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芳
摘要? ? 介紹了南陽市小麥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包括小氣候、耕作習慣、施肥習慣、品種選擇、播種方式、田間管理等方面,以期提高南陽市小麥產量和效益,實現(xiàn)高產高效。
關鍵詞? ? 小麥;問題;應對策略;河南南陽
中圖分類號? ? S5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2-0043-02
南陽市是河南省糧食的核心產區(qū),小麥常年播種面積近80萬hm2,占全省種植面積的10%,但平均產量只有4 650~6 330 kg/hm2,和小麥高產8 250 kg/hm2以上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2018年度筆者對南陽麥區(qū)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2019年在上年工作的基礎上,針對影響小麥高產的限制因素進行了進一步分析和探討,認為有6個限制因素最為突出:南陽盆地獨特的生態(tài)小氣候,對小麥生產帶來不利影響;長期的耕作習慣造成土壤耕作層淺,保水保肥能力不強;施肥種類過于單一,偏施氮肥,磷肥施用量過少,鉀肥更少甚至不施,不能為小麥生長提供充足營養(yǎng);盲目選擇不適合在南陽市種植的小麥品種;播種管理不精細,群體和個體的關系不協(xié)調;田間管理粗放,病蟲害管理不到位,造成病蟲害嚴重發(fā)生,影響產量。因此,必須從以上限制產量的因素入手,才能提高小麥的產量、增加農戶的效益。
1? ? 小氣候
南陽市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帶,為典型的季風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光照資源豐富,四季分明,降水量充足,年均溫適宜,無霜期以及年日照時數(shù)等均適合冬小麥的生產,但小麥生產中后期容易受到不良氣候條件的影響,如干旱、高溫等,導致小麥出現(xiàn)干熱風、病蟲害等。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生產中的關鍵性病害,被稱為“小麥的癌癥”,不僅可造成小麥嚴重減產,還可產生毒素危害食用者的身體健康。在菌源數(shù)量多、抽穗揚花期降雨連續(xù)超過3 d、氣溫超過15 ℃等條件下,麥田內易發(fā)生嚴重的赤霉病危害,要及時預防、加強防治。一是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小麥品種,盡量將田間越冬的病殘體、作物秸稈等清理干凈,降低田間病源基數(shù);二是播種時間盡量提前,不同類型的品種要結合其特性安排播種,如半冬性品種的播種期安排在10月10—20日,弱春性品種播種期安排在10月15—25日,促使小麥提前揚花、灌漿,與病害大發(fā)生的時間錯開;三是科學配方施肥,不要過多施用氮肥,增加有機肥的施肥比例;四是化學防治,在小麥10%進入抽穗揚花期時第1次噴藥,隔5~7 d再噴1次。藥劑可選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三唑酮懸浮劑等,切記噴藥的部位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可有效防止病害流行。
干熱風是小麥進入灌漿末期后常發(fā)生的一類氣象災害,可造成小麥減產。預防上,一是選擇抗逆能力強的小麥品種,適時早播,合理施肥;二是科學防治,在小麥灌漿期實施“一噴三防”,即將殺菌劑、殺蟲劑、磷酸二氫鉀混合均勻后進行噴施,不僅對小麥干熱風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還可以兼治其他病蟲害。
河南省南部小麥生產中另一類常見的氣象災害為小麥穗發(fā)芽,對小麥的產量及品質有較大的影響。其發(fā)生原因在于品種自身特點與氣候等多個方面的綜合作用,氣候是誘發(fā)的外部因素,內因是小麥品種的生殖休眠特性。因此,需選擇抗穗發(fā)芽的品種[1-2]。
2? ? 耕作習慣
南陽市耕作大多采取淺耕、旋耕等作業(yè)方式,導致耕作層與心土之間的土層過于板結,形成一層厚度達到8 cm左右的犁底層,降低了土壤的透水透氣性,且小麥根系難以穿過,造成小麥根系分布在土壤表層,吸收養(yǎng)分的范圍減少,影響其健壯生長,容易發(fā)生倒伏等。因此,可采取機械深松(深度30 cm左右)的方式,打破長期耕作習慣造成的土壤板結等問題,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及蓄水保溫能力,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氣熱等條件,為小麥根系深扎提供良好的條件。對于低產田來說,機械化深松可發(fā)揮更明顯的效果,與未進行深松處理的小麥田相比,深松田塊的產量可增加900 kg/hm2左右,增幅在16%左右。一般2~3年進行1次機械深松,以打破土壤犁底層,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
3? ? 施肥習慣
