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裴言
對于背唱,我們并不陌生。在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讓學生把一首歌曲、一段樂曲主題或戲曲片段背唱下來。例如平日里在升旗、運動會或正式會議中演唱國歌時都要背唱,甚至千百年來民歌的傳承也離不開背唱。背唱歌曲如同語文課背誦經(jīng)典詩文、英語課背記單詞詞匯、理科背熟公式定理一樣,是件平常且必需的事。因此,《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能夠背唱歌曲,這是一個新的重要課題,以往論著較少論及。本文就背唱的價值、內(nèi)容、方法等相關問題試談幾點看法和建議。
簡而言之,背唱就是在演唱活動中學生憑借記憶達到不依賴歌譜進行演唱的目的。背唱的前提是要把歌曲“唱對、唱好”,否則就失去了背唱的意義,也不能稱之為背唱。因此嚴格地說,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準確流暢、自信而有感情地演唱,從音樂教學的角度來說,背唱是為了使學生熟練地掌握所學歌曲。
筆者認為,背唱在音樂教學中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熟記一定數(shù)量的歌曲、樂曲及相應音樂文化知識,這對于學生之后的音樂學習、適應社會音樂生活及豐富個人精神世界是極其必要的,能提高一個人的音樂素養(yǎng)。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學習,學生應該積累的音樂經(jīng)驗當然是多多益善、越豐富越好。但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薄弱、低效的學校音樂教學遠未達到預期目標,因此“新課標”中提出背唱的要求,其目的是促進學生音樂經(jīng)驗的積累,提升音樂素養(yǎng)。
實驗證明,兒童時期是記憶力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因此對于兒童特別是低齡段的兒童而言,培養(yǎng)絕對音感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其成功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培養(yǎng)音高的記憶力明顯有益于兒童智力的發(fā)展。①以往國學教育主張學生大量背誦經(jīng)典,這種做法雖有死記硬背之嫌,但有其合理成分和成功實例,值得借鑒。背唱充分利用了記憶發(fā)展的最佳時期,有利于音樂記憶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
面對當前的社會音樂生活狀況,學校音樂教育必須加強民族傳統(tǒng)音樂教學內(nèi)容,大力倡導高雅音樂藝術,以培養(yǎng)年輕一代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這要求我們所背唱的歌曲、民歌、戲曲都應該是中華音樂文化的精華,讓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音樂深入人心,具有深遠的意義。②
好的演唱是指演唱者有準確的節(jié)奏感、音高感,有良好的聲音,并能有感情、自信地演唱,此外還要能恰當?shù)乇憩F(xiàn)歌曲的情緒、風格。高質(zhì)量的演唱必須建立在充分熟悉歌曲的基礎之上,否則談不上有感情、自信地演唱。只有在唱熟、背唱的基礎上,才能進而關注、表達歌曲的情感和滿足審美的需求,而練習背唱本身也是提升歌唱水平的過程。反觀當今的歌唱教學,雖然歌曲學唱的數(shù)量不在少數(shù),但真正“唱好”的不多,甚至未能“唱對、唱會”,導致全國約有六七成中小學生存在唱歌“跑調(diào)”的問題。③面對這種情況,“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夠背唱是改變這種低水準歌唱教學現(xiàn)狀的方法之一。
鞏固是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生對音樂作品情感性的表達,很少重視復習鞏固環(huán)節(jié),從而導致了音樂課堂教學效率有待提高的現(xiàn)狀。其實,鞏固教法對音樂教學來說同樣是必須遵循、不可忽視的,否則教學質(zhì)量難以保證。因此,“新課標”要求學生背唱歌曲是以遵循鞏固教學方法為基礎的具體體現(xiàn)。
選擇哪些作品作為背唱歌曲,其標準是什么,由誰來選定?這些都是背唱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所背唱的歌曲應該是教材中的精品,必須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并要體現(xiàn)教育性、民族性和時代性,而且應是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經(jīng)典性的精品。為了更適合學生背唱,還要注意選擇那些學生普遍喜歡、篇幅較小、容易演唱且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作品,只有兼?zhèn)渖鲜鲆蟛胚m合作為背唱歌曲。
