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早霞 金倩
摘 要:清代可謂經(jīng)學發(fā)展的又一個復盛的時代,三家《詩》在清代的學術思潮中也蓬勃發(fā)展起來。陳氏父子在三家《詩》輯佚方面的成就顯著,以《三家詩遺說考》為輯佚鼎盛之作,王先謙評價期“窮經(jīng)之士討論三家遺說者,不一其人,而侯官陳氏最為詳洽”。文章分析對陳氏父子《魯詩遺說考》整理與研究的成果,以助三家《詩》之研究。
關鍵詞:陳壽祺;陳喬樅;《魯詩遺說考》;文獻綜述
陳國安在《清代詩經(jīng)學研究綜述》中稱:“清代詩經(jīng)學之研究,除清人詩經(jīng)學著述稱引清人詩經(jīng)學論說予以評判外,大略可厘為六端:清代學術史研究、清代經(jīng)學史研究、詩經(jīng)學通史(即詩經(jīng)學史)、清代詩經(jīng)學史研究、清代詩經(jīng)學家研究、清代詩經(jīng)學者述研究?!盵1]陳壽祺、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是在清代學術思潮下產生的,與整個清代的學術思想不可剝離。有關陳氏父子《三家詩遺說考》的整理與研究,以成果形態(tài)論,主要有著作、單篇及學位論文等形式,專事討論陳氏父子及其《三家詩遺說考》的專著迄未見到,相關內容主要散見于清代學術史、經(jīng)學史、《詩經(jīng)》學史等論著及福建地方志中。
一、《魯詩遺說考》的整理
對陳壽祺、陳喬樅《魯詩遺說考》的整理,迄未見到相關專門著作呈現(xiàn),只有個別論文引用了書中的一句話或一段話。如俞艷庭論文《清代三家<詩>輯佚的得與失》中引用了《魯詩遺說考》自序部分,對原書進行了部分梳理。房瑞麗《陳壽祺、陳喬樅父子<三家詩遺說考>考論》引用《魯詩遺說考》卷三的《鶴鳴》一詩,并對原書中的考述內容進行了拾掇。其他學者對《魯詩遺說考》內容的整理也形同此類。
二、《魯詩遺說考》的研究
(一)相關著作
《三家詩遺說考》作為三家《詩》輯佚史與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著作,許多清代學術史專著均有論及,如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等?!吨袊倌陮W術史》高度評價陳壽祺整理的《尚書大傳》《五經(jīng)異義》,論及輯佚書時曰:“有陳左海輯《三家詩遺說考》十五卷,其子樸園輯《四家詩異文考》五卷,著《齊詩翼氏學疏證》二卷。”[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列舉了幾部成就最高的“研究之書”,就有陳壽祺的《三家詩遺說考》《左海經(jīng)辨》。當代的一些清代學術史著作,如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柴德賡《清代學術史講義》、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等,對清代學術背景的解析,均助益于了解《三家詩遺說考》。
《三家詩遺說考》輯佚的內容是漢代三家《詩》的經(jīng)文、遺說,而《詩經(jīng)》為儒家經(jīng)典,因此學者從經(jīng)學視角對《三家詩遺說考》進行構釋。主要著作有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廖平《中國經(jīng)學史》基本叢書、周予同《群經(jīng)概論》《中國經(jīng)學史講義》、田漢云《中國近代經(jīng)學史》以及日本學者本田成之《中國經(jīng)學史》等。如皮錫瑞在《經(jīng)學歷史》論述傳漢學特點皆提到陳氏父子:“一曰傳家法,如惠氏祖孫父子,江、戴、段師弟,無論矣……陳壽祺《今文尚書》、三家《詩》之學,傳子喬樅;皆淵源有自者。一曰守顓門……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兼考魯、齊、韓《詩》……傳家法則有本原,守顓門則無淆雜?!盵3]周予同《群經(jīng)概論》論述陳氏父子輯佚之書,并將《三家詩遺說考》列于首位[4],足見對該書的重視。以上著作雖從大處著眼分析經(jīng)學的發(fā)展,沒具體論及陳氏父子著作內容,但都注意到了其在經(jīng)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具體到《詩經(jīng)》學史上,作為漢代官學之一,三家《詩》歷來是不容回避的重要論題,而作為三家《詩》輯佚巔峰之作的《三家詩遺說考》必在研究之列。如胡樸安《詩經(jīng)學》,單列三家《詩》一章,對陳氏父子的輯佚成就給予高度評價:“數(shù)家之中,陳氏之書,最為豐富;喬樅本其父壽祺之學,壽祺為阮氏元之弟子,既淵源之有自,復用力之頗勤,故其書極為可觀也?!盵5]他還摘抄《三家詩遺說考》序文于書中,可見對《三家詩遺說考》推崇之至。后來關于《詩經(jīng)》學史研究的著作增多,如夏傳才《詩經(jīng)研究史概要》、洪湛侯《詩經(jīng)學史》等,都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視角和豐富的參考資料。
陳氏父子是福建籍著名學者,故一些地方志類著作,如徐心希主編的《閩都書院》(閩都文化系列叢書),都對其予以特別關注。其中《閩都書院》介紹陳壽祺與鰲峰書院的關系及學術特色:陳壽祺傳承書院歷任山長學風,陳壽祺的學術生涯與學風轉變,學術思想的深化與“通儒”理念的形成。[6]還有趙爾巽《清史稿》中關于陳氏二人生平世事的記載,這些著作有助于我們從大的方面了解陳壽祺的學風,為進一步具體分析他的著作奠定了基礎。
(二)相關論文
大陸方面,筆者查詢到1990年相關論文僅有1篇,進入新世紀之后明顯增多,并以近來研究成果最多。
