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萍
摘 要:在中國篆刻藝術史上,文彭歷來被譽為流派篆刻的祖師,然而對其篆刻藝術風格特點的深入研究卻十分匱乏,這使后人難以明確其篆刻藝術的具體成就。文章打算從文彭幾經波折流傳下來的幾方經典的印章作品入手,較為全面地賞析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分類和總結出文彭篆刻的兩類藝術風格:一是妍媚清新的風格,二是文雅沉靜的風格。
關鍵詞:文彭;篆刻;漢印;文人篆刻
一、文彭簡介
文彭(1498—1573),中國明代的篆刻家,字壽承,號三橋,別號漁陽子、三橋居士,出生于長洲(今江蘇蘇州),在南京做過國子監(jiān)博士,還在北京做過國子監(jiān)博士,后人都尊稱他為文國博、文博士,或者兩京國博,享年七十六。文彭因為受到其父文徵明的影響,不僅對詩書畫都很精通,而且非常擅長篆刻,喜愛且專注于篆刻。春秋戰(zhàn)國以來,文彭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國篆刻流派的先河,而且引領文人篆刻的風潮,將篆刻藝術推向高潮,并走向成熟。
吳門印派中人才濟濟,文人之間往來密切,不斷擴大慢慢就形成了一個較大的交際圈,大家可以在一起探討和交流藝術文化,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可以更好地宣傳和發(fā)揚印學。文彭的父親文徵明曾經在這個圈子是一個領軍人物,文彭同其父一樣,交友極其廣泛,不僅在書畫界有要好的朋友,而且在詩文界皆有密友,并往來甚密,情感深厚。文彭遺傳了父親的喜好藏書和字畫作品,以此來觀摩和欣賞。文彭喜愛篆書、隸書和篆刻,這使他在文人篆刻藝術方面貢獻卓著,在嘉靖后期他已經是非常有名的篆刻家了。文彭的篆刻風格特點是平穩(wěn)純正的,他以這樣的篆刻風格開創(chuàng)了吳門印派,并且被后人奉為金科玉律。因為文彭號三橋,所以學習文彭印的后人被稱為“三橋派”。
二、文彭的篆刻風格分類及特點
(一)妍媚清新的獨有風格
文彭用凍石刻印,他不僅是凍石篆刻的先鋒者,還是開創(chuàng)了印章邊款的第一人。文彭主張要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漢印,要以六書為準則,才能創(chuàng)作實踐,風格大變,一改以前呆笨纖弱的弊端,使印壇文人因此也掀起了學習篆刻的熱潮。在此基礎上我們學習和探討分析文彭的細白文印章。
“樂琴書以消憂”(圖1)和“玉樹臨風”(圖2)都是整方印大面積留紅,文字之間以及各筆畫之間距離比較疏朗,文字成方,印文線條較為細勁和硬挺,轉折方折氣息板正,簡潔勁拔?!皹非贂韵麘n”整體分布比較均勻,六個字大小差不多,方方正正的排列很有漢印的傳統(tǒng)風格,留紅處也均勻分布,印章線條比較傾斜,不是直來直去的,不會顯得那么刻板,比較靈活?!皹贰弊趾汀扒佟弊值淖中翁幚矶际巧暇o下松,尤其是“樂”字,上面的筆畫較多,更緊湊一些,下面留紅出來更顯得整個字精神飽滿,有種站立起來的感覺。整方印的筆畫各個部分都顯得修長優(yōu)美,有輕重之分,使得印面有一種靈動之美,并且邊緣保留完整,使得整方印章漢印韻味十足,是很傳統(tǒng)的白細文印章。
“玉樹臨風”更是這樣,線條更加纖細,粗細變化沒有特別明顯的輕重之分,筆畫更加方折,不過像“臨”字有口的結構時,轉折處還是會有婉轉的線條,比較的圓滑,不會顯得那么僵硬?!芭R”字字形結構處理得非常巧妙,“臣”和三個口字中間留紅,空出來一條空隙,使得整方印章沒有那么的悶,并且迎合了印面的留紅布局,筆畫之間均等?!坝瘛弊趾汀帮L”字是一字多變。同樣的字有不同的寫法,為了配合整方印章的協(xié)調度可以使某些字稍微做一些變化,使得印面更有觀賞性,實現整體印面的和諧平穩(wěn)。
總的來說,文彭的兩方印章在字法結構上有很相似的地方,也有繼承傳統(tǒng)玉印的細文特點。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文彭在印面風格上,重視筆畫的風趣,轉折處圓轉委婉,章法布局平正,也透露出文雅的氣息,給人以清新妍媚的感覺,這也是文彭印面風格的一種獨特風貌。