此外,背唱歌曲應選用我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盡管在教學中學生要接觸外國優(yōu)秀音樂,以達到借鑒外來文化、擴大音樂視野的目的,然而面對如今的教學現(xiàn)狀,背唱歌曲不選外國音樂作品是恰當?shù)摹⒈匦璧?。并且學生除了要背唱歌曲外,還要背唱欣賞曲主題。
背唱曲目的確定不外乎統(tǒng)一規(guī)定、課本選定、教師自定三種方法,其理想的狀態(tài)是主管部門(或委托權威部門)制訂統(tǒng)一的背唱曲目。規(guī)定統(tǒng)一的背唱曲可以保證曲目的最佳選擇,這是課本選定和教師自定所不能企及的。全國不同版本的教材出于各自的角度、偏好,選曲必然分散,而教師自定更是如此。因此,統(tǒng)一曲目有利于教學評價、質(zhì)量監(jiān)測。至于選曲所體現(xiàn)的地區(qū)、鄉(xiāng)土和“校本”特色,可在統(tǒng)一規(guī)定中予以考慮、注明。
“新課標”對背唱曲目數(shù)量和內(nèi)容做了具體規(guī)定,即中小學各年級每學年背唱歌曲4首左右,其中包括1—2首中國民歌和若干京劇或地方戲曲片段。詳見下表④:
年級 學年曲目數(shù)量 學段曲目數(shù)量 民歌、戲曲數(shù)量1—2年級 4—6首 8—12首 含中國民歌1—2首3—6年級 4—6首 16—24首 含中國民歌1—2首,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片段7—9年級 2—4首 6—12首 含中國民歌1首,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1段總計 30—48首 含中國民歌9—24首,戲曲片段若干
“新課標”與《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其背唱內(nèi)容增添了民歌和戲曲,并對初中生背唱曲目數(shù)量做了調(diào)整。
就背唱歌曲的數(shù)量而言,筆者認為可控制在每年2—4首(包括民歌在內(nèi)),戲曲另計。若此,義務教育階段背唱歌曲(除禮儀歌曲外,如《國歌》《隊歌》《歌唱祖國》)共計20余首,另加戲曲片段若干。筆者認為,這一數(shù)量的設計更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規(guī)定學生每學年應學歌曲的數(shù)量,如每學年學習歌曲10—12首,含民歌和合唱曲若干首等,為教材編寫和實際教學提供標準。
必唱歌曲是各版本教材和各校實際教學都必須選用的曲目,統(tǒng)一規(guī)定的背唱歌曲也在其列。如若必唱歌曲與背唱歌曲一致,則在實施上會有很多便利,當然必唱歌曲也可稍多于背唱歌曲。我們可以將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我國的教學大綱中關于必學曲目的規(guī)定⑤作為借鑒,某些國外必學歌曲的規(guī)定⑥也可供我們參考。誠然,我國歷次教學大綱中關于大多未設必唱曲目,而當代教學理念強調(diào)教師和學校的自主性,故對統(tǒng)一規(guī)定必唱曲目會有各種考慮,但從我國國情和當前實際情況考慮,筆者認為統(tǒng)一規(guī)定必唱曲目是必要而且可行的,至少有利于背唱的落實。因此,選定必唱曲目須慎重,可用“試用稿”“征求意見稿”使之逐步完善。
在學生背唱歌曲的過程中,教師通常要求學生背唱歌詞,卻很少背唱歌譜,然而就實際情況而言,背唱歌譜不但必要而且有其特殊價值。背唱歌譜即唱名背唱,其意義在于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唱名音程感”⑦,即用唱名唱出兩音之間準確的音高關系。熟練使用唱名表達音高是掌握識譜能力的基礎,因此培養(yǎng)唱名音程感對于識讀樂譜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反之則會給識譜帶來很大困難。培養(yǎng)唱名音程感最好的方法是,在小學低學段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歌譜進行背唱,從唱名模唱開始。小學中高段至中學階段,如果仍未熟練掌握唱名音程感,則需要多唱歌譜予以彌補。在實際教學中,背唱歌譜練習被普遍忽視,這是識譜教學大面積低效、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筆者建議教師在重視背唱歌曲的同時應注重曲譜的背唱,在小學低年級要背唱所學每首歌曲的歌譜,充分利用低學段學生音樂記憶的最佳時期,為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打好基礎。
背唱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對歌曲的復習。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切不可用單調(diào)、枯燥的反復練習挫傷學生歌唱的積極性。
從學習兩三首歌曲開始,數(shù)曲交錯并進,每首歌曲多次反復練習,即一堂課里交叉學多首歌曲,一首歌曲在多個課時中反復復習、鞏固,并逐漸加大復習間隔時間,以實現(xiàn)歌曲學習的漸離。這樣的課堂安排內(nèi)容多樣、新鮮有趣,學生的注意力容易保持,而且每首歌都能有多個課時的學習時間和不斷復習鞏固的機會。這樣的課堂教學較之當前的“每課一歌”⑨“學一首放一首”的效果要好得多。采用“交叉與漸離”的方式進行歌唱教學,就不會感到背唱困難。
