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卿
摘 要:學生學習應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從多方面入手搭建學生主動探究的平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數學核心素養(yǎng)。要引導學生親歷數學建模過程,提高學習興趣;要活用信息技術資源,提高教學有效性;要關注課堂生成資源,營造課堂氛圍;要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核心素養(yǎng);數學活動;數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6-0025-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從多方面入手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要引導學生親歷數學建模過程,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關注課堂生成資源,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積累數學經驗,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下面以北師大版教材為例,對注重過程探究,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進行探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也就是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引導學生親歷數學建模的過程,使新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初步的表象,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分一分”這節(jié)課時,筆者設計了三次分物活動。先開展“分桃子”活動,讓學生感受分法的多樣性,如有的學生分成1個和3個,有的學生分成3個和1個,有的學生分成2個和2個。學生在分桃子的過程中,感受到分得“一樣多”最公平。然后開展“分蘿卜”活動,讓學生借助學具來分一分,感知“平均分”的意義。最后開展“分骨頭”活動,遷移前面兩個活動的方法,讓學生獨立操作,解決問題,并學會通過畫圖解決“平均分骨頭”的問題,感受其簡潔性。三次分物活動層次分明,步步遞進,由分實物到分學具,再到畫圖,學生經歷了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親歷了“分一分”的數學建模過程。這有助于學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主動探究的欲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中指出:積極開發(fā)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合理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采用視頻等多樣化的教學媒體來呈現教學內容。這既給學生多種感官刺激,活躍課堂氣氛,又給課堂教學增添生機與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確定位置”這節(jié)課時,筆者利用課件演示從座位圖到縱橫線再到交叉點的抽象過程,同時將人虛化,把每一組變成一條一條的豎線,把每一排變成一排一排的橫線。這時,密密麻麻的座位圖就變成一張簡單而清晰的網狀方格圖。然后故作疑問:“咦,每個人的座位到哪去了?在方格圖中還能找到班長的位置嗎?怎么找?”學生借助課件進行觀察,發(fā)現班長的位置就在豎線為2和橫線為4的交叉點上。筆者及時點擊課件,顯示班長的位置豎線橫線動態(tài)交叉成點,然后微笑地說道:“班長的位置我們可以簡潔地記錄為數對(2,4)。誰來說一說數對(2,4)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們思考之后,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有的說,方格圖上的2表示從左往右數的第2組,4表示從下往上數的第4排;有的說,2和4形成的交叉點就是班長的位置;有的說,中間用逗號隔開,表示這是一對確定位置的數,所以在外面加個小括號??梢姡远嗝襟w演示從實物座位圖到平面網格圖的抽象過程,讓學生借助多媒體感受數對的生成,在腦海里建立數對的表象,可以給予學生多種感官刺激,為課堂增加生機與活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是智慧與智慧的傳遞,數學課程教學更是如此。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是一個變化升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的互動往往會“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教師能及時進行調控,及時捕捉課堂的生成點,因勢利導,適時調整教學預案,營造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昔日課堂的情節(jié),在筆者腦海里記憶猶新。那天筆者講評一道習題:在一個邊長是 1米的正方形里(100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格子),有一個邊長是0.8米、寬是0.3米的小長方形(習題中沒有出現數據),求小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上課之前,筆者的教學設想是讓學生先獲得長方形的長與寬,然后利用公式“長×寬”求得面積。但學生卻是通過數格子獲得面積的答案:一個格子是0.01平方米,有24格,面積是0.24平方米。在匯報過程中,部分學生以為一個格子的面積是0.1平方米,將邊長與面積混淆起來。筆者趁機介入,抓住課堂生成資源追問:“每個格子面積如果是0.1平方米,邊長應該是多少?”學生立馬發(fā)現,0.1×0.1不可能等于0.1。然后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學生立馬悟出邊長0.1米與面積0.01平方米的聯系及區(qū)別。從圖形中數有24個0.01,因此面積是0.24平方米。本是簡單的按公式計算面積,但筆者及時捕捉到學生的一個錯誤生成,實現了從圖形到算式的轉換,有效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究,實現智慧與智慧的有效傳遞。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力求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傾聽、歸納,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fā)現,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這樣,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探究”和“思考”的過程中不斷積淀,有利于提升數學學習能力,提高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學具動手操作,探索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fā)現,把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圓的半徑,然后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接著,筆者利用課件再次展示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在操作和觀察中充分感知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此時,教師不能急于進行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而要充分利用學具操作和課件演示,稍加引導,讓學生自主發(fā)現新知:圓和拼成的長方形面積相等,但周長不一樣,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多兩條半徑。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積累推導面積公式的活動經驗,感受到如何充分利用數學資源,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思考,發(fā)現更多的知識,為后續(xù)學習提供相應的知識儲備,實現知識探究的正遷移。
綜上所述,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統(tǒng)一。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要引導學生親歷數學建模過程,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關注課堂生成資源,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積累數學經驗,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強.通過數學活動促進數學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策略[J].遼寧教育,2018(23).
[2]黃惠嬌.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yǎng)[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09).
[3]吳衛(wèi)東.基于活動教學的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J].教學與管理,2018(25).
[4]周蓉.數學活動: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催化劑[J].數學教學通訊,2017(29).
[5]俞淑英.開展數學活動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J].小學教學參考,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