南陽市小麥生產區(qū)多數(shù)農戶習慣于重施氮肥、磷鉀肥少施甚至不施,造成小麥徒長、貪青晚熟,抗倒伏能力不強,病蟲害發(fā)生率高,產量降低。為此,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堅持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合理施用氮、磷、鉀肥,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及品質。具體施肥量可結合土壤的肥力水平而定。對于肥力水平低的低產田塊,可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5 t/hm2、標準磷肥900~1 050 kg/hm2、尿素375 kg/hm2;對于肥力水平一般的中產田,可施有機肥45~60 t/hm2、餅肥750 kg/hm2、標準磷肥1 050~1 200 kg/hm2、尿素375~450 kg/hm2;對于肥力水平高的高產田,則施有機肥60~75 t/hm2、餅肥750 kg/hm2、標準磷肥1 200~1 350 kg/hm2、尿素525 kg/hm2、鉀肥150~225 kg/hm2、鋅肥22.5~30.0 kg/hm2。對于土壤瘠薄、氣候干旱的低產田,如果常年不能保證有效澆水,可將70%的氮肥作為底肥,剩余的30%作為追肥施入,也可全部作底肥施入;對于礦薄性的低產田,施肥要堅持少量多次,底肥施入50%,追肥施入50%;對于中高產田,可將氮肥的50%~70%作為底肥施入;磷、鉀肥要全部作為基肥分層施入,其中在翻耕土壤之前撒施70%左右,耕翻之后施剩余的30%[3]。
4? ? 品種選擇
近年來,種子市場上小麥品種繁多,很多未獲得有效許可證即上市銷售,或者沒有經(jīng)過試種就在當?shù)厣鲜?,農戶種植后大量倒伏、病蟲害嚴重發(fā)生,造成大幅度減產或者絕收。因此,要重視小麥品種的選擇。一是選用已通過國家或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且適宜河南省旱作麥作區(qū)種植的小麥品種。各品種的審定區(qū)域范圍不同,需在適宜種植范圍內種植,不能隨便引種到其他未經(jīng)過試種的地區(qū);二是結合當?shù)氐臍夂蛱攸c科學選種。南陽盆地內小麥生產容易發(fā)生穗發(fā)芽、赤霉病等,因而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具有較強抗病蟲害能力、適合當?shù)貧夂蛱攸c的品種,目前適合在南陽市種植的小麥品種有鄭麥9023、蘭考198、西農979、泛麥8、中育9302、懷川919、濮麥9等。
5? ? 播種方式
目前,南陽市農戶在播種小麥時存在播期跨度時間過長、播種量隨意確定、播種方式過于粗放等問題,一方面加大了購種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田間管理的難度,降低了小麥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最終造成減產。因此,應適期播種、適量播種、適當精播。一是適期播種。冬前小麥苗長勢是否健壯的一個關鍵即為播種時間的控制,一般以日均溫18 ℃左右播種為宜,對于南陽市的氣候特點來說,半冬性、弱春性小麥品種適合的播種期分別在10月10—20日、10月15—25日。二是精量播種。在水肥條件較好的情況下,可適當降低播種量,以降低田間基本苗數(shù),促使小麥個體植株與群體之間協(xié)調,避免產生過多的無效分蘗數(shù),控制群體的密度合理,實現(xiàn)小麥高產穩(wěn)產。研究表明,精量播種可使播種量減少60~75 kg/hm2,產量增加1 200 kg/hm2左右。如果小麥播種時間偏晚,則可適當增加播種量。三是采取機械條播的方式,播種深度為4~5 cm,行距約20 cm[4]。
6? ? 田間管理
隨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農村勞動力缺乏,麥田管理比較粗放,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措施不到位,無法滿足小麥生產對養(yǎng)分及水分的需求,導致小麥植株長勢弱、倒伏、病蟲害加重,最終導致小麥嚴重減產。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抗旱澆水。南陽地區(qū)一般春旱比較嚴重,2012 年至今已連續(xù)4年出現(xiàn)春旱,且旱情持續(xù)時間較長、危害比較嚴重。開春以后是小麥進入返青拔節(jié)的關鍵時期,對水分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一旦遇到持續(xù)的干旱天氣,則會對小麥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因而要在開春后積極抗旱。二是“一噴三防”。小麥中后期是病蟲害多發(fā)期,“一噴三防”是養(yǎng)根護葉、防治病蟲害、促進灌漿、提高抗性、改善品質的重要措施。第1次施藥一般在4月上旬,于小麥抽穗開花后,選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或12.5%戊唑醇乳油300~450 mL/hm2)+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225 mL/hm2)+98%磷酸二氫鉀1 500 g/hm2混配,兌水600~750 kg/hm2噴霧;4月中下旬再噴1次。
7? ? 參考文獻
[1] 楊志輝.南陽市小麥生產存在問題與應對策略初探[J].種子科技,2015,33(3):26-28.
[2] 郭盈溫,趙花周,袁華京,等.豫南麥區(qū)小麥產量的制約因素與應對措施[J].種子科技,2012,30(6):33-34.
[3] 楊輝,李中恒,王清華,等.南陽盆地麥區(qū)小麥生產的現(xiàn)狀與育種應對策略探討[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1(8):12-13.
[4] 苗果園,常平凡,劉太廷,等.中國小麥產業(yè)化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初探[J].麥類作物學報,2005,25(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