1.單篇論文方面
有關陳氏父子生平及著作的研究,如谷穎《陳壽祺生平及著述考》、林東進《陳壽祺學術年表》專事論述陳壽祺的生平及著述,胡建軍《陳喬樅<齊詩翼氏學疏證>整理考辯》對陳喬樅有關三家《詩》又一重要著作——《齊詩翼氏學疏證》成就有所論述,劉奕《學文漢宋之間:陳壽祺的文論》、方挺《清代福建私人藏書》討論了陳氏父子其他方面的業(yè)績,周艷《清儒陳壽祺、陳喬樅父子研究現(xiàn)狀概說》、方鵬《陳壽祺陳喬樅<詩>學研究綜述》則是有關陳氏父子的研究綜述(其中《三家詩遺說考》是討論的重點)。
有關陳氏父子輯佚成就的研究,有俞艷庭《清代三家<詩>輯佚的得與失》,房瑞麗《清代三家<詩>輯佚研究論略》《清代三家<詩>輯佚成果考述》,郭國慶《清儒輯佚緣起考》《輯佚與清代圖書編纂》《清代輯佚凡例考》等。其中俞艷庭的文章以歷史發(fā)展的眼光論述了清代學者在三家《詩》輯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分析了各類著作不同方面的局限性,并專門分析陳氏父子《三家詩遺說考》的特點。郭國慶的三篇文章討論了清代輯佚學興起的原因,清人輯佚的凡例、特點及學術貢獻,都對陳氏父子的《三家詩遺說考》有所論述。房瑞麗《清代三家<詩>輯佚成果考述》重點論及陳氏父子。
有關陳氏父子學術思想的研究,如陳慶元《乾嘉間福建的學人之詩——以陳壽祺為中心》、史革新《陳壽祺與嘉道年間閩省學風的演變》、陳忠純《學風轉變與地方志的編撰——道光<福建通志>體例糾紛新探》、劉奕《學文漢宋之間:陳壽祺的文論》。其中史革新、陳忠純的文章主要圍繞陳壽祺的學術活動與清代福建地區(qū)的學術風氣轉化展開論述,劉奕則論及陳壽祺兼學漢宋的學術特點。對陳氏父子《三家詩遺說考》的研究方面,有李霖《論陳喬樅與王先謙三家詩學之體系》、趙茂林《王先謙與陳喬樅三家<詩>研究比較》、房瑞麗《陳壽祺、陳喬樅父子<三家詩遺說考>考論》等。其中李霖在文章中指出,王先謙輯佚三家的依據(jù)模糊不清,而陳氏父子則是遵循師法、家法建立自己的《詩》學體系。趙茂林在文章中概括了《三家詩遺說考》的特點,認為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多據(jù)陳氏《三家詩遺說考》,又在內容及方法上較陳氏父子有所突破。房瑞麗文章分析了《三家詩遺說考》的成書原因及創(chuàng)作范式,并從六個方面具體分析了《三家詩遺說考》的特點,這篇文章對于陳氏父子的三家《詩》輯佚成就,論述相對深入。
2.學位論文方面
有博士學位論文四篇:趙茂林的《兩漢三家<詩>研究》、房瑞麗的《清代三家<詩>研究》、陳國安的《清代詩經(jīng)學研究》、孫向召的《乾嘉<詩經(jīng)>學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兩篇:魏菊英的《清代詩經(jīng)學研究》、包凱的《陳壽祺學術思想研究》。趙茂林在其博士學位論文“陳喬樅的三家《詩》研究”一節(jié)中,首列《三家詩遺說考》,并把該書對三家《詩》的研究歸納為五個特點:鉤沉異文遺說、??彼鶕?jù)文本、糾正其他學者在輯佚中的失誤、考證家數(shù)、比較三家異同。房瑞麗在其博士學位論文“陳壽祺、陳喬樅父子的三家《詩》研究”一節(jié)中,探究了陳氏父子其人其學,以及《三家詩遺說考》的體例、內容、貢獻及意義,其中對于該書內容部分的論述,較為深刻、具體。陳國安的博士學位論文在“道光朝詩經(jīng)學研究”一章的個案研究中,考究了陳氏父子的生平及其著作,對《三家詩遺說考》的成就作了粗略的論述。孫向召在其博士學位論文“陳壽祺、陳喬樅父子與《詩經(jīng)》研究”一節(jié)中,論述了陳氏父子的生平及其著述,并特別闡述了《三家詩遺說考》的著作過程,并對陳氏父子在三家《詩》研究方面的成就予以肯定。魏菊英在其碩士學位論文“輯佚學的成果間接地對今文經(jīng)學的勃興起了推動作用”一節(jié)中提到了《三家詩遺說考》。包凱的碩士學位論文主要圍繞陳壽祺的生平、著述、論學、治經(jīng)成就、教育主張以及學術影響等幾方面展開論述。
三、結語
迄今學界對陳氏父子及其《三家詩遺說考》的研究,大體涉及陳氏父子的生平、著述、輯佚成果、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由于諸家研究各有側重,為《三家詩遺說考》進行全面研讀留下了進一步拓展空間。同時,隨著近年學界對陳氏父子關注度的持續(xù)增強,對于他們的代表性著作——《三家詩遺說考》的研究也亟待深入,這是文章試圖著力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陳國安.清代詩經(jīng)學研究綜述[J].蘇州大學學報,2004(5):55.
[2]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夏曉紅,陸胤,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17.
[3]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M].周予同,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233-234.
[4]周予同.群經(jīng)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9.
[5]胡樸安.詩經(jīng)學[M].長沙:岳麓書社,2010:55.
[6]徐心希.閩都書院[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9:114-123.
作者單位:
山東凱文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