外閱讀資源,對課內閱讀進行補充和延續(xù)。家長是兒童閱讀最好的陪伴者。在課外閱讀中,如果缺少家長的監(jiān)督和陪伴,兒童的課外閱讀必然會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語文教師要充分關注這一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促進兒童閱讀能力的有效發(fā)展。
由于部分兒童沒有父母的監(jiān)督與陪伴,他們對讀什么課外書,往往難以選擇。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要求,選擇與學生年齡相符、認知相近的課外閱讀材料。這樣,在課內教學中關注課外閱讀,達成了既關注課本內容又激發(fā)閱讀興趣的目標。
(一)從主題入手,推薦整本書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雖然豐富多彩、包羅萬象,但還是不能滿足學生對世界、對自然探究的好奇心理。由于學生的知識視野相對有限,接受外來信息的渠道也較為逼仄,他們無法認識到經典圖書所描繪的精彩世界。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打開一扇窗戶,從課文內容生發(fā)出去,讓他們看到一個更為廣闊新奇的世界。
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時,很多學生被課文中描寫海底聲音和各種形態(tài)的魚所吸引。根據學情,教師在引導學生關注這篇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和言語特色之外,還根據學生的心理,相機為學生拓展了一些描寫海底世界的文章,讓學生感受世界海底的神奇。除此之外,教師將《海底兩萬里》這本書帶進課堂,鄭重地向學生進行推薦。很多學生還沒有見過這本書。因為課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海底充滿了興趣,加之教師的及時推薦,他們對閱讀這本《海底兩萬里》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從策略入手,推薦類群文本
課外閱讀的價值在于引領學生閱讀,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教材課文所運用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不同場合理解感悟這種寫作方法。向學生推薦一組類群文本,能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使學生的體驗更深刻。
如,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在關注掃路老人的性格特點之后,教師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課文描寫的天游峰上,讓學生了解武夷山的相關知識。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拓展了章武先生寫的《武夷山人物畫像》一組課文,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武夷山,另一方面讓學生感知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果僅限一篇文本的學習,那么學生的所得必然是有限的。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拓展一類文本,不僅深化了學生認知,而且使學生的思維相互交融、碰撞,獲得了閱讀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不斷刺激,激發(fā)課外閱讀的持續(xù)動力
親子共讀是落實課外閱讀最為有效的方法。但是,少數兒童沒有這樣的資源和條件,很容易造成一天打魚,三天曬網的尷尬。按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生一天的課外閱讀時間應不少于一個小時。這對很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在深入實踐中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
如,很多學生喜歡閱讀《西游記》。在組織學生閱讀時,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閱讀前后的興趣會有所變化,尤其是在中后期閱讀的動力下降,他們會應付了事。為了激發(fā)學生持續(xù)的閱讀興趣,我們設置了這樣的閱讀板塊。首先,讓學生觀看與閱讀內容相關的影視作品,并相機開展講故事、趣配音活動,激活學生幾近消失的閱讀動力;其次,組織學生進行分享交流活動,并評選階段性的閱讀之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
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的閱讀動力得到高效保持,并深化他們的認知體驗。
(二)強化監(jiān)督,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學生閱讀之所以會出現(xiàn)動力下降,一個關鍵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缺乏家長的督促,在時間上無法得到根本的保障,也沒有形成讀書的氛圍。因此,教師要和家長溝通、協(xié)調,取得家長的支持與幫助,以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如,在組織閱讀蕭紅的《呼蘭河傳》時,教師要求學生做好相關的閱讀筆記。閱讀筆記包含了情節(jié)發(fā)展軌跡圖、人物關系圖、摘抄相關的語段等。教師除了每天批閱學生的讀書筆記之外,還通過以下兩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一是通過閱讀筆記上的留言,肯定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激發(fā)孩子繼續(xù)深入閱讀的動力;二是通過家訪或微信、QQ等手段,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并將學生精彩的閱讀故事及時進行分享,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設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使他們保持持久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向閱讀的縱深推進。
(一)評選先進,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
學生的努力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欣賞。當自己的努力被別人,尤其是老師、同伴所認可,他們就會產生一種繼續(xù)努力的沖動。為此,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書目開展各種形式的評優(yōu)活動。
如,在《西游記》的閱讀過程中,我們從閱讀的速度、閱讀的質量等綜合性地考量學生的閱讀效果,并開展“積攢法力”的閱讀競賽活動;在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我們開展閱讀之星的評比;在閱讀《伊索寓言》時,我們評選“故事大王”“寓言大王”的稱號。
這些評選活動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或閱讀之后展開。這樣,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學有目標、趕有榜樣。
(二)搭建活動,展現(xiàn)閱讀的成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渴望得到成人的認可和欣賞?!碑攲W生的閱讀有了收獲后,教師要為他們搭建展示的平臺。比如,閱讀分享會、故事比賽、誦讀比賽等活動,都能有效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如,在閱讀《伊索寓言》時,我們先后組織過兩次活動。第一次,要求學生將自己閱讀到的印象最深的寓言,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并說說自己對這個故事的感知;第二次,緊扣寓言故事育人的特點,對《伊索寓言》中同一種動物進行梳理與提煉,比較寓言寓意的不同。在閱讀《水滸傳》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故事表演。學生先后表演了“武松打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林沖雪夜上梁山”等情節(jié)。在體驗活動中,他們走進了名著,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樣的活動,不僅使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而且使學生內化、積累、運用了語言,增強了學生的互動交流,激發(fā)了學生后期的閱讀動力。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從課外閱讀這個維度出發(f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以真正促進學生語文核心能力和生命意識的高效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劉穎.探尋閱讀教學的高效之路[J].課外語文,2018(30).
[2] 吳春英.讀懂讀通讀活——閱讀教學“六字訣”[J].學苑教育,2018(21).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