(二)文雅沉靜的韻致意趣
文彭的篆刻由于受到元代圓朱文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文雅沉靜的風貌。不僅如此,文彭還創(chuàng)立了一個篆刻文人流派——吳門派,后人追隨者有陳萬言、李流芳、歸昌世等。后人在不斷臨摹和模仿文彭印章時,總結出其篆刻風格特點來欣賞和探討,認識和了解文彭印章的印面風貌,學習文彭印的優(yōu)點。
“三橋居士”(圖3)和“七十二峰深處”(圖4)兩方朱文印章是文彭朱文印中的一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朱文印還是承襲了趙孟頫所創(chuàng)“圓朱文”的風格風貌。對于文彭這一類風格的作品,可以從字法和章法來進行賞析和探討。圖3“三橋居士”從整體可看出文字保留了篆法,使得印面保持平穩(wěn)和諧,其“橋”字和“居”字整體字形拉長,占用的空間稍大,為合理安排印面的空間,其“三”字和“士”字筆畫稀疏,占用空間比較少,相應地收縮壓扁,減少不必要的空間,使得印面看起來舒適得當,增加美感。這樣安排布局合理,對角相互呼應,線條粗細不均較為硬朗,開頭結尾收筆之處比較圓潤,沒有尖細的收尾,有明顯的輕重之分顯出拙樸之趣,筆畫轉折之處比較圓轉,沒有那么僵硬,委婉流暢,篆法圓滑,尤其是“居”字兩邊圓滑的弧線筆畫使得整個印面風趣靈動,“橋”字筆畫多,顯得比較密,而其他三個字筆畫少,顯得稀疏,正好是“一密三疏”,使得印面氣息融會貫通,非常流暢。印面四個字的筆畫與邊框幾乎成一條線,營造出一種若即若離的風貌,使得印面委婉流暢。
“七十二峰深處”整方印章給人瀟灑自如之感,無拘無束,無邊無際,沒有邊緣的局限使得整個印面顯得空曠透氣,線條的隨意和有章法性的任意擺放,使得印面流暢婉轉。把“七十二”三個字的字形壓扁簡寫留出空間分布給“峰”字,“七十二”三個字又顯得協(xié)調舒適,巧妙的穿插避讓很好地處理了字與字之間的關系,和另外三個字“峰深處”構成了三密一疏,留出的空白分布舒暢簡約,線條的斷點使得印面氣息流暢,每個字的空白分布均等,整方印章充分體現了文彭在印章設計上的巧妙構思。在線條的粗細變化、輕重之分以及筆畫的斷點和連接上,文彭都處理得非常巧妙和自如,抓住圓朱文的特點,流暢度和協(xié)調度拿捏恰當。文彭在取法上尊重傳統(tǒng),在實踐上開拓創(chuàng)新,不僅體現了他的藝術思想,還讓人領略其人格魅力。他的創(chuàng)新不僅是篆刻史上的一大進步,更是文人篆刻的財富。
在解析了文彭這兩方印章之后,我們對文彭篆刻風格特點有更深的了解。通過和圓朱文印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文彭不僅繼承圓朱文,更是發(fā)展了細朱文的特點,而且在這類印面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飄逸文雅的風貌,從中體會印章處理結構的意趣。
三、文彭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文彭在元代的地位毋庸置疑是不可撼動的,他為整個中國篆刻書法史都增添了濃重的一筆。文彭對于篆刻藝術的最大貢獻,莫過于他對篆刻藝術的推廣和對以后篆刻的直接影響了。明代萬歷年間,名家輩出,流派紛呈,以直接影響而言,文彭堪稱是晚明篆刻的一代宗師。可以說,從文彭開始,篆刻藝術出現了一種新的面貌。文彭對于漢印的傳承和發(fā)揚,使大家又重新認識篆刻的風格特點,文彭是中國篆刻藝術史上的一盞明燈。
參考文獻:
[1]紀偉基.取精用宏 鐵筆紛披——淺談篆刻藝術的出新[J].書畫藝術,2000(5):50.
[2]劉丹.關于文彭篆刻藝術形成原因的思考[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
[3]江晨.淺析中國篆刻的藝術表現[D].武漢理工大學,2010.
[4]金鐘淳.中國印章的特征和藝術性[D].中國美術學院,2009.
[5]邸永君.篆刻藝術漫談[J].尋根,2004(6):85-88.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