機械、反復地練習一首歌曲難免令人乏味,為增加學生的歌唱興趣,一定要用靈活變化或帶有游戲性的形式,不斷變換唱歌的方式。如,讓學生一起唱、單獨唱;坐著唱、站立唱;分行、分段唱;輕聲唱、默唱、哼唱;劃拍唱、帶動作唱;伴奏唱、離琴唱等。也可以在課上進行帶游戲性的背唱練習,如聽指揮或約定動作不斷變換演唱與默唱、比一比“誰第一個背下來”等。
課堂開始和結尾階段,教師可以提議:“唱一首大家最喜歡的歌吧!”然后學生提名、教師確定,這就是歌曲學習的“漸離”,經(jīng)常演唱的歌便能擁有長久牢固的記憶。
在背唱教學前,教師不妨根據(jù)現(xiàn)行教材和前述條件,自行選擇曲目并實施背唱教學。以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科書為例,除禮儀歌曲外,如1—2年級:《共產(chǎn)兒童團歌》《賣報歌》《小燕子》;3—4年級:《只怕不抵抗》《嘀哩嘀哩》《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的田野》;5—6年級:《茉莉花》《在北京的金山上》《小白菜》《游擊隊歌》;初中:《太陽出來喜洋洋》《長城謠》《歌聲與微笑》《沂蒙山好風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長江之歌》《大海啊,故鄉(xiāng)》《我和我的祖國》等。
以往的教學法研究多著眼于提升學生的識譜能力,背唱教學還有許多理論與實踐的課題有待探索。教師結合教學實踐進行背唱教學的調(diào)查、實驗、研究將會是很有價值的科研課題。
這可以選擇抽樣測量的方法,也可用一首熟悉的非教材歌曲,唱一遍歌詞,再唱一遍歌譜,比較兩者的情況,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確定是否需要做“彌補”練習。
注 釋
①尹愛青、曹理、繆力編著《外國兒童音樂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98—100頁。
②詳見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
③姜澎《教育部:全國六成小學生、近七成中學生唱歌跑調(diào)!是天生的還是音樂老師沒教好?》,《文匯報》2018年10月12日刊。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頁。
⑤1956年的小學和初中《音樂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必學歌曲,小學各年級6—7首,六個年級共38首。初中一年級6首,其中如《國歌》《讓我們蕩起雙槳》《賣報歌》《簫》《小白船》《救國軍歌》《前進歌》等沿用至今。該大綱還規(guī)定小學供選擇使用的歌曲每學期12—18首,初中每學年約30首,此外還規(guī)定了學習歌曲的數(shù)量,每學期小學低年級不少于12首、中年級不少于10首、高年級不少于8首,初中不少于6首。1992年的小學和初中《音樂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必唱歌曲,小學和初中各6首,如《國歌》《隊歌》《共產(chǎn)兒童團歌》《賣報歌》《我們的田野》《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國際歌》《歌唱祖國》《團結就是力量》《畢業(yè)歌》等,該大綱還規(guī)定了推薦使用的歌曲,小學8首,初中5首。詳見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辦公室、課程教材研究所編印《建國以來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匯編》(1949—1985)。
⑥2001年日本小學音樂《學習指導要領》規(guī)定:各年級必學歌曲從4首中選學3首,1—6年級必學歌曲共18首(均為本國歌曲)。每學年應學習歌曲16首(6年級15首)。1993年日本初中音樂《學習指導要領》規(guī)定:一、二年級必學歌曲各3首,三年級2首,2001年初中取消必學歌曲,但教參附有《必學歌曲一覽》,列出曾選為必學歌曲的曲目供參考。詳見繆裴言、繆力、林能杰編著《日本學校音樂教育概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版,第86—94頁。
⑦劉兼、孫曉天主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頁;王耀華、王安國、吳斌主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09頁。
⑧繆天瑞、繆裴言《小學音樂教材及教學法》,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頁;李泯、杜光主編《音樂教學原理與方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10頁。
⑨許洪帥《論“每課一歌/曲”—基于順序性音樂教學研究》,《中國音樂教育》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